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着以为真空。佛举观自在菩萨之深般若行相以警之。曰、五蕴当体即是真空。不待小乘之分析空也。果能五蕴皆空。则二死永离。三苦皆脱。故度脱一切苦厄也。度者、脱离义。苦者、逼迫义。厄者、束缚义。二死者、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也。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为分段生死。罗汉缘觉菩萨得意生身。则为变异生死。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共六天)以下是坏苦(人与阿修罗在内)。色界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天),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行苦。三恶道众生是苦苦。故知三界之中。无有能得自在者。自在不自在之根由。全在一观字。观得真空即自在。观不空即不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色。亦复如是。
(讲)
此一节扫除三乘圣人之知见。引之使入般若中道也。舍利子。是当机众。故呼其名而告之。舍利子即舍利弗。有译作身子。或鹙子者。舍利是尊者母名。故人称之为会利子。三乘圣人证得见分。以为究竟真空。而空外尚有五蕴。则色空对待。未能融为一体。不得为究竟。故佛以色即是空告之。空有五种。一顽虚空。二断灭空。此二为凡夫外道知见。今所不论。三析法真空。四体法真空。五妙有真空。析法真空者。佛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为小乘弟子权巧方便。引人入胜。说阿含经。分色法心法。立见分。相分。先将法尘为心。辨别清楚。使人离于法尘而不为法尘所缚。再一一料简。析去所知所见之一部份。保留能知能见一部份。由是证见分以为真空。得阿罗汉果。超出轮回。脱离六道。免除分段生死。得少为足。以为究竟道矣。不知所证者。系偏真理。于真空以外。尚存五蕴知见。极力屏除。则色心为二。能所对待。分别自他。非澈底了解者也。体法真空者。宇宙万有。本自不生不灭。非由生灭而炼治之使不生灭也。一切法不外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四大当体即是真空。皆不可得。例如人之一身为四大假合。皮肉筋骨。地大所成。血脉津液。水大所成。呼吸运转。风大所成。温暖热气。火大所成。四大偏胜则病。分离则死。于中一一推寻。我不可得。非空而何。至于世人所称之心。并非真实常住之心。而为六尘缘影。凡夫迷执为心。因之流转六道。固属迷妄。二乘圣人。知此缘影之心为虚妄。用灭色受想定。制心不起。以为究竟。而不知仍是生灭法也。六尘当体。即是真空。一切法本即无生。或问。眼见草木。春生秋杀。何谓无生。答曰。生者。偏计所执性。龙树菩萨中观论其论无生中有四句偈。曰。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此无生无灭之理。智者以譬喻得解。今有一物。如说其先生后灭。必曰前无此物。现今生出。是则先有灭也。如说其先灭后生。必曰前无此物。现今生出。是则先有灭也。如说其先灭后生。必曰前无此物。现今生出。是则先有灭也。如说其先灭后生。必曰前有此物。而今无矣。是则先有生也。又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譬如一桌。是一块木料。经匠人制造而成。如说是自生。则木不经匠造。不能成桌。如说是他生。则匠人无木亦不能成桌。如说是共生。则应有共相。而今只有木质。不见匠人。如是说无因生。则无木无匠人。不能有桌。无造桌之思想。无用桌之需要。亦决不能成桌。可知诸法俱系因缘和合而成。但有假名。毫无实际。世人不知此理。妄想攀缘。如春蚕作茧自缚。倘能明此无生之旨。则一切看破。顿破枝末无明。不复执着有相。更用观照工夫。渐渐解脱。自能不受束缚而得快乐。此体法真空之理。为入大乘之初门也。再进一步。须悟妙有真空。妙有真空者。离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之中道。第一义谛。龙树菩萨中观论有四句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偈发挥妙有真空之旨。无以复加。此乃现量境界。唯证相应。非言可宣。须知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不可着有。不可着无。远离二边。妙契中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乃不可思议之妙有真空。已上述真空竟。佛为烘托比较。令人易悟。故曰色不异空。妙有不异真空也。空不异色。真空不异妙有也。然曰不异。犹远一层。故加紧一扣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夫妙有真空。不即不离。今言即者。为对治呵破偏小。显发中道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省文也。具列应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蕴。亦如是陈述。恐文繁。故省略之。总明五蕴当体即真空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讲)
此以下是显体。心经以般若为体。般若之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大乘妙谛。一切诸法。皆是实相。即是妙有。即是真空。亦可说即是诸佛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有不遍者。不得为毗卢遮那也。是诸法者。即五蕴等法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此诸法等。不但不可作之令生。坏之使灭。染之令垢。治之使净。加之令增。损之使减。乃至从本以来。原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何以故。五蕴等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生即无生故也。在二乘圣人已证偏真者。以为真空不生不灭。净而不垢。在圣则增。在凡则减。彼五蕴等法。有生有灭。垢而不净。或增或减。佛为破疑显体。故正告之曰。是诸法空相。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非于诸法外别有真空实相也。既当体即空。焉得复有生灭垢净增减乎。五蕴摄尽一切诸法。近世物质文明。仅知有色蕴。而不知有受想行识四蕴。其为不圆满可知。或问今现有生灭垢净增减等相。如何和会。答曰。此皆众生无始无明偏计执性。习非成是。如眼有眚。视绳为蛇。明眼人则知非蛇。世间一切法。即事事物物。皆是假名。本无实体。如人物人字、由物(非人)而生。人我人字、对我而起。皆由比较对待。立此假名。如我对人说我。人对我说人。可见人我二字。尚无一定之分位。他如明暗、有无、长短、大小、清浊、轻重、等等名词。无一不然。此种比较对待之法。若无比较对待之物。其名必不成立。此是众生偏计执性。不舍前尘。妄起执着。自寻烦恼之根源。如知其当体即空。则一丝不挂。万虑皆消。般若真体。自然显现矣。可知宇宙万有。皆是般若本体。但在当人能否领会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讲)
是故二字。承上文说。色等五蕴是总标。以下逐段详细分析。显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之旨。谓真空之中。并无五蕴等法之相。无者。去执着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讲)
此节系空凡夫根尘识七八界法也。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合之为十二处。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合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界者。分限义。此十八种各有界限。即有障碍。无始以来。习与性成。以故见不越色。闻不超声。其他四根。亦复如是。须知十八界当体即是真空。如明此理而不执着。则障碍销除。六根自能互用。故真空之中。无十八界之相也。六根互用者。如阿那律无目能见。难陀龙王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生念。如此之类。经有明文。聊斋志异记一盲僧。用鼻嗅气。知文章美恶。虽小说无稽。不足凭信。亦可为六根互用之一证。(凡夫因迷执十八界、造业受苦、故念珠有十八子、即表示佛销除十八界之结业也、过去未来现在之业、各有十八、共为五十四、事造理具、各为五十四、故共成一百零八、此念珠之数、因言及十八界、故附及之)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讲)
以下三节。皆空圣法。此节空中乘缘觉之十二因缘法也。因悟十二因缘而觉。故名缘觉。生无佛世。则名独觉。梵名辟支迦罗。一曰辟支佛。十二因缘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以俗语解之。无明二字。就是不明白正理。俗名糊涂。因为不明白正理。于是有种种不合法的造作。此无明缘行也。因种种妄行。结成妄识。行缘识也。因识而入胎。初住胎时。受想行色四蕴。仅有其名。粗具色身。故曰名色。识缘名色也。将出胎时。六根具足。形具入尘之义。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