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土。四同居土。而皆不离自心。净名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离心曷有依报可庄严哉。是以净心即是净土。虽庄严而无相可得。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是是曰真实庄严。一历明无住竟。
庚二正明无住。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二字。乃承上结归之词。从空生启请应云何住。直至菩萨严土。即非庄严。乃如来善导声闻回自向他。转教菩萨回事向理。所谓回自向他者。回自证果之无住心理。向他严土之菩萨事实无住。以理融事。转声闻果依菩提心。回事向理者。谓菩萨回严土之事实。向无住之心理。以事会理。成菩萨常住菩提心。正明无住之妙旨。
故结曰。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二字。即指上来广略所示无住诸法。清净者无取着也。既清净。又曰生心者。虽行万行。而实不染一尘也。不应住色生心二句。乃佛自释生清净心之文。生清净心者。生不住六尘心也。清者不浊。净者不染。不浊于杂念。不染于外境也。不应是诫绝之词。所诫者何。即不住色不住声等事也。初至四果。咸无所住。佛不住于得记。菩萨严土不住于庄严。是以菩萨行布施。自应诫住于六尘也。应无所住者。真空也。有无俱遣。人法皆空。而生其心之生字。非生灭之生。此心从本以来原无生灭去来。生实不生。此生乃不生之生也。无住不妨生心。生心依然无住。理事无碍。真俗圆融。是为中道第一义谛之行。众生。二乘。权教菩萨。所以不能直到彼岸者。其病全在一住字。众生住于六尘。二乘住于涅槃。权教菩萨虽行六度万行。而住着事相。是皆不明应无所住之旨也。当知应无所住二句。乃金刚全经之心印。学人受持是经。于此二句尤须时时体会。果能明此无住之旨。则观照既纯。自明实相。何处而非本地风光哉。曹溪之言下大悟。会归自性。亦不外会此无住妙旨而已。二正明无住竟。
庚三喻明无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上来已示圣人之法。无取无为。恐疑所得报身岂非有取耶。故以喻显法。而设此问。须弥山。梵语须弥卢。此云妙高山。四宝所成。独出群峰。出水入水。各八万四千由旬。统六万诸山。而为眷属。故称山王。譬如乃假设之语。如有其人。正报之身量同须弥之高大。是身为大不。尊者就事而答曰。甚大。然当机冥鉴佛心。自征释曰。此身虽大。以非绝待无为之身。但属对待有为之身。是名大身而已。而无为之身。则法身也。法身无所不在。岂可以形相论其大小哉。故菩萨当不住色身报恩果报行施。则当证于无相法身。证法身后。须弥山之身于法身又不啻一微尘矣。是知菩萨当如佛所教。以无住为住者也。世尊于显无住心后。更加此譬。直是顶门针砭。要人断绝命根。其重要处即在非身二字。能明非身之旨。始超名相语言之外。读经者其善思念之。又山王虽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无住着故。佛身如之。亦不取我是法王。三喻明无住竟。
庚四较量显胜分二 一较量 二显胜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所有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此举喻较量以显持说之功也。上来迭彰无住之埋。恐有执理废修之弊。故亟救之。恒河亦云殑伽河。华言天堂来河。又云福河。传言众生入内。能生福也。从阿耨池(此云无热恼)。东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居近此。故论数量。每举为喻。以况其多。如一恒河沙数。已是无量之多。如是沙数之恒河沙。岂可计其数耶。空生是以答云。甚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大千宝施。其福甚多。空生就事直答曰。甚多。此先较量审定。下再显胜一较量竟。
辛二显胜分二(壬)一略持人处胜 二广持人处胜 今初
