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讲)
此八个字。是一卷经题。此题摄一卷经的大义。因播扬此义。今设立一讲经法会。然成就此会非易。必须六种因缘。何谓六种。一曰信成就。二曰闻成就。三曰时成就。四曰主成就。五曰处成就。六曰众成就。一信成就者。谓佛说如是般若法门。具足正理。令人有生正信之可能。而正信若生。其他种种迷信。不破而自除也。二闻成就者。谓能闻般若正理者。不以自闻所解为究竟。不以自闻不解而退席。何以故。若一闻即解。难免落于世俗之常识。永障般若正理。虽闻般若之名字。等于未闻。若闻而不解。自知此理有研究的价值。由闻此不解者而思。由思此不解之处乃成修。修而自解。始成于闻也。或宿具慧根深厚者。亦有一闻即大开圆解。纵有如是之人。亦不多得。然为充如是之人。而自误误人者。亦尚不少。三时成就者。谓若因缘时至。自有大力者善缘成熟。提倡保护。各界一致。致此法会方得成就。岂可强为之事耶。四主成就者。谓主讲之人。须具正眼。今倓虚忝充此席。甚至惭愧。自知学识浅薄。难畅圆理。谬承推荐。义不容辞。演讲不周。仰仗各界诸大善知识指正。方得成就也。五处成就者。谓法会之地点。须要相当适中。以便来宾不感往返之困。讲堂要大。以便多容人位。光线要明。以便看经爽目。空气要足。以便宁心静听。今此会场。应有尽有。可谓处成就也。六众成就者。谓听众和蔼。踊跃时集。各自愿乐欲闻。始终不怠也。然此六种成就。缺一不可。我佛释迦如来应机示现。说法三百余会。而会会皆是六种成就。乃至于今亦无不然。
释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天台智者大师。须立五重玄义。以此五重玄义。能入究竟妙理。不然。则泛滥无归。机教何益。其五重玄义者何。曰名。体。宗。用。教也。第一重玄义者。释名。此经以法喻为名。般若波罗蜜多者。法也。心者。喻也。乃喻此一卷般若经。为诸般若经之主要也。此名虽是假名。能诠实体。由解假名而了玄义。(玄者了不可得也)由此玄义。而入妙理。(妙者不可思议也)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二十八层天)了不可得。了诸法(世间之般般样样形形色色)不可思议。而实体亦在其中矣。般若者。梵语也。华言妙智妙慧。换个易晓的名称。谓明了本有的良心。然此良心二字。人人皆晓。但此实体。而明了者谁。故使我佛释迦如来。费广长舌。说明了之法。而明此良心。谈何容易。此般若有三义。曰文字。曰观照。曰实相。文字般若者。谓以语言文字而明了般若之体。虽明此体而不能相应。故用观照般若之功。回生换熟。用力之久。一念相应。全体大用现前。即成实相般若也。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是乃对此三界苦恼。深渊如海。故立到彼岸之名。欲渡苦海到岸。唯仗般若功能。盖三界之苦。起于痴情。破此痴情。必须妙智。故曰般若(妙智)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心者。谓喻如中心主要之义也。以上七字。乃为别名。谓不与诸经相同也。经者。乃通名。谓与诸经皆相同也。梵语修多罗。原译契经。谓上契诸佛心理。下契众生心机。此经字其他解释甚广。今以平易解之。谓经常之道。乃人人必经之路也。释名竟。
第二重玄义者。显体。此经以诸法空相为体。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之义也。凡诸大乘经典。皆以诸法实相为体。此般若经。乃是含圆中二谛。故不直说实相中道。是导空入实之义。以诸法之俗谛。空相之真谛。两不偏执。自含中谛实相妙理。是以妙有而破析体真空。而五蕴始成诸法实相。显体之要。详于经文。由是诸法空相。乃至无智亦无得止。全是显体之文。显体竟。
第三重玄义者。明宗。此经以破除三障为宗。而三障者何。曰报障。业障。烦恼障。有此三障。则性德(即般若之体)隐伏不现。报障者。有二。一正报。二依报。正报者。谓人正身果上。所受往业之报酬。即六根美丑。具足与不具足是。依报者。谓吾人所依之环境。乃往业之报酬。即顺逆苦乐是。有此依正二报所障。性德不显。业障者有三。一恶业。二善业。三不动业。恶业者。即恼害众生是。善业者。即饶益有情是。不动业者。即四禅四定是。有此三业。亦障性德不显。烦恼障者。有六。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邪见。贪者。即得无厌足是。瞋者。即恚怒怨恨等是。痴者。即不辨情理邪正是。慢者。即是己非人是。疑者。即不生正信是。邪见者。即执断常二边是。有此六种烦恼。尤障性德不显。欲破三障。先求三学。此三学者。戒定慧也。戒破报障,定破业障,慧破烦恼障。此三学之根。本于妙智妙慧。故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乃至远离颠倒梦想。皆是破除三障之文。明宗竟。
