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

  

湛山倓虛大師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講)

  

此八個字。是一卷經題。此題攝一卷經的大義。因播揚此義。今設立一講經法會。然成就此會非易。必須六種因緣。何謂六種。一曰信成就。二曰聞成就。叁曰時成就。四曰主成就。五曰處成就。六曰衆成就。一信成就者。謂佛說如是般若法門。具足正理。令人有生正信之可能。而正信若生。其他種種迷信。不破而自除也。二聞成就者。謂能聞般若正理者。不以自聞所解爲究竟。不以自聞不解而退席。何以故。若一聞即解。難免落于世俗之常識。永障般若正理。雖聞般若之名字。等于未聞。若聞而不解。自知此理有研究的價值。由聞此不解者而思。由思此不解之處乃成修。修而自解。始成于聞也。或宿具慧根深厚者。亦有一聞即大開圓解。縱有如是之人。亦不多得。然爲充如是之人。而自誤誤人者。亦尚不少。叁時成就者。謂若因緣時至。自有大力者善緣成熟。提倡保護。各界一致。致此法會方得成就。豈可強爲之事耶。四主成就者。謂主講之人。須具正眼。今倓虛忝充此席。甚至慚愧。自知學識淺薄。難暢圓理。謬承推薦。義不容辭。演講不周。仰仗各界諸大善知識指正。方得成就也。五處成就者。謂法會之地點。須要相當適中。以便來賓不感往返之困。講堂要大。以便多容人位。光線要明。以便看經爽目。空氣要足。以便甯心靜聽。今此會場。應有盡有。可謂處成就也。六衆成就者。謂聽衆和藹。踴躍時集。各自願樂欲聞。始終不怠也。然此六種成就。缺一不可。我佛釋迦如來應機示現。說法叁百余會。而會會皆是六種成就。乃至于今亦無不然。

  

  

釋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依天臺智者大師。須立五重玄義。以此五重玄義。能入究竟妙理。不然。則泛濫無歸。機教何益。其五重玄義者何。曰名。體。宗。用。教也。第一重玄義者。釋名。此經以法喻爲名。般若波羅蜜多者。法也。心者。喻也。乃喻此一卷般若經。爲諸般若經之主要也。此名雖是假名。能诠實體。由解假名而了玄義。(玄者了不可得也)由此玄義。而入妙理。(妙者不可思議也)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共二十八層天)了不可得。了諸法(世間之般般樣樣形形色色)不可思議。而實體亦在其中矣。般若者。梵語也。華言妙智妙慧。換個易曉的名稱。謂明了本有的良心。然此良心二字。人人皆曉。但此實體。而明了者誰。故使我佛釋迦如來。費廣長舌。說明了之法。而明此良心。談何容易。此般若有叁義。曰文字。曰觀照。曰實相。文字般若者。謂以語言文字而明了般若之體。雖明此體而不能相應。故用觀照般若之功。回生換熟。用力之久。一念相應。全體大用現前。即成實相般若也。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是乃對此叁界苦惱。深淵如海。故立到彼岸之名。欲渡苦海到岸。唯仗般若功能。蓋叁界之苦。起于癡情。破此癡情。必須妙智。故曰般若(妙智)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心者。謂喻如中心主要之義也。以上七字。乃爲別名。謂不與諸經相同也。經者。乃通名。謂與諸經皆相同也。梵語修多羅。原譯契經。謂上契諸佛心理。下契衆生心機。此經字其他解釋甚廣。今以平易解之。謂經常之道。乃人人必經之路也。釋名竟。

  

  

第二重玄義者。顯體。此經以諸法空相爲體。謂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之義也。凡諸大乘經典。皆以諸法實相爲體。此般若經。乃是含圓中二谛。故不直說實相中道。是導空入實之義。以諸法之俗谛。空相之真谛。兩不偏執。自含中谛實相妙理。是以妙有而破析體真空。而五蘊始成諸法實相。顯體之要。詳于經文。由是諸法空相。乃至無智亦無得止。全是顯體之文。顯體竟。

  

  

第叁重玄義者。明宗。此經以破除叁障爲宗。而叁障者何。曰報障。業障。煩惱障。有此叁障。則性德(即般若之體)隱伏不現。報障者。有二。一正報。二依報。正報者。謂人正身果上。所受往業之報酬。即六根美醜。具足與不具足是。依報者。謂吾人所依之環境。乃往業之報酬。即順逆苦樂是。有此依正二報所障。性德不顯。業障者有叁。一惡業。二善業。叁不動業。惡業者。即惱害衆生是。善業者。即饒益有情是。不動業者。即四禅四定是。有此叁業。亦障性德不顯。煩惱障者。有六。一貪。二瞋。叁癡。四慢。五疑。六邪見。貪者。即得無厭足是。瞋者。即恚怒怨恨等是。癡者。即不辨情理邪正是。慢者。即是己非人是。疑者。即不生正信是。邪見者。即執斷常二邊是。有此六種煩惱。尤障性德不顯。欲破叁障。先求叁學。此叁學者。戒定慧也。戒破報障,定破業障,慧破煩惱障。此叁學之根。本于妙智妙慧。故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乃至遠離顛倒夢想。皆是破除叁障之文。明宗竟。

