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以爲真空。佛舉觀自在菩薩之深般若行相以警之。曰、五蘊當體即是真空。不待小乘之分析空也。果能五蘊皆空。則二死永離。叁苦皆脫。故度脫一切苦厄也。度者、脫離義。苦者、逼迫義。厄者、束縛義。二死者、分段生死。變異生死。叁苦者、苦苦。壞苦。行苦也。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皆爲分段生死。羅漢緣覺菩薩得意生身。則爲變異生死。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共六天)以下是壞苦(人與阿修羅在內)。色界天(初禅叁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叁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叁禅叁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天),無色界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是行苦。叁惡道衆生是苦苦。故知叁界之中。無有能得自在者。自在不自在之根由。全在一觀字。觀得真空即自在。觀不空即不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色。亦複如是。
(講)
此一節掃除叁乘聖人之知見。引之使入般若中道也。舍利子。是當機衆。故呼其名而告之。舍利子即舍利弗。有譯作身子。或鹙子者。舍利是尊者母名。故人稱之爲會利子。叁乘聖人證得見分。以爲究竟真空。而空外尚有五蘊。則色空對待。未能融爲一體。不得爲究竟。故佛以色即是空告之。空有五種。一頑虛空。二斷滅空。此二爲凡夫外道知見。今所不論。叁析法真空。四體法真空。五妙有真空。析法真空者。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中。爲小乘弟子權巧方便。引人入勝。說阿含經。分色法心法。立見分。相分。先將法塵爲心。辨別清楚。使人離于法塵而不爲法塵所縛。再一一料簡。析去所知所見之一部份。保留能知能見一部份。由是證見分以爲真空。得阿羅漢果。超出輪回。脫離六道。免除分段生死。得少爲足。以爲究竟道矣。不知所證者。系偏真理。于真空以外。尚存五蘊知見。極力屏除。則色心爲二。能所對待。分別自他。非澈底了解者也。體法真空者。宇宙萬有。本自不生不滅。非由生滅而煉治之使不生滅也。一切法不外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四大當體即是真空。皆不可得。例如人之一身爲四大假合。皮肉筋骨。地大所成。血脈津液。水大所成。呼吸運轉。風大所成。溫暖熱氣。火大所成。四大偏勝則病。分離則死。于中一一推尋。我不可得。非空而何。至于世人所稱之心。並非真實常住之心。而爲六塵緣影。凡夫迷執爲心。因之流轉六道。固屬迷妄。二乘聖人。知此緣影之心爲虛妄。用滅色受想定。製心不起。以爲究竟。而不知仍是生滅法也。六塵當體。即是真空。一切法本即無生。或問。眼見草木。春生秋殺。何謂無生。答曰。生者。偏計所執性。龍樹菩薩中觀論其論無生中有四句偈。曰。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此無生無滅之理。智者以譬喻得解。今有一物。如說其先生後滅。必曰前無此物。現今生出。是則先有滅也。如說其先滅後生。必曰前無此物。現今生出。是則先有滅也。如說其先滅後生。必曰前無此物。現今生出。是則先有滅也。如說其先滅後生。必曰前有此物。而今無矣。是則先有生也。又偈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譬如一桌。是一塊木料。經匠人製造而成。如說是自生。則木不經匠造。不能成桌。如說是他生。則匠人無木亦不能成桌。如說是共生。則應有共相。而今只有木質。不見匠人。如是說無因生。則無木無匠人。不能有桌。無造桌之思想。無用桌之需要。亦決不能成桌。可知諸法俱系因緣和合而成。但有假名。毫無實際。世人不知此理。妄想攀緣。如春蠶作繭自縛。倘能明此無生之旨。則一切看破。頓破枝末無明。不複執著有相。更用觀照工夫。漸漸解脫。自能不受束縛而得快樂。此體法真空之理。爲入大乘之初門也。再進一步。須悟妙有真空。妙有真空者。離四句(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之中道。第一義谛。龍樹菩薩中觀論有四句偈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此偈發揮妙有真空之旨。無以複加。此乃現量境界。唯證相應。非言可宣。須知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不可著有。不可著無。遠離二邊。妙契中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乃不可思議之妙有真空。