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七识无边处定。八无所有处定。九非想非非想处定。凡有业必有报。如影随形。丝毫不爽。虽善恶不同。升沉各异。而其随业受报。不得自在。障碍般若之性德则一也。凡夫行菩萨道。有五种怖畏。一生活怖畏。二死怖畏。三地狱怖畏。四恶名怖畏。五大众威仪怖畏。即三贤菩萨说法。亦恐己眼不明。自误误人。不能无恐怖心。至观自在菩萨。依深般若。澄清澈底。一切皆空。心身且无罣碍。恐怖自何而生。无有恐怖。则业障空耳。
远离颠倒梦想。
(讲)
此破烦恼障也。根本烦恼有六。即贪瞋痴慢疑邪见是也。因为烦恼所迷。故自己家珍。不求自得者。而反不求。空华幻果。不应营求者。反追求不已。是名颠倒。凡夫固颠倒。诸天亦颠倒。罗汉辟支佛亦颠倒。菩萨亦颠倒。惟佛一人称正觉。觉则不迷。迷则不觉。凡夫颠倒相有四种。一者以身为净。因此生种种贪欲。顺境则贪。逆境则瞋。世界增减劫。由此推演。贪心重则身量减。杀生多而寿命促。皆为身而起也。二者以受为乐。见色闻声。极视听之娱。美味珍羞。尽口腹之欲。衣必锦绣。臭贵芝兰。及久而生厌。乐尽悲来。所谓乐者。果安在乎。三者以心为常。世人认六尘缘影为心。不知其刻刻变化。念念迁灭。计执为常。四者以身为我。我者我能作得主。即自在义。今此身生老病死。我均不能自主。身不由己。我何所在。此凡夫之四倒也。二乘圣人。厌凡夫四倒而修远离行。矫枉过正。又成四倒。一观身不净。作五不净观。即种子不净、住处不净、生前不净、死后不净、究竟不净、是也。二观受是舌。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此四观名四念处。依以修行。可得阿罗汉果。然在佛眼视之。本无所谓净非净苦非苦常非常我非我之说。故共成八颠倒也。菩萨依般若故。远离二边。从容中道。故远离颠倒梦想。而烦恼障空矣。
究竟涅槃。
(讲)
此言菩萨断德也。涅槃为梵语。华言圆寂。圆者德无不备。寂者障无不尽。亦有译为灭度寂灭者。皆不生不灭之意。有究竟与不究竟之分。不究竟者。名有余涅槃。二乘圣人之所证也。究竟涅槃。亦名无余涅槃。等觉菩萨之所证也。菩萨至此。如大梦初醒。三障尽而性德显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
些言诸佛智慧也。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译言无上。三藐、译言正等。三菩提、译言正觉。无上对菩萨言。正等对二乘言。正觉对外道邪见言。诸佛亦以般若而成智德。如人梦醒而起。动作自由矣。此佛极赞般若之妙。不但菩萨依之。观空显体。断障证果。即从来成佛者。亦无不从无上智慧而得成就智德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讲)
般若功用。不可思议。非名言数量所能宣说。乃以四种咒赞喻之。咒即真言也。大神对外道言。破坚固邪见。大明对凡夫言。破黑暗迷情。无上对菩萨言。破希上之心。无等等对小乘言。破阶级果位。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讲)
咒不须讲。咒是密说的经。经是显说的咒。佛说法有显有密。密咒不许讲解。正破无明知见。今此经附密咒者。如能显密圆通。固为最上。如不能显悟。则密持此咒。亦可销除惑障。开发无上智慧。
以上讲全经讫。须知佛说法四十九年。并无一法与人。不过以有破空。以空破有。去人执着之心。回复般若智性。所谓众生本来成佛也。但如上所讲。层层扫荡。步步前进。修行人或有畏难而自阻者。于是佛特开一简易方便法门。即念佛求生净土是也。佛说法皆弟子先问后说。惟念佛一法。是佛无问自说。因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亲见众生修行之难。往往中途退堕。历劫不成。故发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如有志诚称念我名。其人临命终时。而我不往接引者。誓不成佛。今以念佛人之诚心。感引阿弥陀之宏愿。如磁石吸铁。琥珀拾芥。往住净土。有何疑哉。昔人有净土诗曰。六欲天上有五衰。三禅尚难免风灾。饶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盖一生西方。不落轮回。得以永久修持。直至一生补处。即生在下下品亦迥非生天者所能望其项背也。但往生净土。有上中下三三九品之不同。约略言之。信有西方。发愿往生。志诚持名。所谓信愿行具足。虽不能悟理。可得下三品往生。倘再加以读诵大乘。领悟经理。广修众善。可得中三品往生。若于信愿行之外。再加以般若妙慧。圆悟圆修。必获上三品往生。再者往生西方。并非立时成佛。不过得所修行。可遂成佛之志愿耳。此种极简易直捷之法。诚如佛说难信而易行。愿在座善信。切勿错过。坚诚奉行。如无效验。山僧甘受妄语之咎。
沈素澄、于之昌笔录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