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是。此爲因果同時之余義。
(上段解釋此經以一乘因果爲宗。)
此經以斷疑生信爲用。用者力用。言此經之力量效用。開述顯本。開權顯實。令人成佛。蓋以此經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斷權疑生實信。後十四品斷近疑生遠信。亦即斷迹中之疑。生本中之信也。梵網經雲。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人能確信自己,是將來之佛。並信一切衆生,均是未來諸佛。則一切人我是非。無邊煩惱。當下清涼矣。但此信字。在大乘起信論上。修行一萬大劫。方能成就。金剛經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吾人無始劫來。虛生空過。流浪生死者。何止千萬億塵點大劫。若兩兩相校。所謂一萬大劫之修行。真如滄海之一粟。大地之一塵矣。吾人生末劫。處亂世。幸聞佛法。此固一隙之微明。雖不能遽然以此自豪。要亦不可因信心之難發。而以之自餒也。
(上段解釋此經以斷疑生信爲用。)
此經以無上醞醐爲教相。醍醐者,上味也。譬如牛乳。由乳以水提煉而成酪。由酪提煉而成生酥。由生酥提煉而成熟酥。由熟酥提煉至極點纔能得醍醐上味。以喻妙法蓮華經。爲諸經之王。高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諸經之上。蓋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最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一切衆生,悉皆成佛。故爲無上醍醐上味也。
(上段解釋此經以無上醍醐爲教相)
按法華玄義,文相甚繁。茲以時間有限關系。略說本經五重玄義已竟。
上來經題,解釋已竟。經題是一部之通名。全經共分二十八品。通通顯的是妙法。此一品經。名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五個字是人名。普門品叁個字是佛所說的法名。合而言之。謂之人法爲名。爲甚麼要研究這個品的名字呢。因爲這一品之名目。即通攝這一品經之大義。正是一品之綱領也。能知道綱領。則品內文句,便好明白了。先說菩薩二字。菩薩爲梵語之略。具足應雲菩提薩埵。菩提翻覺。薩埵翻覺有情。上覺爲自行。下覺爲化他。言菩薩者,具有自行化他之義。自行含有因果之義。化他含有能所之義。合而言之。謂之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自行約因果說。有因必有果故。化他言能所者。能化者是爲菩薩。所化者,爲衆生故。菩薩自既由因克果。離苦得樂。亦欲令他,由因克果。離苦得樂。所謂以先覺覺後覺也。觀世音觀字,應念貫。但習俗相沿全都念官。菩薩慈悲的很。就是把他名字念錯。也一樣的有感應。甚至把菩薩即念成觀音老母。或念成天後聖母。只要誠心祈禱。也是一樣的有感應。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也。觀者,觀想之義。是菩薩用功之法。世音者即世間音聲。觀爲能觀之智。世音爲所觀之境。上爲自行因果。下爲化他能所故有人問菩薩用功。何不多讀佛經。觀想世間音聲,做什麼呢。不知世界一切事理。不出因緣果報。佛經所明。亦不出因緣果報。然則雖謂統大千世界隱顯事理。盡名之爲佛經。亦無不可也。況菩薩果後行因。廣行化他。尋聲教苦。有感必應。則觀音之義。尤重在尋聲救苦一邊也。
觀世音菩薩,最初觀想,由聞海潮之音聲悟道。因潮有去來。潮來則有聲。潮去則無音。是潮之聲音有生滅。而吾人能聞之性。雖不聞潮之時。仍可別聞風聲鳥聲。及一切人聲等。是聞性常在。無生滅也。是由反聞聞自性。性具無上道。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可見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也。然觀世音菩薩,實系叁觀圓修。叁谛圓具。何以言之。菩薩初由耳根修入。知音聲無性。此空觀也。再觀所觀之境。雖然無性。卻系緣生。曆曆在心。此假觀也。假不自假。由空而顯。則假亦非假。空亦非空。空假不二。不可思議。此中道第一義觀也。蓋由中道不可思議。方可會人圓理。若知聞性了不可得。謂之體空觀。由此悟真谛理。世音是俗谛。因緣和合而有。亦名假觀。假中有空。空中有假。空假不二。空假一如。不可思議。此爲中谛。亦即中觀也。在智爲觀。在境爲谛耳。
