..续本文上一页名六入。出胎以后。五根对五尘。不生分别。仅相对触而已。故曰触。此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也。因触而有领受。因领受而于顺境生贪爱心。此触缘受。受缘爱也。因贪爱而营求。因缘求而有定业。此爱缘取。取缘有也。业果不亡。随缘受生。有生终归老死。此有缘生。生缘老死也。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因。互相由借故名缘。由无明缘行以至生缘老死。名流转门。谓流转于三界六道也。此中具三世两重因果。始由过去世无明及行为因。招感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为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互为轮转。永无解脱之日。缘觉乘人。厌生死之苦。逆之而行。修戒定慧三学。了知因缘性空。渐求无名灭则行灭。行灭则色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识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是还归于涅槃。名曰还灭门。无名尽者。尽即灭也。乃至者、超略之词。由无名缘行以至老死。由无明尽以至老死尽。因求文词省便。故用乃至二字以概括之。大意谓菩萨以深般若观照诸法。皆是真空实相。此空相之中。求无明体性。了不可得。既本无无明之相。又焉有所谓无明灭尽之相。如是行与行尽。识与识尽。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与名色尽、六入尽、触尽、受尽、爱尽、取尽、有尽、生尽、老死与老死尽。均属不可得。既无流转门之相。更无所谓还灭门之相。所以空缘觉法者。如是如是。
无苦集灭道。
(讲)
此节是空小乘声闻之四谛法也。先中乘而后小乘。似乎次第舛错。其实别有道理。缘觉分位。虽比声闻为高。而其根性执着不进。更比声闻为难化。声闻依佛言教为指归。一经点化。不难回小向大。故列中乘之后。菩萨之前。缘觉与罗汉之分。罗汉虽能除根本烦恼。而习气未净。缘觉已能渐除习气。二乘圣人与菩萨之分。二乘得小为足。中止化城。菩萨不住现果。直趣宝所。故三乘圣人。虽同证偏真。而阶级不同。及别教三贤菩萨所知障破。得证少分法身。则弃权入实。开佛知见矣。谛者、审实义。谓此理审实不虚。苦集灭道。为两重因果。苦为世间法之果。集为其因。灭为出世间法之果。道为其因。佛在鹿野园中。说四谛法。度阿若憍陈如。告以苦者逼迫性。集者招感性。灭者可证性。道者可修性。又曰。此为苦、汝当知。此为集、汝当断。此为灭、汝当慕。此为道、汝当修。凡夫在世。有三苦八苦之逼迫。三苦已见前。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阴炽盛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也。其苦由于有身。而尤在执身为我。佛告以欲离苦者。必须先破我执。我执一破。则三毒不起。招集苦果之因断矣。三毒者、贪瞋痴。凡作善恶业。均以三毒为根本。而果报不同。贪心作善。享人间福报。瞋心作善。享阿修罗福报。痴心作善。享天一福报。贪心作恶。堕饿鬼道。瞋心作恶。堕地狱道。痴心作恶。堕畜生道。欲灭苦断集。须灭除贪瞋痴。以证涅槃之果。则修道尚矣。道者。详言之为三十七道品。总而言之。则为戒定慧三学。三学可以包括一切。修行为止过防非。必须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者忍也。能有忍力。不为世间万事万物所扰动者。(方便说不拘次第)方为正定。不专在瞑目静坐者也。见理不惑。方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则修定又须有慧。而戒相分明。始能事理不迷。则修慧尤须持戒。三者如环之无端。互相引起。此戒定慧三学。能破贪瞋痴三毒。三学之体。虽不可强分。而用有偏胜。故以胜立名。戒可破贪。定可破瞋。慧可破痴。此其大略也。修定须用忍力。尤以意志坚强为主。此六识之作用也。人死而入中阴。则八识随业迁流。不能自主。少年血气未定。意志不固。老年气血已衰。精神不充。均不易修定。故修行虽趁色力强健。及早为之也。佛为众生说法。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随顺众生意乐而说世界之法。令闻者得欢喜益。二者、各各为人悉檀。随机说法。令闻者得生正信。增长善根益。三者、对治悉檀。应病与药。令闻者得破恶益。四者、第一义悉檀。机缘成熟。说诸法实相。令闻者得入理益。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名悉檀。檀那为梵语。译言施也。佛说法四十九年。有立有破。有时破立同时。不知者以为自教相违。实则以四悉檀不同故。抑扬异用也。如苦集灭道。本为谛实不虚之法。而自真空实相中观之。则不见苦集灭道之相。以四谛当体即真空。故云无四谛也。
