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P2

  ..续本文上一页萨是。此为因果同时之余义。

  

  

(上段解释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

  

  

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用者力用。言此经之力量效用。开述显本。开权显实。令人成佛。盖以此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断权疑生实信。后十四品断近疑生远信。亦即断迹中之疑。生本中之信也。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人能确信自己,是将来之佛。并信一切众生,均是未来诸佛。则一切人我是非。无边烦恼。当下清凉矣。但此信字。在大乘起信论上。修行一万大劫。方能成就。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吾人无始劫来。虚生空过。流浪生死者。何止千万亿尘点大劫。若两两相校。所谓一万大劫之修行。真如沧海之一粟。大地之一尘矣。吾人生末劫。处乱世。幸闻佛法。此固一隙之微明。虽不能遽然以此自豪。要亦不可因信心之难发。而以之自馁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

  

  

此经以无上酝醐为教相。醍醐者,上味也。譬如牛乳。由乳以水提炼而成酪。由酪提炼而成生酥。由生酥提炼而成熟酥。由熟酥提炼至极点纔能得醍醐上味。以喻妙法莲华经。为诸经之王。高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之上。盖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故为无上醍醐上味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按法华玄义,文相甚繁。兹以时间有限关系。略说本经五重玄义已竟。

  

  

上来经题,解释已竟。经题是一部之通名。全经共分二十八品。通通显的是妙法。此一品经。名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五个字是人名。普门品三个字是佛所说的法名。合而言之。谓之人法为名。为甚么要研究这个品的名字呢。因为这一品之名目。即通摄这一品经之大义。正是一品之纲领也。能知道纲领。则品内文句,便好明白了。先说菩萨二字。菩萨为梵语之略。具足应云菩提萨埵。菩提翻觉。萨埵翻觉有情。上觉为自行。下觉为化他。言菩萨者,具有自行化他之义。自行含有因果之义。化他含有能所之义。合而言之。谓之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自行约因果说。有因必有果故。化他言能所者。能化者是为菩萨。所化者,为众生故。菩萨自既由因克果。离苦得乐。亦欲令他,由因克果。离苦得乐。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也。观世音观字,应念贯。但习俗相沿全都念官。菩萨慈悲的很。就是把他名字念错。也一样的有感应。甚至把菩萨即念成观音老母。或念成天后圣母。只要诚心祈祷。也是一样的有感应。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也。观者,观想之义。是菩萨用功之法。世音者即世间音声。观为能观之智。世音为所观之境。上为自行因果。下为化他能所故有人问菩萨用功。何不多读佛经。观想世间音声,做什么呢。不知世界一切事理。不出因缘果报。佛经所明。亦不出因缘果报。然则虽谓统大千世界隐显事理。尽名之为佛经。亦无不可也。况菩萨果后行因。广行化他。寻声教苦。有感必应。则观音之义。尤重在寻声救苦一边也。

  

  

观世音菩萨,最初观想,由闻海潮之音声悟道。因潮有去来。潮来则有声。潮去则无音。是潮之声音有生灭。而吾人能闻之性。虽不闻潮之时。仍可别闻风声鸟声。及一切人声等。是闻性常在。无生灭也。是由反闻闻自性。性具无上道。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可见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然观世音菩萨,实系三观圆修。三谛圆具。何以言之。菩萨初由耳根修入。知音声无性。此空观也。再观所观之境。虽然无性。却系缘生。历历在心。此假观也。假不自假。由空而显。则假亦非假。空亦非空。空假不二。不可思议。此中道第一义观也。盖由中道不可思议。方可会人圆理。若知闻性了不可得。谓之体空观。由此悟真谛理。世音是俗谛。因缘和合而有。亦名假观。假中有空。空中有假。空假不二。空假一如。不可思议。此为中谛。亦即中观也。在智为观。在境为谛耳。

  

  

(上段解释观世音菩萨五字)

  

  