(上段解釋觀世音菩薩五字)
普門二字,普爲普遍。門以能通爲義。合而言之。即普遍是門。無有隔閡不通之處。因菩薩尋聲救苦。有感即應。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絕無救援不及。或力不從心之處。是何也。蓋以菩薩法身。譬如皓月在天。影印千江。豈惟千江。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影現。經雲。衆生心水淨。菩薩影現中。即令衆生心水不淨。菩薩亦無不現之時。特以衆生心水昏濁,而不自知耳。若在凡夫。通身業力。固未易妄測菩薩境界也。蓋此觀音菩薩業已破盡無明,圓證法性。不同六道凡夫,日在煩惱思想中,作生活也。人之上達或墮落。皆在知識上分途。識以了別爲義。法相宗于此,簡單言之。猶有百法。今爲易于明了起見。假定爲五種。即是從知識上判起。上焉者,知識明了。悟世幻妄。而入知覺。由知覺,而證得妙覺。此上達之菩薩也。下焉者,由知識昏暗,而墮入思想。由思想錯誤,而墮入煩惱。此墮落之凡夫也。以墮落之凡夫,妄測菩薩之神通力其間相去。又何可以道裏計耶。無怪乎對于普門示現之義。而不容易生信。又門爲能感。普爲能應。合而言之。即衆生處處感。菩薩處處應也。關于菩薩之廣大靈感。耳目所知。書冊所紀。繁不勝述。人能知道衆生常在菩薩心光之中。菩薩亦常在衆生心光之中。互攝互融。有感即應。理極平常。則向下經文中事理。一經解說即能明白矣。品者,類也。以別于他品。故曰普門品也。
(上段解釋普門品叁字)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上來經題品題。解釋已竟。譯者,翻譯。亦爲變易。言其能翻變梵語爲華言也。譯者爲誰。即鸠摩羅什也。鸠摩羅譯言爲童。什爲壽義。合而言之。即名童壽。什師七歲。隨母入寺。見大鐵缽。頂而戴之。忽念人幼缽重。非力所堪。逐即不支。因悟一切法唯心所變。此等大師。多是菩薩乘願再來。不可以尋常兒童,一例視之也。父名鸠摩羅炎。可見鸠摩羅叁字,是姓。此等不關重要。故不詳說。叁藏者,爲經藏律藏論藏。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叁藏均有大小乘之別。法師者,能爲人作模範。作導師也。姚秦者,姚興之國號。因簡別非秦始皇之嬴秦。非符堅之符秦。故名爲姚秦也。相傳符堅時代。聞西域有聖人出世。其名爲鸠摩羅什。遂遣大將呂光率大兵五萬。往迎什師。龜茲國王以己國聖人。不肯令其遠出。嗣因符堅被弒。國內大亂。姚苌平定內亂。其子姚興嗣立。而呂光雖以兵力得什。不大信仰。因聞符堅被弒。遂留西夏自立。迨姚興自立。迎請什師。處于逍遙園。待以國師之禮。中國佛經。翻譯雖早。而什師所譯。流通最廣。吾人飲水思源。不可不略知梗概也。下始入經正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者,接前佛在靈山說妙音菩薩品已訖之時也。法不孤起。必待有人請問。無盡意者,意是心意。言此菩薩,度化衆生之心。無有止境。無有窮盡。何以言之。此菩薩原是法身大士。豈有不知觀世音菩薩因何命名。即在會大衆。同聽法華。其識見之高。亦可想見。無盡意菩薩。意欲發起說法因緣。普爲天下後世,不得見佛之衆生,作代表耳。其迹雖爲菩薩。若推其本。殆系古佛再來。誠以一佛出世。萬佛助之揚化。否則此等請法主。固不易承當矣。偏袒右肩者。表身業恭敬也。合掌向佛者。表意業恭敬也。而作示言者。表口業恭敬也。此爲請法一定之儀式。請法之人要音聲和藹。身容嚴肅。二者皆由意業虔誠發出。故謂之叁業恭敬也。世尊者,世出世間,九法界之所尊崇。故謂之世尊也。此本佛之通號。佛佛皆同。以彰其德。若在此處。則指釋迦牟尼也。釋迦譯言能仁。牟尼譯言寂默。寂默爲體。能仁爲用。體則寂然不動。用則感而遂通也。此一品經。重在持名。故無盡意菩薩,特以問名爲發起。所謂問在答處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是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七字。此爲結集經典人所記。善男子者,質直調柔謂之善。男子者,丈夫之美稱。此意專指無盡意菩薩。而亦兼攝在會大衆。呼而告之。使其意有專屬也。若有者,假設之詞。百千萬下。有一億字。億者萬萬。若以此單位。再加上無量二字。則其數目之多可知。衆生者,不專…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