已上述真空竟。佛爲烘托比較。令人易悟。故曰色不異空。妙有不異真空也。空不異色。真空不異妙有也。然曰不異。猶遠一層。故加緊一扣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夫妙有真空。不即不離。今言即者。爲對治呵破偏小。顯發中道耳。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者。省文也。具列應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叁蘊。亦如是陳述。恐文繁。故省略之。總明五蘊當體即真空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講)
此以下是顯體。心經以般若爲體。般若之體。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大乘妙谛。一切諸法。皆是實相。即是妙有。即是真空。亦可說即是諸佛清淨法身。遍滿一切處。有不遍者。不得爲毗盧遮那也。是諸法者。即五蘊等法也。空相者。即真空實相也。此諸法等。不但不可作之令生。壞之使滅。染之令垢。治之使淨。加之令增。損之使減。乃至從本以來。原無生滅垢淨增減等相。何以故。五蘊等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生即無生故也。在二乘聖人已證偏真者。以爲真空不生不滅。淨而不垢。在聖則增。在凡則減。彼五蘊等法。有生有滅。垢而不淨。或增或減。佛爲破疑顯體。故正告之曰。是諸法空相。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非于諸法外別有真空實相也。既當體即空。焉得複有生滅垢淨增減乎。五蘊攝盡一切諸法。近世物質文明。僅知有色蘊。而不知有受想行識四蘊。其爲不圓滿可知。或問今現有生滅垢淨增減等相。如何和會。答曰。此皆衆生無始無明偏計執性。習非成是。如眼有眚。視繩爲蛇。明眼人則知非蛇。世間一切法。即事事物物。皆是假名。本無實體。如人物人字、由物(非人)而生。人我人字、對我而起。皆由比較對待。立此假名。如我對人說我。人對我說人。可見人我二字。尚無一定之分位。他如明暗、有無、長短、大小、清濁、輕重、等等名詞。無一不然。此種比較對待之法。若無比較對待之物。其名必不成立。此是衆生偏計執性。不舍前塵。妄起執著。自尋煩惱之根源。如知其當體即空。則一絲不挂。萬慮皆消。般若真體。自然顯現矣。可知宇宙萬有。皆是般若本體。但在當人能否領會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講)
是故二字。承上文說。色等五蘊是總標。以下逐段詳細分析。顯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之旨。謂真空之中。並無五蘊等法之相。無者。去執著義。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講)
此節系空凡夫根塵識七八界法也。眼耳鼻舌身意爲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爲六塵。合之爲十二處。根塵相對。識生其中。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爲六識。合六根六塵六識爲十八界。界者。分限義。此十八種各有界限。即有障礙。無始以來。習與性成。以故見不越色。聞不超聲。其他四根。亦複如是。須知十八界當體即是真空。如明此理而不執著。則障礙銷除。六根自能互用。故真空之中。無十八界之相也。六根互用者。如阿那律無目能見。難陀龍王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生念。如此之類。經有明文。聊齋志異記一盲僧。用鼻嗅氣。知文章美惡。雖小說無稽。不足憑信。亦可爲六根互用之一證。(凡夫因迷執十八界、造業受苦、故念珠有十八子、即表示佛銷除十八界之結業也、過去未來現在之業、各有十八、共爲五十四、事造理具、各爲五十四、故共成一百零八、此念珠之數、因言及十八界、故附及之)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講)
以下叁節。皆空聖法。此節空中乘緣覺之十二因緣法也。因悟十二因緣而覺。故名緣覺。生無佛世。則名獨覺。梵名辟支迦羅。一曰辟支佛。十二因緣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俗語解之。無明二字。就是不明白正理。俗名糊塗。因爲不明白正理。于是有種種不合法的造作。此無明緣行也。因種種妄行。結成妄識。行緣識也。因識而入胎。初住胎時。受想行色四蘊。僅有其名。粗具色身。故曰名色。識緣名色也。將出胎時。六根具足。形具入塵之義。故…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