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言如是如是。以印證之。一呈悟蒙證竟。
已二正顯本體分二(庚)一自性平等 二諸相平等 初中叁(辛)一親證無法 二直示平等 叁轉釋平等 四引事顯勝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佛以自證菩提。以顯般若無得之旨。此無上正等正覺。我本來具足。未成佛時不減。已成佛時不加。何以故。設有一法可加。則不謂之正等。我今于此法上。不但無多法得。乃至至少之法。亦無有得。以是無有少法可得。迷時無失。悟時無得。故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有可得。是爲法縛。而理不圓矣。一親證無得竟。
辛二直示平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法指般若實相本體。實相之體。即衆生本有真性。生佛同具。迷悟一如。在聖不高。在凡不下。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故曰平等心。
心印疏雲。平等二字。乃諸佛出世本懷。亦此經之教眼也。若夫序文。著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而乞。此明如來行平等之事也。至于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缽。洗足而坐。此顯如來證平等之理也。及乎正宗文中。問答發揮。皆如來說平等之法也。即其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乃彰此平等之用也。而至菩提無法。輾轉推詳。皆顯此平等之體也。自此之後。雖有多文。無非顯此平等之義也。即當機前來涕淚悲泣。乃信解此平等之用也。今者複呈菩提無得。正悟入此平等之體也。故知此是法平等一句。乃如來畫龍點睛。只要諸人向破壁飛騰而去耳。讀是經者亦不可不著眼也。二直示平等竟。
辛叁轉釋平等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承上轉釋。既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以現見生佛判然。爲釋此疑。故有是解。以者用也。用不可得心。而修善法。則從性起修。所修乃成無漏之法。故能得無上正等正覺。無有高下之妙法也。一切法包括世出世法。罄無不盡。然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即是佛法。法本無二。惟在行人用心之當與不當。不舍世法而舍世心耳。須菩提下。恐著善法之見。又生障礙。故曰。所言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但爲斷妄反真。假名安立。故曰是名善法。叁轉釋平等竟。
辛四引事況勝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上來既言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恐疑須修善法。乃得菩提。而持說四句偈語。乃名句文身。屬無記法。豈爲得菩提之因耶。是以釋其義。然文字雖屬無記。而能诠解般若理體。離相無住之用。渡河固必須筏也。以是義故。故說持說福德。勝于大千寶施。故將諸須彌山王七寶布施之功。較量經功。以顯此般若經之功能。爲不可思量。豈寶施有漏之因。所可及哉。大科一自性平等竟。
庚二諸相平等分五(辛)一約生佛以顯平等 二離空有以顯平等 叁無來去以顯平等 四非一多以顯平等 五即諸見以顯平等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本平等。無有高下。恐有疑雲法既平等。生佛一如。雲何如來卻度衆生。爲斷此疑。故誡當機莫作如來有度衆生之念也。何以故下。釋無有衆生如來度者。以一切衆生自性本來是佛。但因在迷不覺。然其德相本來具足。以是而知。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也。若有衆生如來度者。此乃反釋。若如來有生可度。則能所宛然。四相未泯。何能得無上菩提之果哉。此明所度空也。如來說有我者下。明能度空也。此承上文而言。既雲無我。何以如來口中常道我。又雲我爲法王。于法自在。豈不明明是我耶。然如來說我。並非同凡夫之妄我。如來之我。乃無分別之我。入自在之我。法身之真我也。奈凡夫無智。不解是義。以爲如來所稱之我。與凡夫同。須菩提下叁句。恐人又認佛與凡夫有隔。故並凡夫而亦掃之。非凡夫者。不但如來自非凡夫。九法界之中。所有衆生。亦一一皆非凡夫也。此令泯聖凡之見。一道清淨。不起分別。則聖凡平等矣。末句是名凡夫者。若無凡夫之見。不妨隨世俗言說而說凡夫也。此科文也。重重拂述。不留一法。顯實無衆生滅度者。可謂詳者盡矣。一約生佛以顯平等竟。
辛二離空有以顯平等分叁(壬)一離有見 二離空見 叁較福勝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上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言法身不離一切相。後又雲不可以色身諸相見。如來恐人執前疑後。執後疑前。故複問須菩提。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前依正離相科中。已問斯義。而今複有是問。雖大意相同。而見之與觀。實有異處。蓋見者現量。而觀則屬比量。如言觀想觀念是也。法身如來。既不可以色見。以聲求。而又非知見所可及。更從何而觀之。須菩提本大權示現。雖雲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實爲不達法身離相之衆生而答。是乃冥鑒物機。而曲作弄引耳。
(須菩提前雲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今乃雲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實非自語相違)
佛言。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若以叁十二相得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矣。豈非著相見佛耶。意顯離相方得見法身也。轉輪聖王。乃四王之一。世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金輪王所以稱聖者。能以十善化世故也。此王具足七寶。一金輪道。名勝自在。二白象寶。叁馬寶。名勇疾風。四神珠寶。即如意寶。五主藏臣寶。名大財。六女寶。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亦雲將軍寶。名離垢眼。輪王有此七寶。故得王四洲國土。具足千子。其身金色。亦有叁十二相。不過比佛之相。稍不明顯。須菩提解佛說離相之義。故雲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色見聲求。正是衆生所起之心。故如來以偈破之。色聲爲外塵。見求乃內執。若著于塵執。安能見離相之法身。苟依此而修。必墮邪徑矣。此佛爲離常見。令人不滯于見也。一離有見竟。
壬二離空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上來既告誠以不應執相而觀佛。則如來所得之福果。非關于福相矣。恐人既除有患。複著于空。趁當機正欲向離一切相去時。佛又亟告曰。汝若作離一切相念。以爲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者。則棄有著空。執藥成病。則更難解脫矣。古語。甯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如芥子許。可以深長思矣。故誡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汝若作是念。則爲減損菩提。增益荊棘。良以實相無相無不相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自上文正宗分以來。離相無住。無說無法。破相之談。已至極矣。佛恐須菩提起執空之念。故曰。汝若作是念。而發菩提心者。必至撥無因果。墮一闡提。故不惜唇舌而諄諄告誡之。何以故下。征釋正義。良以發菩提心者。當廣行六度四攝。饒益有情。違此易成枯木死灰。成斷見纏空之種。故于法不說斷滅相。夫離一切相。乃具一切法。相反而實相成。不落二邊。不離二邊。即空顯有。則不滯于空有。是乃離相有以顯平等。即般若本體也。二離空見竟。
壬叁較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此較量無我福勝也。若菩薩發菩提心。不求無生法忍。而以恒河沙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福德之多。可謂極矣。然不生慈忍之心。未免墮于貪求。雖功德不爲不多。而只屬于有漏。豈能與真實菩提相應哉。譬如有人。不能以七寶布施。而但知一切法中不著我相。趨向菩提。不生貪求取舍之心。而得成于忍。此菩薩則勝前菩薩之功德多矣。何以故下。征釋福勝。所以言菩薩不受有漏福報。因有漏之福。終有窮盡。豈若知無我之菩薩。能破我法二執。而證無生法忍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空生未了不受福德之義。故有此問。佛告之曰。須菩提。菩薩利生。若作福想。即同世人。貪著福德。一生貪著。即擺脫不開。而成有漏之因。因必克果。縱有多福。可成輪王而已。于佛果則難期也。以是不貪著之故。說不受福德。二離空有以顯平等竟。
辛叁無來去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