普门二字,普为普遍。门以能通为义。合而言之。即普遍是门。无有隔阂不通之处。因菩萨寻声救苦。有感即应。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绝无救援不及。或力不从心之处。是何也。盖以菩萨法身。譬如皓月在天。影印千江。岂惟千江。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影现。经云。众生心水净。菩萨影现中。即令众生心水不净。菩萨亦无不现之时。特以众生心水昏浊,而不自知耳。若在凡夫。通身业力。固未易妄测菩萨境界也。盖此观音菩萨业已破尽无明,圆证法性。不同六道凡夫,日在烦恼思想中,作生活也。人之上达或堕落。皆在知识上分途。识以了别为义。法相宗于此,简单言之。犹有百法。今为易于明了起见。假定为五种。即是从知识上判起。上焉者,知识明了。悟世幻妄。而入知觉。由知觉,而证得妙觉。此上达之菩萨也。下焉者,由知识昏暗,而堕入思想。由思想错误,而堕入烦恼。此堕落之凡夫也。以堕落之凡夫,妄测菩萨之神通力其间相去。又何可以道里计耶。无怪乎对于普门示现之义。而不容易生信。又门为能感。普为能应。合而言之。即众生处处感。菩萨处处应也。关于菩萨之广大灵感。耳目所知。书册所纪。繁不胜述。人能知道众生常在菩萨心光之中。菩萨亦常在众生心光之中。互摄互融。有感即应。理极平常。则向下经文中事理。一经解说即能明白矣。品者,类也。以别于他品。故曰普门品也。

  

  

(上段解释普门品三字)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上来经题品题。解释已竟。译者,翻译。亦为变易。言其能翻变梵语为华言也。译者为谁。即鸠摩罗什也。鸠摩罗译言为童。什为寿义。合而言之。即名童寿。什师七岁。随母入寺。见大铁钵。顶而戴之。忽念人幼钵重。非力所堪。逐即不支。因悟一切法唯心所变。此等大师。多是菩萨乘愿再来。不可以寻常儿童,一例视之也。父名鸠摩罗炎。可见鸠摩罗三字,是姓。此等不关重要。故不详说。三藏者,为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三藏均有大小乘之别。法师者,能为人作模范。作导师也。姚秦者,姚兴之国号。因简别非秦始皇之嬴秦。非符坚之符秦。故名为姚秦也。相传符坚时代。闻西域有圣人出世。其名为鸠摩罗什。遂遣大将吕光率大兵五万。往迎什师。龟兹国王以己国圣人。不肯令其远出。嗣因符坚被弒。国内大乱。姚苌平定内乱。其子姚兴嗣立。而吕光虽以兵力得什。不大信仰。因闻符坚被弒。遂留西夏自立。迨姚兴自立。迎请什师。处于逍遥园。待以国师之礼。中国佛经。翻译虽早。而什师所译。流通最广。吾人饮水思源。不可不略知梗概也。下始入经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者,接前佛在灵山说妙音菩萨品已讫之时也。法不孤起。必待有人请问。无尽意者,意是心意。言此菩萨,度化众生之心。无有止境。无有穷尽。何以言之。此菩萨原是法身大士。岂有不知观世音菩萨因何命名。即在会大众。同听法华。其识见之高。亦可想见。无尽意菩萨。意欲发起说法因缘。普为天下后世,不得见佛之众生,作代表耳。其迹虽为菩萨。若推其本。殆系古佛再来。诚以一佛出世。万佛助之扬化。否则此等请法主。固不易承当矣。偏袒右肩者。表身业恭敬也。合掌向佛者。表意业恭敬也。而作示言者。表口业恭敬也。此为请法一定之仪式。请法之人要音声和蔼。身容严肃。二者皆由意业虔诚发出。故谓之三业恭敬也。世尊者,世出世间,九法界之所尊崇。故谓之世尊也。此本佛之通号。佛佛皆同。以彰其德。若在此处。则指释迦牟尼也。释迦译言能仁。牟尼译言寂默。寂默为体。能仁为用。体则寂然不动。用则感而遂通也。此一品经。重在持名。故无尽意菩萨,特以问名为发起。所谓问在答处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七字。此为结集经典人所记。善男子者,质直调柔谓之善。男子者,丈夫之美称。此意专指无尽意菩萨。而亦兼摄在会大众。呼而告之。使其意有专属也。若有者,假设之词。百千万下。有一亿字。亿者万万。若以此单位。再加上无量二字。则其数目之多可知。众生者,不专…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