第四重玄义者。辨用。此经以能除一切苦为用。所谓一切苦者。大略有三。曰行苦。曰坏苦。曰苦苦。一行苦者。即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二层。一切天人所修行者是。二坏苦者。即六层欲界天。及阿修罗。与世人。所享可乐之境。变坏时。不能自由者是。苦苦者。即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所受之三途。曰刀途。汤途。火途等是。此六道众苦之总相。曰分段生死。即形寿变灭时是。九界众苦之根本。曰变异生死。即微细之行识是。又二乘圣人。三贤菩萨。未证清净法身。有三种意生身。谓随意变化。乃至身外之物。树木楼阁。亦无不能,虽然。亦属变异生死。能除此一切苦者。唯菩萨之断德。即究竟涅槃是。诸佛之智德。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方成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力用。辨用竟。第五重玄义者。判教。此经以熟酥为教相。谓佛说法有五时之分。以五味譬之。一说华严时。如大白牛之乳味。二说阿含时。如乳酪味。三说方等时。如生酥味。四说般若时。如熟酥味。五说法华涅槃时。如无上醍醐妙味。今般若经。在第四时说。故以熟酥为教相也。以乳味之变相。比较权实二教。权教者。随情说也。实教者。随智说也。华严经。一权一实。阿含经。纯权无实。方等经。三权一实。般若经。二权一实。法华涅槃经。纯实无权。此般若以无生无量法门。为二权。以无作法门。为一实。俾讲者。有一定方针。不致以权滥实也。判教相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讲)
此一节系标词。为全经之纲领。第一句、标人。第二句、标法。第三句、标效果。第四句、标利益。佛说法分五时。说般若经、正在第四时。是转教菩萨法。其时佛之小乘弟子、一千二百余人。皆证阿罗汉。俱属消极之自利主义。非佛救世之本怀。但已机缘成熟。有相当程度。堪闻大乘。故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以为弟子们之榜样。使其欣慕。以便回小向大之后。转教菩萨。此菩萨之译名。有称观世音者。从因地立名。因菩萨用耳根圆通修以成道是也。有称观自在者。从果德立号。观读如灌。有观想观照二义。谓菩萨观照圆明。解脱无碍。故称观自在也。此菩萨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慈悲愿力。倒驾慈航。入释迦法会。执弟子礼。助佛宏化。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译意为觉有情。以菩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自觉觉他。故有此称也。深般若。深字对浅言。小乘阿罗汉。中乘缘觉。藏通二教及别教三贤以前菩萨。虽行六度。而皆属浅般若。故特举观自在菩萨之深般若。以抑扬而激励之。五蕴、谓色受想行识。色者、不仅一切物质。六尘皆属色摄。详言之可分三种。一、可对可见之色。如山河大地以及微尘是也。二、可对不可见之色。如声香味触是也。三、不可对不可见之色。法尘(前五尘谢落之影子)是也。蕴者。积聚义。五蕴皆由妄想积聚而成。色蕴是坚固妄想之所积聚。以众生自无始以来。均认物为实有。此种积习。牢不可破,受蕴是虚明妄想之所积聚。受分苦受、乐受、平平受、(不苦不乐一名舍受)三种。虽若了了分明。而按其实际。则虚浮不实也。想蕴是融通妄想之所积聚。知觉与经过事实合而为想。思想亦可成为事实。如外道修炼。任指一处为玄关。注意久之。其处自能跳动。此想蕴所致也。行蕴是幽隐妄想之所积聚。行有二。一外行。二内行。即心不休息。其粗相易见。若心之微细行相。如阳焰野马。刻刻迁流。变动不居。非老于修行者。不易辨明。识蕴是颠倒妄想之所积聚。识者、了别义。共有八种。称曰八识。以了别故。分别心生。能所对立。是非美恶长短高下种种对待名相。纷然杂起。皆由众生无始以来。凡有动念。尽是偏计执性。颠倒执着。不达真如实相。故曰举念便错也。此五蕴等。既是妄想积聚。本无实在自体。而凡夫迷为实有。争逐营谋之不已。生生世世。颠倒于五蕴之中。沈沦于六道之内。此种迷情。坚固难破。视所嗤烧香拜神之迷信。超过万倍。三乘圣人(即罗汉缘觉藏通教菩萨)亦以五蕴为实有。而修远离行。得灭色受想定。不过证得心中见分。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