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t">此言菩萨能满妇女之愿。妇女以有子为贵。故妇女无子。每为人间一件憾事。此愿菩萨能满。可谓奇矣。可谓妙矣。世人有子,每每娇生惯养。无所成就。甚且造恶多端。堕人下流。此有子等于无子也。菩萨所送之子,福慧双修,有福便不受苦。有慧便不愚痴。此真求子之人,最所希望者矣。世亦有男儿甚多。独少女儿者。故妇女既生男儿,又有愿生女儿之事。女子固以端正为重,而同时亦颇重容貌。若有德有才有貌。真为众人所爱敬矣。菩萨有如是满愿神力。岂凡情所能妄测哉。兹将求子得子之证据略述一二。清谭宪卿,富而无子。闻菩萨神力。有求必应。出五千金。建大悲道伤。未几妾果生子,胞衣皆白。其妻亦以千金作道场。亦生一子。胞衣亦白。胞衣白者,证明是菩萨所送之子,即谭如初谭如博兄弟也。清末状元张季直无子。祷于狼山大势至菩萨道场。观音像前,后亦得子,即孝若也。张亦有文纪其事。又鲁人潘对凫四十无子。虔诚祈祷。夜见里中锣鼓喧阗。后随八抬大轿,内有白衣老媪,抱一小孩。疑为邻人喜庆之事,但不知老媪何以白衣。正迟疑间。鼓乐轿子。直进其家。又疑我家有事。我为家主。何以不知。因即入内询问。适其妻分娩一子。即前国务总理潘馥也。及出视之,而鼓乐等物。已无踪迹矣。可见菩萨感应不虚也。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则佛作保证。普劝受持也。唐者,虚也。捐者,弃也。不虚弃,犹言不白做也。叮咛谆劝。司谓至矣。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言菩萨名号功德。等于河沙菩萨名号功德。一名功德,具足一切名功德也。恒河沙数菩萨,其人数之多可知。其上又加六十二亿。亿者万万也。以恒河沙数为单位。其数为六十二亿恒河沙。此等数目,真非凡夫心量所能测矣。若将以上菩萨名号。集成文句。其数亦大有可观也。况复四事供养。况复尽形四事供养。此等功德。真非凡夫心力所能办也。然以如此大功德。与受持一菩萨名号,一时供养之功德。是二人所得之福。正等无异。平等平等。两者相较。此为凡夫所能。彼为圣人所难。何去何从。不待智者而决矣。再据正文。不惟正等。而且超过。不惟超过。而言其一时受持礼拜供养功德福报,且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是简直一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之功德福报。不可以数量计矣。天下之奇妙事。更有过于此者乎。故佛又呼无尽意菩萨。而告之言。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由是知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非佛莫能知。亦非佛莫能赞矣。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文所说,皆是菩萨悲能拔苦之事。下文更说菩萨慈能予乐。菩萨拔众生之苦。功夫只做一半。必须予乐。方能圆满。先救而后度。则救即为度之前方便也。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于古观世音如来所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前文所说,皆是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之事。故无尽意菩萨,更问观世音菩萨,与诸佛同一悲力,其事云何。方者,法也。便者,利也。方便之力,即随机应现之事也。娑婆,此言堪忍。谓堪忍受苦。无论如何。不思出离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菩萨度生。应机示现。应以佛身得度者,言众生之机。能感佛身应现。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令成佛道也。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即缘觉圣人。闻佛说十二因缘悟道者。而为说法者,非仅仅为其仍说十二因缘也。盖方便引导则有之。至其结果皆令成佛。此为说法之最大目的也。下皆仿此。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声闻、闻四谛法悟道。即四果圣人。此为小圣。以上三种。皆为深信佛法一类众生之机。但志趣不同。有喜以极圣为依归者。有以大圣中圣小圣为捷近者。菩萨善应群机。无不各就其所喜见,而为示现。不言菩萨者。菩萨为大圣。现属本位。故从略也。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梵王为初禅三天之主。超出欲界。无有女身。女身生彼。亦转男身。莲花化生。禅悦为食。最为清净。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为释提桓因之略称。统管三十三天。东南西北各八天。再加其所居之中天。共成三十三天。即俗名玉皇大帝者是也。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自在天,在六欲天之顶。亦名他化自在天。此天福报,随其想念,自然现成。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天王三眼八臂。骑大白牛。位居色界天顶。亦名摩酰首罗天王天。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者。欲界天上天帝下之大将军也。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毗沙门,为北方多闻天王。为四大天王之首领。富有财宝。统管四洲。尤常巡视南洲。唐道宣律师。行般舟三昧。九十天不坐不卧。常行常立。偶因疲极欲跌。为人所扶。询为毗沙门天王之太子张琼也。太子因钦佩宣师道行。而来卫护。此足为有毗沙门之一证也。以上六种天神。此土道门所信。惟玉帝及天大将军二种。因所称玉帝驾前天尊。皆不出玉帝范围。即世传关圣帝君。亦与韦陀天尊,同一流类。其余四种天神,皆为不明佛法之西土外道所尊。盖众生不明佛法。伥伥无所之。譬如病重乱投医。各就所喜所信。而尊崇之。菩萨悲愿弘深。不因其外道而舍之也。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小王,对转轮圣王而言。转轮圣王,或统四洲,或统三洲,或统二洲,或统一洲。小王则画地为王,各据一方也。如中国历代崇奉佛法之帝王,其迹亦皆不可测也。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长者,德高望重之人。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居士者,清高居道之士。身分次于长者。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官,谓居位治民者。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婆罗门,译言净行。清修学道。博综技术。佛未出世。最为竺土所尊。犹此土之醇儒也。以上五种,皆为不明佛法,染于世味,凡夫一类之机。菩萨普应群机。无不随类,各各投其所喜,而为示现。较之外道。则又不如。因外道尚有出世之心。而此等凡夫。染于世味者深也。因众生之机愈降。菩萨所现。…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