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四同居土。而皆不離自心。淨名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離心曷有依報可莊嚴哉。是以淨心即是淨土。雖莊嚴而無相可得。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是是曰真實莊嚴。一曆明無住竟。
庚二正明無住。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二字。乃承上結歸之詞。從空生啓請應雲何住。直至菩薩嚴土。即非莊嚴。乃如來善導聲聞回自向他。轉教菩薩回事向理。所謂回自向他者。回自證果之無住心理。向他嚴土之菩薩事實無住。以理融事。轉聲聞果依菩提心。回事向理者。謂菩薩回嚴土之事實。向無住之心理。以事會理。成菩薩常住菩提心。正明無住之妙旨。
故結曰。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如是二字。即指上來廣略所示無住諸法。清淨者無取著也。既清淨。又曰生心者。雖行萬行。而實不染一塵也。不應住色生心二句。乃佛自釋生清淨心之文。生清淨心者。生不住六塵心也。清者不濁。淨者不染。不濁于雜念。不染于外境也。不應是誡絕之詞。所誡者何。即不住色不住聲等事也。初至四果。鹹無所住。佛不住于得記。菩薩嚴土不住于莊嚴。是以菩薩行布施。自應誡住于六塵也。應無所住者。真空也。有無俱遣。人法皆空。而生其心之生字。非生滅之生。此心從本以來原無生滅去來。生實不生。此生乃不生之生也。無住不妨生心。生心依然無住。理事無礙。真俗圓融。是爲中道第一義谛之行。衆生。二乘。權教菩薩。所以不能直到彼岸者。其病全在一住字。衆生住于六塵。二乘住于涅槃。權教菩薩雖行六度萬行。而住著事相。是皆不明應無所住之旨也。當知應無所住二句。乃金剛全經之心印。學人受持是經。于此二句尤須時時體會。果能明此無住之旨。則觀照既純。自明實相。何處而非本地風光哉。曹溪之言下大悟。會歸自性。亦不外會此無住妙旨而已。二正明無住竟。
庚叁喻明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上來已示聖人之法。無取無爲。恐疑所得報身豈非有取耶。故以喻顯法。而設此問。須彌山。梵語須彌盧。此雲妙高山。四寶所成。獨出群峰。出水入水。各八萬四千由旬。統六萬諸山。而爲眷屬。故稱山王。譬如乃假設之語。如有其人。正報之身量同須彌之高大。是身爲大不。尊者就事而答曰。甚大。然當機冥鑒佛心。自征釋曰。此身雖大。以非絕待無爲之身。但屬對待有爲之身。是名大身而已。而無爲之身。則法身也。法身無所不在。豈可以形相論其大小哉。故菩薩當不住色身報恩果報行施。則當證于無相法身。證法身後。須彌山之身于法身又不啻一微塵矣。是知菩薩當如佛所教。以無住爲住者也。世尊于顯無住心後。更加此譬。直是頂門針砭。要人斷絕命根。其重要處即在非身二字。能明非身之旨。始超名相語言之外。讀經者其善思念之。又山王雖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無住著故。佛身如之。亦不取我是法王。叁喻明無住竟。
庚四較量顯勝分二 一較量 二顯勝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所有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此舉喻較量以顯持說之功也。上來疊彰無住之埋。恐有執理廢修之弊。故亟救之。恒河亦雲殑伽河。華言天堂來河。又雲福河。傳言衆生入內。能生福也。從阿耨池(此雲無熱惱)。東面流出。周四十裏。沙細如面。佛居近此。故論數量。每舉爲喻。以況其多。如一恒河沙數。已是無量之多。如是沙數之恒河沙。豈可計其數耶。空生是以答雲。甚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大千寶施。其福甚多。空生就事直答曰。甚多。此先較量審定。下再顯勝一較量竟。
辛二顯勝分二(壬)一略持人處勝 二廣持人處勝 今初
