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見。修行所有福業。能成佛之身相。然但是應身而已。是以叁十二相。本是假名。然應身所依之體。本是法身實體。但能離相。則世間一切諸法。無非清淨之法身矣。二依正離相竟。庚叁顯示經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報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此顯示持經之功德離相也。前之寶施。屬外財。此以身命施。爲內財。舍身若恒河沙數。不爲不多。悭貪之破。亦不爲不盡。福報之獲。比財施自當更勝。然不趣菩提。終爲有漏之果。若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是爲法施。自利利他。能獲勝果。故其福德。勝彼無量阿僧祇。是謂超內施福德也。叁顯示經功竟。
庚四聞義述解分二(辛)一當機伸解 二世尊印述 今初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此解自聞希有也。般若妙法。難遭難遇。上來當機蒙佛種種開示。聞所未聞。譬如撥雲見天。開窗見月。既欣且感。深生信解。因悟傷迷。故涕淚悲泣。深歎希有。贊佛能以本無言說之般若。令生觀照。而深契于實相也。經典曰甚深者。我法雙空。是深般若。並空亦空。是爲甚深般若。昔日阿含會上。雖證我空。未達法空。何況空空之妙理哉。未曾得聞者。非不得聞也。是聞而弗解。又何異于不聞。今則方知般若真心。人人本具。一向竛竮。舍父逃走。枉受勞瘁。此際撇下草庵。直入長者堂舍。凡有血氣孰不感激涕零。而圖報佛恩哉。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此歎他聞希有也。空生深解般若義趣。並領解末法之中。尚有生信之人之旨。是以曰。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能生實相也。聞經是文字般若。生淨心。是觀照般若。我法既空。並空亦空。當下即證實相般若矣。既生實相。則叁身功德自此周備。所以雲第一希有也。世尊下四句。解實相之義。實相者即是非相。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過絕非。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名實相也。且也非撥諸相而見實相。乃即諸法而見實相耳。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
此明後聞希有也。當機謂已既具慧眼。又親炙佛之教誨。故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佛滅度後。後五百歲之人。于己則慧眼未必開明。于佛則既不值佛。焉得親炙。但由文字而冀悟入。要其如我今日之信解受持。即生實相。是則功德逾我不啻天淵。且即爲不斷佛種。故曰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也。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何以故下征釋。謂其人信解受持。何以故即爲第一希有。以此人無我等四相。證入人空智故。不止此也。所以下又征釋。謂此人不唯但解我空。又解我等四相即是非相。證人法空智故。故雲。我相即是非相。何以故下再行征釋。謂此人又不唯但解法空。離其法等四相也。又解得非我法之空亦空。離其一切俱空之非相。此則奚止菩薩所證地位。直與叁世諸佛之同證法身無二無別矣。是以雲即名諸佛也。一當機伸解竟。
辛二世尊印述分二(壬)一印證 二述成 今初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如是如是者。心心相印之意也。佛之所印者何。以當機深解真如實相。善體佛心。故曰如是。此爲印證如雲也。又佛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機一呼即應。呈解曰。離一切諸相。即見諸佛。二即字。有相映之妙。正是續佛慧命之根機。故雲如是。此爲相契而雲也。聞經不驚不怖不畏。是則善根純熟。理路通明。所以爲希有。問。是經何理可驚疑怖畏。答。即所說叁空之理。初無我等四相。人天聞之。甚可驚怖。以其執我不能證我空故。二非無我等四相。聲聞。辟支佛。聞之。甚可驚怖。以二乘人。雖無我。已證我空。然不能即無我等四相爲非相而證法空故。叁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我法俱空亦空。菩薩聞之。甚可驚怖。以新發意菩薩。皆修于法空。不得空法之空亦空故。以有如是義故。乃有驚疑怖畏也。若有人能安住不動。豈非希有。一印證竟。
壬二述成分二(癸)一約法述成 二約人述成 今初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此征釋上文聞經不生驚疑怖畏。即爲第一希有之所以然。而解釋如來說此離相第一般若波羅密故。經中一往但明般若能斷。喻金剛之铦利。未明波羅密所證。亦喻金剛之堅固。般若既有空假中之叁觀。波羅密亦具真俗中之叁谛。宗泐法師曰。法本無說。慮其于法取著。故曰即非第一波羅密。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故曰是名第一波羅密。一約法述成竟。