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说宝施是有为。此说法施是无漏。受者明理。持者行持。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经者。不趣菩提。其福德未为胜也。若善男子。善女人。既自能受持此经。复能为他人说。是则既能自利。复能利他。定能进趣菩提。其福德岂大千宝施之可为喻哉。何以见有如是之优胜也。盖至理一言可以超凡入圣故。所谓摩尼一珠。胜于千般海宝也。故云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随说者不拣圣凡。但于此经中不定多寡之文。不论前后之义。随便说四句义也。当知此处者。不拣静闹。其处即是道场也。一切世间。该三界之地。天人修罗包六趣之人。以天人通三界。修罗杂四生。故谓三界四生之有情。于此说经之处。皆应供养。如敬佛塔佛庙无异。塔。具足应云塔婆。或名窣堵波。译为方坟。亦名圆冢。又名高显处。庙者貌也。供佛形貌之处。曰佛庙。塔有多种。曰生处塔。曰成道塔。曰转*轮塔。曰般涅槃塔。今说经之处。即无异于转*轮塔。故应尊重供养也。一略持人处胜竟。
壬二广持人处胜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况乃假前牒后之义。言持四句偈。尚当如佛塔庙尊重供养。何况有人。受持而读诵全文哉。此经为诸佛之母。能生诸佛。是持说之人必能三身(法报应)圆具。成第一法。既有如是之成就。大矣哉持经之功乎。观此而人胜可知。若是经典下。三宝全彰。经典法宝。有佛佛宝。弟子僧宝。一切世间尊重此经。皆当若弟子尊重于佛无二。观此处胜可知。至此上文明降住其心一大科已竟。
丁二彰般若妙用分二(戊)一请名教持 二即是显用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大道本来无名。无名难以体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说。无住而生心。吾不知名其所得之法。又不知当如何奉行持守。此当机之所以殷勤请问。冀佛垂示。利益今后也。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空生问名。佛即答名。名有其义。义须合体。金刚具有坚利明三义。坚利则能破惑。降伏一切障。所谓我法二执全消。空空之空不立。离一切相也。以光明故能洞照一理。真空妙有。全归中道。所谓即一切法也。是以名曰金刚般若。
波罗密此云彼岸到。出烦恼之深渊。到于清凉之彼岸也。般若为波罗密之用。波罗密为般若之体。体用全彰。十虚含裹。且请当人好自荐取。即一切相是如是法。所谓奉持者。亦别无有法。但因名会义。了达吾人本有离相无住之金刚心而已。全身放下。大用现前。涅槃彼岸不期到而自到矣。故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此征释命名之所以也。经名为金刚般若者。何也。以此金刚般若之心。能融三观。断三惑。证三谛故。融三观等者。佛说般若波罗密假观也。俗谛也。文字般若言说章句也。能断世间凡外执我等四相之惑。即非般若波罗密空观也。真谛也。观照般若也。能断出世间声闻缘觉。执文字般若成法等四相者之惑。是名般若波罗密中观也。第一义谛也。实相般若也。能断出世间权位菩萨拨无文字般若。成非法等四相之惑也。此三句乃本经之纲领。而亦大藏之精要。凡研究佛学者尤须于次加之意焉。一请名教持竟。
戊二即是显利分二(已)一彰般若离相用 二彰般若无住用 初中五(庚)一说法离相 二依正离相 三显示经功 四闻义述解 五结成离相 今初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此乃荡执情而显般若妙用也。佛说般若。本无所说。般若离文字相。今复立名教持。未免相违。故问空生如来有所说法不。空生已领玄旨。故直答曰。无所说。一说法离相竟。
庚二依正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依报离相也。众生共业所感之果报土。曰依报。众生妄认世界为实有。不达尘性本空。一有执着。便生罣碍。受无量苦。其实微尘聚而成世界。世界散而为微尘。悉假因缘。因缘本空。假名而有。故空生于如来问微尘多不。即答为多。然是名微尘。是名世界而已。岂有实体可得哉。般若真空。非相外取空。故曰若人识心。地无寸土。离差别相即见实相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正报离相也。各人别所感之果报身。曰正报。众生多执正报为实身。佛未审当机已否会得离相之用。故举己身为勘验。当机已领玄旨。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文中二如来指法身如来。第三指本师释迦牟尼)。何以故下征释。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法身无为。不可以色…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