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當機靈機超拔。已悟實相般若。不落從前偏執之見。一經如來雙審。故直捷流利而答之曰。如我解佛所說筏喻之義。未渡須取。已渡則舍。以是而推論之。取舍固無一定。以是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即如來亦無有一定之法可說。所言無定者。不定于取舍空有也。既無此情。則超情離見。方能直趣于甚深般若之本體耳。是以佛之說得果。猶空拳之誘子。佛之說法。似黃葉之止啼。實無一法與人。已示衣裏明珠。本來無有得與不得。說與不說。一定之法也。二空生雙答竟。
壬叁承上雙釋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此空生承釋。何以故無定之旨也。若定有菩提之法。定有法如來可說。則爲取法。而落于有邊。若謂無菩提之法可得。無法可說。則爲取非法相。又墮于空邊。既墮空有二邊。則障一實之相。何能明空有不羁全歸中道之妙旨哉。所以者何下。乃重複征釋。俾深明無有定法之意耳。一切賢聖。即叁乘賢聖。無爲法即相宗六種無爲中之真如無爲。真如不妄。不動。無作無爲。是以無有差別。然賢聖依真如而修而證。自有所得淺深之不同。故于無差別中。而現有差別耳。譬如叁獸渡河。叁鳥飛空。其涉與翔。各有淺深遠近之不同。而河與虛空。原無淺深遠近之可言也。二果法離相竟。
辛叁引事況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上來所述。無非發揮佛與衆生平等共有法身空理。離相無爲。說即無說。並非落空。恐衆生扶東倒西。又著空見。故引大千寶施。較量功德也。叁千大千世界一佛所化之土也。如一欲界。有一須彌山。山之四面。爲四大部洲。山腰有日月圍繞。有四天王天。山頂有忉利天。自頂而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是爲欲界六天。爲初禅天所統。積一千個初禅。爲二禅天所統。名小千世界。又積一千二禅。爲叁禅天所統。名中千世界。又積一千叁禅。爲四禅天所統。名大千世界。凡萬億日月。萬億四天下。以叁次言千。故雲。叁千大千世界。七寶者。金。銀。琉璃。砗磲。瑪瑙。赤珠。玻璃。是也。世所貴重。故名爲寶。以如是滿大千之寶。持用布施。得福自多。
何以故下乃空生征釋福德甚多之故。言我所答者。乃就世間福德之相而論。故言甚多。若就性而言。何多少之有。故曰。即非福德性。意已含福德之相。不足以較佛所說法施。爲出世間之淨福也。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上爲引事。此乃況勝。舉法施以較勝也。受持是自行。爲他人說。是化他。能诠之文字。略至四句一偈。自能受持。又能化他。此心已與菩提道合。固已勝彼大千寶施之福多多矣。何以故。空生征釋勝彼之故也。一切諸佛。該十方叁世言。兼及諸佛所得無上菩提之法。皆從般若而生。此正勝于福施之所以然也。須菩提。所謂佛法者。謂世俗谛。有應化身佛。及菩提之法也。即非佛法者。謂勝義谛。佛與法鹹遣。所謂金剛能斷也。佛法即非佛法。正申明無作無爲之法也。住而無住。無住而住。斯其爲至妙者也。受持四句偈。諸家所說不定。其實亦原無所定。若有定論。是執一邊矣。此經字字句句。皆般若全體妙用。不論前後中間。但能于一句中。明無得四相者。即得出生諸佛諸法。所謂析栴擅片片皆香也。諸家所取四句。今不多贅。金剛叁昧經四句偈。一切佛法鹹攝于中。偈曰。因緣所生義(有句)。是義滅非生(無句)。滅諸生滅義(亦有亦無)。是義生非滅(非有非無)。此爲佛答舍利弗問。俾鈍根衆生受持。易入實谛者。爾時大衆聞偈歡喜。皆得般若性空智海。(出南藏賢字函)。准此四句。何經不具。一約佛法。廣釋降心離相竟
已二約聖果廣釋住心無住四(庚)一曆明無住 二正明無住 叁喻明無住 四較量顯勝 初中叁(辛) 一小乘聖果 二佛所得法 叁菩薩莊嚴 初又二(壬)一泛論 二確證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欲當機解悟如來所證菩提之法。元是無作無爲。無得無說。恐當機未能深明斯義。故即以當機自所證之四果爲問。俾知賢聖雖有差別之名。而阿耨實相。在佛果固不增。在四果亦不減。所謂平等空性也。作念即取著。不作念即無住。既一一不自作證。于是益明佛之說法。即非佛法。是真無住之妙法耳。何以故下。釋明初果之義。入流者。逆凡夫流。入聖人流也。而無所入者。雖名入流。只是以十六心。斷叁界八十八使。見真谛理。六塵境空耳。