癸二約人述成。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上雲。舍身布施。猶是有漏苦因。不及持是經之福。此之行忍舍身。雲何不成苦因耶。佛爲斷此疑。告以行忍須離相。方能到彼岸。而證菩提也。是以忍辱之法。須觀我空。我相既空。人相斯泯。乃能不見有受辱之境。胥能免惑業苦報耳。此仍非究竟離相也。必須將忍辱之法亦忘。方爲不著于法執也。與未離四相而舍身布施者。孰爲究竟哉。是以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然雖不著相。而亦不壞于相。須知即忍辱非忍辱。遠離分別念。方與般若相應。是以般若波羅密。能攝余波羅密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此如來引己身忍辱因緣。證明離相之行。使當機解悟究竟離相之旨也。何以故。即征釋上文忍辱非忍辱之義。須菩提下。即引已爲證。篡要雲。歌利此雲極惡。陳朝真谛譯本。作迦陵伽王。唐朝玄奘譯本。作羯利王。割截下。正見極惡。以證忍辱爲難。准涅槃經雲。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國。富單那城。婆羅門家。是時有王名迦羅富。其性暴惡。憍慢自在。我于爾時。爲衆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禅思。爾時彼王。春木花敷。與其宮人彩女。出城遊觀。在林樹下。五欲自娛。其諸彩女。舍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爲欲斷彼貪欲。而爲說法。時王見我。便生惡心。問言。汝得阿羅漢果耶。我言。未得。複言。汝得不還果耶。我言。未得。王言。汝既年少。未得聖果。則爲具有貪欲煩惱。雲何恣情觀我女人。我言。大王當知。我雖未斷貪欲。然其內心。實無貪著。王言。癡人。世有仙人。服氣食果。見色尚貪。品汝盛年。未斷貪欲。雲何見色不貪。我言。見色不貪。實不由于服氣食果。當由系念無常不淨。王言。若有輕他而生誹謗。雲何得名修持淨戒。我言。我無瞋妒。雲何雲謗。王言。雲何名戒。答言。忍名爲戒。王言。若忍爲戒。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我時被截。容顔不變。王臣見耳。谏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言。汝等雲何知是大士。諸臣答言。見受苦時。容顔不變。王言。我當更試。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我于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忍。憫苦衆生。心無瞋恨。時四天王心懷瞋忿。雨沙礫石。王見大怖。複至我所。長跪白言。惟願哀憫。聽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無瞋。亦如無貪。王言。大德雲何得知。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瞋恨者。令我此身。平複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複。更願我成道後。先度大王。是以佛先度憍陳如。滿昔願也。此非深達般若無我等四相。焉能成就真實忍辱波羅密哉。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眼。
何以故下。乃乘上征釋。惟能空四相。方克于節節支解時。不生瞋恨。若瞋。則不唯身不平複如故。而歌利王。亦不能回心向化矣。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此明修忍辱行。非止一世。又非可勉強而行。必須有真實之工夫。方能行所無事。無辱可忍。是皆離相行忍之效耳。于爾所世。即指在五百世。時間如是之長遠。非離相行忍。安能自在無礙哉。如是之忍。乃成第一波羅密。四聞義述解竟。
庚五結成離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詞。夫離相行忍之故。乃能成就菩提。是以爲菩薩者。既名佛子。則學佛之行。離一切相。而發阿耨菩提之心。則因地既真。果必堅實。庶不負如來如是敦促勸囑之本旨也。一彰般若離相用竟。
已叁彰般若無住用分二(庚)一正明無住 二舉喻顯用 初中叁(辛)一不住六塵 二不住人法 叁結顯真實 今初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此彰般若無住之用也。經初當機請問應雲何住時。佛說無住爲住。曆明正明。使無住之旨。了無疑滯。當機至此可謂飽饫玄音矣。到此要結成無住之本旨。應字平聲。寓有誡勸之意。不應…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