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当机灵机超拔。已悟实相般若。不落从前偏执之见。一经如来双审。故直捷流利而答之曰。如我解佛所说筏喻之义。未渡须取。已渡则舍。以是而推论之。取舍固无一定。以是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即如来亦无有一定之法可说。所言无定者。不定于取舍空有也。既无此情。则超情离见。方能直趣于甚深般若之本体耳。是以佛之说得果。犹空拳之诱子。佛之说法。似黄叶之止啼。实无一法与人。已示衣里明珠。本来无有得与不得。说与不说。一定之法也。二空生双答竟。
壬三承上双释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空生承释。何以故无定之旨也。若定有菩提之法。定有法如来可说。则为取法。而落于有边。若谓无菩提之法可得。无法可说。则为取非法相。又堕于空边。既堕空有二边。则障一实之相。何能明空有不羁全归中道之妙旨哉。所以者何下。乃重复征释。俾深明无有定法之意耳。一切贤圣。即三乘贤圣。无为法即相宗六种无为中之真如无为。真如不妄。不动。无作无为。是以无有差别。然贤圣依真如而修而证。自有所得浅深之不同。故于无差别中。而现有差别耳。譬如三兽渡河。三鸟飞空。其涉与翔。各有浅深远近之不同。而河与虚空。原无浅深远近之可言也。二果法离相竟。
辛三引事况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上来所述。无非发挥佛与众生平等共有法身空理。离相无为。说即无说。并非落空。恐众生扶东倒西。又着空见。故引大千宝施。较量功德也。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化之土也。如一欲界。有一须弥山。山之四面。为四大部洲。山腰有日月围绕。有四天王天。山顶有忉利天。自顶而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是为欲界六天。为初禅天所统。积一千个初禅。为二禅天所统。名小千世界。又积一千二禅。为三禅天所统。名中千世界。又积一千三禅。为四禅天所统。名大千世界。凡万亿日月。万亿四天下。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者。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赤珠。玻璃。是也。世所贵重。故名为宝。以如是满大千之宝。持用布施。得福自多。
何以故下乃空生征释福德甚多之故。言我所答者。乃就世间福德之相而论。故言甚多。若就性而言。何多少之有。故曰。即非福德性。意已含福德之相。不足以较佛所说法施。为出世间之净福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上为引事。此乃况胜。举法施以较胜也。受持是自行。为他人说。是化他。能诠之文字。略至四句一偈。自能受持。又能化他。此心已与菩提道合。固已胜彼大千宝施之福多多矣。何以故。空生征释胜彼之故也。一切诸佛。该十方三世言。兼及诸佛所得无上菩提之法。皆从般若而生。此正胜于福施之所以然也。须菩提。所谓佛法者。谓世俗谛。有应化身佛。及菩提之法也。即非佛法者。谓胜义谛。佛与法咸遣。所谓金刚能断也。佛法即非佛法。正申明无作无为之法也。住而无住。无住而住。斯其为至妙者也。受持四句偈。诸家所说不定。其实亦原无所定。若有定论。是执一边矣。此经字字句句。皆般若全体妙用。不论前后中间。但能于一句中。明无得四相者。即得出生诸佛诸法。所谓析栴擅片片皆香也。诸家所取四句。今不多赘。金刚三昧经四句偈。一切佛法咸摄于中。偈曰。因缘所生义(有句)。是义灭非生(无句)。灭诸生灭义(亦有亦无)。是义生非灭(非有非无)。此为佛答舍利弗问。俾钝根众生受持。易入实谛者。尔时大众闻偈欢喜。皆得般若性空智海。(出南藏贤字函)。准此四句。何经不具。一约佛法。广释降心离相竟
