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P3

  ..续本文上一页指人。而以人为重。以在人道说法故。苦者,痛苦。此为苦果。恼者,烦恼。此为苦因。诸者,众多之词。或一人而受多苦恼。或种种人,而受种种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者。或从前曾闻人说。或现在有人告知皆得称闻。一心称名者,一心言其专诚。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者。言菩萨有此神通。能令以上众多苦恼众生。皆得解去烦恼。脱离苦难。并不躭搁时候。亦不令其漏落一个。观其音声。观字。作观看解。亦说得通。因为菩萨身分。六根互用。不同凡夫肉眼。只能看而不能听也。若说闻其音声。便是凡夫身分。闻是耳根。观是表心。不可混同。因为众生是菩萨心内众生。菩萨又是众生心内菩萨。本属同体。故无隔阂也。然鼓不击不响。生不感不应。所以众生,必须向菩萨先发一份诚心也。此一份诚心不是知识思想烦恼。亦不离知识思想烦恼。众生之心,恒因用而废体。菩萨之心,常由体而达用。且由全体而起大用。故不同也。众生所念的声音,即是声尘。声尘能感动菩萨。所以称妙。然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同是一样力量。同是妙法。所以又称法法皆妙也。此则凡夫不易知耳。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上节是总言救苦。此下别言救苦之事。上智之人,得总即知别。中下之士,非条分缕析不可也。此节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火难。持字,有执而不舍之意。下一者字,言这样人。设若遇着大火延烧,四下弥漫,无有出路之时。若能执持观世音菩萨五字圣号。便可免去火难。不受火烧。此皆菩萨威神之力。不是众生幸运所致。宋朝有位法师。名叫慈云忏主。一生拜大悲忏。最有感应。他所修庙宇房子,木材,一一均经他念过大悲咒七遍。所以后日屡经火灾。他那房子,巍然无恙。此可谓能免火难之一证矣。又有竺长舒者。素日虔诚持诵观音经。即普门品之别名。邻人失火。适在下风。火势将及。竺诵圣号不辍。遂得反风灭火。邻有恶少。不信其事。乘夜大风,在竺宅四下放火。皆不能燃。始惊服谢罪。此亦免火难之一证也。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水难。由深处而得浅处。即可达岸不死矣。唐有岑景仁者。素持普门品。由家乘舟赴苏州。遇风翻船入水。恍若有人告言。持诵普门品者能免。遂得浅处。遇救不死。此则能免水难之一证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般舫,飘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风难。入海求宝。本属险事。人为财死。可发一叹。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者,极言其多。以显菩萨之威神耳。结成如此大队。近世实所希有。不可执着其数。其中若有或百或千或万或亿万人。极少乃至一人。乃至者,超略之词也。以一人称名而能免百千万亿众生之风灾死难。此亦不可思议之事也。黑风,即怪风。亦即近世之飓风。罗剎,鬼类。喜食人。风灾而又遇鬼。真可谓灾害并至矣。唐朝有宋衍者。渡海遇风难入水。见有稻稿一束执之。遂得登岸。因即借宿于海滨卖茶水之老媪家。细检束稿。得金刚经一部。媪云,汝之免难。乃汝妻虔诚诵经祈祷所致。回里问之。果然。因携物复返其处拜谢。至则人物俱杳。但见大水一片。讯之土人,向无卖茶老媪于彼居住。乃知为菩萨所现。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者,正合上文所问也。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刑难也。人犯死刑。最所伤心。所谓待决之囚。已属生趣毫无。真可谓千钧一发之时矣。此时称名。能使施刑之刀杖。自然断坏。免难不死。真可谓出人意外矣。

  

  

若有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此言菩萨能免众生之鬼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此言菩萨,能免众生之囚难。有罪者,是有冤家。无罪者,被人所诬。或盗贼所掳。就现世说虽有有罪无罪之分。菩萨一视同仁。一体同救。杻械枷锁,皆刑具之名。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项曰枷。三者皆有锁以禁锢之。检者封检。即锁上封验之记号也。俗名封条。书签上写书名。俗亦谓之署检。亦有拘束之义。所以拘束亦称检束。系者绳捆锁绑。拘束绳系。不令逃脱也。以一检字。兼绾上下两句文义。使文义丝毫不漏。译师之巧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之贼难。赍音积。赍持犹言执持。重言者,谓其所持之慎重也。以无畏施于众生,就是众生有恐怖的时候。能叫他不害怕耳。前言百千万亿众生。及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是言被灾难的人多。此节及上文两言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罗剎。及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是就一个人说。言其所被的灾难,多而且广。众生处此环境。更向何处逃脱。更向何处找出路乎。真可谓万万无幸免之理。万万无生存之望矣。此种危难。菩萨能救。菩萨神力,真可谓至极无以复加矣。佛无妄语。必有着落。并非喻言。试问娑婆世界。佛不出世。则大千国土众生。永无出苦之时。谓之满中怨贼,满中罗剎。非过言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以上别明菩萨能免七种灾难。俱是众生的命难。因为众生所宝贵的,莫过于命。故菩萨先从救难入手。使众生因此易起信仰也。巍巍者,高大也。如是者,如上所言也。摩诃者,大也。萨者,菩提萨埵之略称。即大菩萨也。因为以上七种,俱是就免难说。自成一类,故略略作一结束。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思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上来说菩萨之威力功德神通。一称其名。便能免离此七种灾难。合之第一项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云云。是总说离苦。其下七种,是别说离苦。总别合计,共有八种。须知众生之苦。非无因而至。其因为何。即贪瞋痴三毒是也。此三毒是众生根本烦恼。其余枝末烦恼均由此发生。譬如刀兵疾疫饥馑三灾。人都知道怕。不知刀兵之灾。由杀生害命而来。由骄奢淫佚而来。饥馑之灾。由强抢豪夺而来。而杀生害命,强抢豪夺,骄奢淫佚,又由贪瞋痴三毒而生。欲不受苦报,须莫造恶因。知此,则对治三毒之法,诚甚要矣。佛在四十年前。为声闻弟子,对治多贪,则用不净观。对治多瞋,则用慈悲观。对治多痴,则用因缘观。理致甚深。其说甚繁。弟子易于领受者。以其有实法可依也。今则惟用称名之法。譬如一粒神丹,通治万病。散心可以入道。工作不碍修行。简莫简于此矣。易莫易于此矣。真所谓下手易而得效速。用力少而成功高。妙莫妙于此矣。较之小乘之所修其难易相去何止天渊。然而四十年前不说者。以其时弟子。无此信心也。四十年后始说者,信之深也。佛法无边非信不入。苟无净信。佛莫奈何。佛譬犹火。众生如木。干木易燃。喻众生之有信心也。湿木难烧,喻众生之无信心也。佛菩萨虽慈悲。无感不能应也。果能转三毒成三智。转烦恼成菩提。则即心即佛。真能令天顺地随。一切鬼神悉听其驱使。又何疑于感应之如响哉。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大者,善应无方。威者,百神从令。神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多所饶益者。菩萨无求于众生。而众生受菩萨之恩德大也。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者。谆谆劝告之词也。我辈得闻此等经典。亦系多劫熏修之因。应生难遭之想。不可妄自轻薄而不修也。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