佛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說寶施是有爲。此說法施是無漏。受者明理。持者行持。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經者。不趣菩提。其福德未爲勝也。若善男子。善女人。既自能受持此經。複能爲他人說。是則既能自利。複能利他。定能進趣菩提。其福德豈大千寶施之可爲喻哉。何以見有如是之優勝也。蓋至理一言可以超凡入聖故。所謂摩尼一珠。勝于千般海寶也。故雲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隨說者不揀聖凡。但于此經中不定多寡之文。不論前後之義。隨便說四句義也。當知此處者。不揀靜鬧。其處即是道場也。一切世間。該叁界之地。天人修羅包六趣之人。以天人通叁界。修羅雜四生。故謂叁界四生之有情。于此說經之處。皆應供養。如敬佛塔佛廟無異。塔。具足應雲塔婆。或名窣堵波。譯爲方墳。亦名圓冢。又名高顯處。廟者貌也。供佛形貌之處。曰佛廟。塔有多種。曰生處塔。曰成道塔。曰轉*輪塔。曰般涅槃塔。今說經之處。即無異于轉*輪塔。故應尊重供養也。一略持人處勝竟。
壬二廣持人處勝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況乃假前牒後之義。言持四句偈。尚當如佛塔廟尊重供養。何況有人。受持而讀誦全文哉。此經爲諸佛之母。能生諸佛。是持說之人必能叁身(法報應)圓具。成第一法。既有如是之成就。大矣哉持經之功乎。觀此而人勝可知。若是經典下。叁寶全彰。經典法寶。有佛佛寶。弟子僧寶。一切世間尊重此經。皆當若弟子尊重于佛無二。觀此處勝可知。至此上文明降住其心一大科已竟。
丁二彰般若妙用分二(戊)一請名教持 二即是顯用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大道本來無名。無名難以體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說。無住而生心。吾不知名其所得之法。又不知當如何奉行持守。此當機之所以殷勤請問。冀佛垂示。利益今後也。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空生問名。佛即答名。名有其義。義須合體。金剛具有堅利明叁義。堅利則能破惑。降伏一切障。所謂我法二執全消。空空之空不立。離一切相也。以光明故能洞照一理。真空妙有。全歸中道。所謂即一切法也。是以名曰金剛般若。
波羅密此雲彼岸到。出煩惱之深淵。到于清涼之彼岸也。般若爲波羅密之用。波羅密爲般若之體。體用全彰。十虛含裹。且請當人好自薦取。即一切相是如是法。所謂奉持者。亦別無有法。但因名會義。了達吾人本有離相無住之金剛心而已。全身放下。大用現前。涅槃彼岸不期到而自到矣。故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此征釋命名之所以也。經名爲金剛般若者。何也。以此金剛般若之心。能融叁觀。斷叁惑。證叁谛故。融叁觀等者。佛說般若波羅密假觀也。俗谛也。文字般若言說章句也。能斷世間凡外執我等四相之惑。即非般若波羅密空觀也。真谛也。觀照般若也。能斷出世間聲聞緣覺。執文字般若成法等四相者之惑。是名般若波羅密中觀也。第一義谛也。實相般若也。能斷出世間權位菩薩撥無文字般若。成非法等四相之惑也。此叁句乃本經之綱領。而亦大藏之精要。凡研究佛學者尤須于次加之意焉。一請名教持竟。
戊二即是顯利分二(已)一彰般若離相用 二彰般若無住用 初中五(庚)一說法離相 二依正離相 叁顯示經功 四聞義述解 五結成離相 今初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此乃蕩執情而顯般若妙用也。佛說般若。本無所說。般若離文字相。今複立名教持。未免相違。故問空生如來有所說法不。空生已領玄旨。故直答曰。無所說。一說法離相竟。
庚二依正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依報離相也。衆生共業所感之果報土。曰依報。衆生妄認世界爲實有。不達塵性本空。一有執著。便生罣礙。受無量苦。其實微塵聚而成世界。世界散而爲微塵。悉假因緣。因緣本空。假名而有。故空生于如來問微塵多不。即答爲多。然是名微塵。是名世界而已。豈有實體可得哉。般若真空。非相外取空。故曰若人識心。地無寸土。離差別相即見實相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此正報離相也。各人別所感之果報身。曰正報。衆生多執正報爲實身。佛未審當機已否會得離相之用。故舉己身爲勘驗。當機已領玄旨。故雲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文中二如來指法身如來。第叁指本師釋迦牟尼)。何以故下征釋。叁十二相非是法身無爲之相。法身無爲。不可以色…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