无智亦无得。
(讲)
此节是空菩萨六度法也。凡能自利利人者。均称菩萨。而等级约有五位。一凡夫位。初发大心十信以前均是。二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均是。三圣位。初地至十地是。四等觉位。五佛位。因菩萨悟理有浅深。戒乘有缓急。故成佛有迟速。在隋天台智者大师以前。谈佛法者。互相冲突。自大师出。分佛法为五时八教。而后三藏十二部经。教理圆通。五时已见前。八教者。一化仪四教。即顿、渐、秘密、不定。二化法四教。即藏、通、别、圆。化仪犹如药方。虽不能专以此治病。而治病者不能离此规矩形式。化法犹如药品。贵在对症引用耳。顿教者。佛为大机说法。顿时成佛。如法华经龙女是。渐教者。佛为小机众生说法。久远成佛。如阿含方等经是。秘密教者。佛为一类之机。说特别之法。同在一会而互不相知。不定教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藏教、含藏法执。吸引小乘。通教、通前彻后。犹如通途。别教、分别次第。接受钝根菩萨。圆教、圆融无碍。接受利根菩萨。藏教系应身佛。如释迦在印度是也。通教系化身佛。别教系卢舍那佛。圆教系毗卢遮那佛、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对治六弊、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染污。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思痴。此六者。浅言之则名六度。行至究竟处。则名六波罗蜜。藏教所行者为事六度。通教为理六度。别教为事理六度。圆教为事理平等六度。事六度有行满之相。如尸毗王代鸽者。布施之满也。普明王舍国者。持戒之满也。忍辱仙人割截无恨者。忍辱之满也。大施太子抒海者。精进之满也。尚阇黎鹊巢顶上者。禅定之满也。劬嫔大臣分地息诤者。智慧之满也。此皆释迦佛因地所行之六度。经有明文者也。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故般若波罗蜜。有第一波罗蜜之称。此以智之一字。概括前五度者。盖以智慧为六度之母也。得者。指佛果而言。凡果位皆可为所得。如四沙门果。三贤十地等。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肯中途住果。故知所谓得者。佛果菩提涅槃耳。无智亦无得者。真空实相之中。虽行六度。尚无六度之相。既无佛道可求。岂更有佛果可得。故有智有得者。藏通别菩萨地位。无智无得者。圆教无作法门也。无者。非断灭义。谓真空之中。无此分别心执着相耳。岂真扫除佛果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彼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讲)
以下明宗破三障也。三障者。报障、业障、烦恼障。三障不除。不能见般若本体。此一节、破报障也。报有依正二报。正报即身体。依报即环境。山河大地。衣食住、均是也。称为报者。谓以往业果之报酬。身形有端正丑陋之别。六根有具足不具足之殊。此正报之差别也。衣食住之享受。有贫富丰俭之不同。环境之遭遇。有顺逆苦乐之萦心。此依报之差别也。人生往往受环境支配。贫穷者奔走衣食。无心于道。固无论已。富者持筹握算。虑患防危。其劳心役形。有百千万倍于贫寒之人者。其为性德之障碍。顾不大耶。以无所得故句。承上起下。有所即有能。有得必有失。非究竟法也。佛说一大藏教。全为破执之具。如空拳诳小儿。黄叶止儿啼。何尝有一实法与人。不过方便权巧。指出人之本有良心。令人自己体认。全法界唯是一真心。即般若本体。一心一切心。山河大地。有情无情。何一非唯心境界。不过有依有正。正即见分。依即相分。八识为心王。五六七识为眷属。五十一心所为奴仆。统此全体。总名一心。既依正全是一心。何有外来铄我之物。从何而能有所得。故知有所得者。空拳诳小儿也。无所得者。乃是真得也。菩萨以深般若。照见诸法真空。澈见自性般若。本来无一物。何处能有所得。既知无所得。则菩萨依此般若波罗蜜多。全本良心。一凭天理。随缘度日。任运逍遥。无忧无虑。何罣何碍。惟尽自己力量。为世人谋利益。货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如此则报障空矣。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讲)
此破业障也。业分善业、恶业、不动业、三种。善业者。饶益有情是。恶业者。恼害众生是。不动业者。九次第定是。一未到地定。世间忠孝节义之人。死后可生忉利天享福。若欲生须焰摩天以上。即不能专靠福报。须修禅定。此名欲界禅。一名未到地定。二初禅、修离生喜乐地。三二禅、修定生喜乐地。四三禅、修离喜妙乐地。五四禅、修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定…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