  

  

第四重玄義者。辨用。此經以能除一切苦爲用。所謂一切苦者。大略有叁。曰行苦。曰壞苦。曰苦苦。一行苦者。即色界天。無色界天。共二十二層。一切天人所修行者是。二壞苦者。即六層欲界天。及阿修羅。與世人。所享可樂之境。變壞時。不能自由者是。苦苦者。即叁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所受之叁途。曰刀途。湯途。火途等是。此六道衆苦之總相。曰分段生死。即形壽變滅時是。九界衆苦之根本。曰變異生死。即微細之行識是。又二乘聖人。叁賢菩薩。未證清淨法身。有叁種意生身。謂隨意變化。乃至身外之物。樹木樓閣。亦無不能,雖然。亦屬變異生死。能除此一切苦者。唯菩薩之斷德。即究竟涅槃是。諸佛之智德。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方成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力用。辨用竟。第五重玄義者。判教。此經以熟酥爲教相。謂佛說法有五時之分。以五味譬之。一說華嚴時。如大白牛之乳味。二說阿含時。如乳酪味。叁說方等時。如生酥味。四說般若時。如熟酥味。五說法華涅槃時。如無上醍醐妙味。今般若經。在第四時說。故以熟酥爲教相也。以乳味之變相。比較權實二教。權教者。隨情說也。實教者。隨智說也。華嚴經。一權一實。阿含經。純權無實。方等經。叁權一實。般若經。二權一實。法華涅槃經。純實無權。此般若以無生無量法門。爲二權。以無作法門。爲一實。俾講者。有一定方針。不致以權濫實也。判教相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講)

  

此一節系標詞。爲全經之綱領。第一句、標人。第二句、標法。第叁句、標效果。第四句、標利益。佛說法分五時。說般若經、正在第四時。是轉教菩薩法。其時佛之小乘弟子、一千二百余人。皆證阿羅漢。俱屬消極之自利主義。非佛救世之本懷。但已機緣成熟。有相當程度。堪聞大乘。故佛舉出觀自在菩薩。以爲弟子們之榜樣。使其欣慕。以便回小向大之後。轉教菩薩。此菩薩之譯名。有稱觀世音者。從因地立名。因菩薩用耳根圓通修以成道是也。有稱觀自在者。從果德立號。觀讀如灌。有觀想觀照二義。謂菩薩觀照圓明。解脫無礙。故稱觀自在也。此菩薩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因慈悲願力。倒駕慈航。入釋迦法會。執弟子禮。助佛宏化。菩薩爲梵語菩提薩埵之略稱。譯意爲覺有情。以菩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自覺覺他。故有此稱也。深般若。深字對淺言。小乘阿羅漢。中乘緣覺。藏通二教及別教叁賢以前菩薩。雖行六度。而皆屬淺般若。故特舉觀自在菩薩之深般若。以抑揚而激勵之。五蘊、謂色受想行識。色者、不僅一切物質。六塵皆屬色攝。詳言之可分叁種。一、可對可見之色。如山河大地以及微塵是也。二、可對不可見之色。如聲香味觸是也。叁、不可對不可見之色。法塵(前五塵謝落之影子)是也。蘊者。積聚義。五蘊皆由妄想積聚而成。色蘊是堅固妄想之所積聚。以衆生自無始以來。均認物爲實有。此種積習。牢不可破,受蘊是虛明妄想之所積聚。受分苦受、樂受、平平受、(不苦不樂一名舍受)叁種。雖若了了分明。而按其實際。則虛浮不實也。想蘊是融通妄想之所積聚。知覺與經過事實合而爲想。思想亦可成爲事實。如外道修煉。任指一處爲玄關。注意久之。其處自能跳動。此想蘊所致也。行蘊是幽隱妄想之所積聚。行有二。一外行。二內行。即心不休息。其粗相易見。若心之微細行相。如陽焰野馬。刻刻遷流。變動不居。非老于修行者。不易辨明。識蘊是顛倒妄想之所積聚。識者、了別義。共有八種。稱曰八識。以了別故。分別心生。能所對立。是非美惡長短高下種種對待名相。紛然雜起。皆由衆生無始以來。凡有動念。盡是偏計執性。顛倒執著。不達真如實相。故曰舉念便錯也。此五蘊等。既是妄想積聚。本無實在自體。而凡夫迷爲實有。爭逐營謀之不已。生生世世。顛倒于五蘊之中。沈淪于六道之內。此種迷情。堅固難破。視所嗤燒香拜神之迷信。超過萬倍。叁乘聖人(即羅漢緣覺藏通教菩薩)亦以五蘊爲實有。而修遠離行。得滅色受想定。不過證得心中見分。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