非實有所入也。即此無所入。乃無住之住。名曰須陀洹。雲何十六心。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成八心。合上二界爲一四谛。亦各一忍一智。又成八心。共十六心也。忍即無閑道。正斷惑時。智即解脫道。斷了惑時。所謂苦法智。苦法忍。苦類智。苦類忍。乃至道法智忍。道類智忍。斷至十五心。道法智忍。名須陀洹向。斷至十六心。道類智忍。名須陀洹果。入于見道。分別粗疑。一時頓斷。能逆生死欲流。不爲六塵所染。乍見空理。名見道位。當機直答不作得須陀洹果之念。故曰不也。非深明不取無住之旨。安能了無疑滯。應聲直答。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此二果已斷叁果見惑。進斷思惑。思惑約叁界九地。每地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八十一品。此位但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已損六生。猶殘下叁品。潤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要一來人間。受生斷惑。故名一往來。而實無住來者。即不著往來之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此叁果。已斷欲界六品思惑。進斷下叁品殘惑。至九品思惑斷盡時。從此寄居四禅淨居天中。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者。心境俱寂。叁界見盡。下地思空。幻化之相既滅。本有之境現前。是以不著于往來之相。此明叁果亦無住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此雲應供。又雲殺賊。及無生。小乘四果無學位也。此位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盡。七十二品者。上二界無瞋。惟有貪癡慢叁。約八地分之。每地九品。成七十二品也。斷至七十一品。名四果向。斷盡名阿羅漢。見思之惑俱盡。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生死煩惱。根株永斷。了無一法可得。故雲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夫羅漢叁界既出。物情自空。何由更有別念。設起得果之念。即爲取著。心有所證。是尚未離情執。又墮迷智四相矣。以此證之。知必不作是念也。雲道者。已證無學道故。一泛論竟。
壬二確證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空生複述自行爲證。以明四果之人。無得果之念也。無诤者。惟離欲乃能無诤。一切境空。是真寂靜。華嚴經雲。有诤說生死。無诤說涅槃。诤由我見而起。羅漢已能無我。故能無诤。而須菩提之無住叁昧。如來獎許于人中最爲第一。而空生實不萌此榮寵之念。謂我是離欲阿羅漢。若作是念。即是有著。世尊即不說我是阿蘭那行。梵語阿蘭那。此雲寂靜行。靜不妄動。心不逐境是爲故問。令當機觸類旁通。而深明無住之旨也。一小乘聖果竟。
辛二佛所得法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上來既言小乘聖果不可得。恐疑如來受然燈記。豈非有所得耶。是以興起此問。然燈佛乃釋迦記莂之師。因緣具如瑞應經所紀。繁不具引。須菩提下。謂汝雖知證四果不作念我心無住汝豈知我爲如來者。昔日在然燈佛所。于阿耨菩提之法。可有所得與不。不也世尊。當機深明佛在然燈佛所。悟無生忍故。得受記。雖得受記。豈反有法可得耶。故曰實無所得。乃至圓滿菩提。亦複歸無所得。二佛所得法竟。
辛叁菩薩莊嚴。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上來言四聖之果位。如來之因地。俱無所得。恐疑菩薩萬行佛土。豈非有所得耶。是以舉問驗有疑與否。空生已知菩薩修行嚴土。實不住于相。故答不也。何以故下。征釋其義。言莊嚴者。福慧二嚴也。言佛土者。心地也。非嚴而嚴。俗谛也。嚴而非嚴。真谛也。不舍一法。不受一塵。雙融二谛。全歸中道。故曰是名莊嚴。破空論雲。土有四種。一常寂光。二實報土。叁方便…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