已二约圣果广释住心无住四(庚)一历明无住 二正明无住 三喻明无住 四较量显胜 初中三(辛) 一小乘圣果 二佛所得法 三菩萨庄严 初又二(壬)一泛论 二确证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欲当机解悟如来所证菩提之法。元是无作无为。无得无说。恐当机未能深明斯义。故即以当机自所证之四果为问。俾知贤圣虽有差别之名。而阿耨实相。在佛果固不增。在四果亦不减。所谓平等空性也。作念即取着。不作念即无住。既一一不自作证。于是益明佛之说法。即非佛法。是真无住之妙法耳。何以故下。释明初果之义。入流者。逆凡夫流。入圣人流也。而无所入者。虽名入流。只是以十六心。断三界八十八使。见真谛理。六尘境空耳。非实有所入也。即此无所入。乃无住之住。名曰须陀洹。云何十六心。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成八心。合上二界为一四谛。亦各一忍一智。又成八心。共十六心也。忍即无闲道。正断惑时。智即解脱道。断了惑时。所谓苦法智。苦法忍。苦类智。苦类忍。乃至道法智忍。道类智忍。断至十五心。道法智忍。名须陀洹向。断至十六心。道类智忍。名须陀洹果。入于见道。分别粗疑。一时顿断。能逆生死欲流。不为六尘所染。乍见空理。名见道位。当机直答不作得须陀洹果之念。故曰不也。非深明不取无住之旨。安能了无疑滞。应声直答。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此二果已断三果见惑。进断思惑。思惑约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八十一品。此位但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已损六生。犹残下三品。润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要一来人间。受生断惑。故名一往来。而实无住来者。即不着往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此三果。已断欲界六品思惑。进断下三品残惑。至九品思惑断尽时。从此寄居四禅净居天中。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心境俱寂。三界见尽。下地思空。幻化之相既灭。本有之境现前。是以不着于往来之相。此明三果亦无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梵语阿罗汉。此云应供。又云杀贼。及无生。小乘四果无学位也。此位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尽。七十二品者。上二界无瞋。惟有贪痴慢三。约八地分之。每地九品。成七十二品也。断至七十一品。名四果向。断尽名阿罗汉。见思之惑俱尽。所作皆办。不受后有。生死烦恼。根株永断。了无一法可得。故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夫罗汉三界既出。物情自空。何由更有别念。设起得果之念。即为取着。心有所证。是尚未离情执。又堕迷智四相矣。以此证之。知必不作是念也。云道者。已证无学道故。一泛论竟。
壬二确证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空生复述自行为证。以明四果之人。无得果之念也。无诤者。惟离欲乃能无诤。一切境空。是真寂静。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诤由我见而起。罗汉已能无我。故能无诤。而须菩提之无住三昧。如来奖许于人中最为第一。而空生实不萌此荣宠之念。谓我是离欲阿罗汉。若作是念。即是有着。世尊即不说我是阿兰那行。梵语阿兰那。此云寂静行。静不妄动。心不逐境是为故问。令当机触类旁通。而深明无住之旨也。一小乘圣果竟。
辛二佛所得法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上来既言小乘圣果不可得。恐疑如来受然灯记。岂非有所得耶。是以兴起此问。然灯佛乃释迦记莂之师。因缘具如瑞应经所纪。繁不具引。须菩提下。谓汝虽知证四果不作念我心无住汝岂知我为如来者。昔日在然灯佛所。于阿耨菩提之法。可有所得与不。不也世尊。当机深明佛在然灯佛所。悟无生忍故。得受记。虽得受记。岂反有法可得耶。故曰实无所得。乃至圆满菩提。亦复归无所得。二佛所得法竟。
辛三菩萨庄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上来言四圣之果位。如来之因地。俱无所得。恐疑菩萨万行佛土。岂非有所得耶。是以举问验有疑与否。空生已知菩萨修行严土。实不住于相。故答不也。何以故下。征释其义。言庄严者。福慧二严也。言佛土者。心地也。非严而严。俗谛也。严而非严。真谛也。不舍一法。不受一尘。双融二谛。全归中道。故曰是名庄严。破空论云。土有四种。一常寂光。二实报土。三方便…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