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随之而降。非菩萨之德业。有升降也。彼隐隐中护持佛法之长者居士等。其本亦皆不可测也。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四者,出家两众。在家两众。为专信佛法一类众生之机。菩萨从中,方便示现,皆如其量而止。尼、夷、皆女义也。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此一种,专为家族念种,或夫妇情深者,一类众生之机。菩萨应其机感。投其所喜。而为示现。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一种,专为子女情重,一类众生之机。菩萨应其机感,投其所喜,而为示现。
应以天、龙、夜叉、干阖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天为四大天王。龙为四海龙王。夜叉为捷疾鬼,飞行空中。干闼婆,译言香阴。亦名乐神。常与帝释作乐。阿修罗,译言非天,简有天福,无天德。迦楼罗为金翅鸟。紧那罗为技神。善作圣乐。摩睺罗伽为蟒神。此上八种,鬼畜均有。惟少地狱。当系略去。亦称八部鬼神。此为专信鬼神,一类众生之机。菩萨应其机感,投其所喜,而为示现。人,非人等,以二类总摄未尽之机。无遗漏矣。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金刚神,示现恶相。亦为佛门护法。西土有专修其法者。菩萨应机于四生六道,随类现身。方便总归引入佛道。注重在而为说法四字。若邪魔外道,以及凡夫俗子,身在其中,不能自拔,同一陷溺。不得借口菩萨之示现也。又,而为说法法字。所包甚广。无有定相。在因其所明而通之。较易为力耳。忆昔遇一旧友,开修理钟表店为业。营业甚盛。彼见我已具僧相。深怀悲愍。因谓汝何不好好经营正业。而出家为僧。不劳而食。甚无取也。予谓此话甚长。请以子之钟表业为喻。且问钟表内部。若发条,若游丝,若大小针,种种轮件等皆动乎。曰皆动。曰有不动者乎。曰有。大轴不能动。曰大轴因何不动。曰大轴若动。则全部乱矣。予曰僧学无为大法。其不能别营人世生业。正如钟表之大轴相似。各有各的正业。不可相并。汝谓人人出家则世界皆灭种矣。予谓人人皆开钟表店。则世界亦灭种矣。何也。其他相须职业。皆无人做矣。由是店主语塞。后竟于佛门大生信仰。而为其父母作超荐之举。颇为恳诚。又如予昔在某地,有一学友,患病怕死。有人劝其念佛不聪。予劝其念观音,求救护。则喜甚。后果感应病愈。夫出家人,与俗人有异。俗人念观音,求不死。是为令其种出世善根。若出家人害病,念观音,专求不死。便与道念相违。出家人以有病为助道之缘。若害怕,念观音,求不死。便是无出息了。所以出家人害病。须痛念无常。早求解脱。与在家人宗旨不同也。何得疑其有灵有不灵乎。况且感应之理。因缘甚深。不可执一而论。有显感显应,有冥感冥应,有显感冥应,有冥感显应。现时诚求。现时得救。此显感显应也。宿有善因。现世隐隐中自无祸事发生。此冥感冥应也。虽然诚求,未见显然征兆。而凶事亦无形消灭。此显感冥应也。宿有善因,虽不诚求,却蒙显示征兆。救之脱苦。此冥感显应也。众生但存善心,行善事,说好话,再加心性柔和谦下。时时称念圣号。为自他一切众生。虔诚忏悔。自无不蒙救度之理。时节若至。其理自彰。逆顺因缘,皆为方便。小有挫折。不必遽疑菩萨之不灵也。小小无谓之事。动辄祈祷。烦渎菩萨。甚或作恶害人,求其事之成就。皆大大不可也。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种种形者,三十二应之身形也。然亦有化作桥梁房舍山石药草稻粱者。度脱众生者。救之令脱苦。同时亦即度之令得乐。此则通合上文救灾现身之条而总言之也。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处佛特指示无尽意菩萨,令其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则下文无尽意菩萨,解颈珍宝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为遵佛所教矣。尊法重人,表示敬意,故曰应当。无畏之施,重在救苦。以见惟能救其苦。始能为之说法。否则虽说之而不易生信。无畏之施。本为布施之一种。此则即拔苦,即予乐,财法二施,俱在其中矣。此娑婆世界最苦。而菩萨悲愿弘深。尤与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特别有缘。故有家家观世音之口号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
无尽意为请法主。承佛指示。故曰,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也。颈者,脖项。璎珞者,庄严之具也。状如此方花圈,以金银珠宝等所作耳。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法字,作样子解。受此法施,犹言以这样东西。奉献。请其领纳也。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等者,即下文四众天龙八部等也。无尽意菩萨代表大众。献此璎珞。且谓愍我等故。此是何意。且送礼本是体面之事。有何可怜可愍。然而无尽意菩萨,且谓非我一人之意。请看在大众情分上。措辞如此之卑下。可谓诚敬恳到之至矣。如此,方无市井交易之气,足表佛法尊重矣。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阖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亦谓当愍此无尽意等。正表示观世音菩萨为敬田也。佛法在恭敬中求。若无恭敬。情存轻慢。便无利益。佛复从中,代为恳情。则观世音菩萨。自然不能坚辞不受矣。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观世音菩萨既受又复转供二佛,可谓不受而受,受而不受矣。然此转供二佛。大须注意。因多宝佛塔四字。若非由此点出。则此品经文,便与法华会上。显不出关系了。由此点明。则知此品,为法华会上所说。又为多宝如来证明。多宝佛塔,非说法华不出。可见成佛法华。佛佛尊重之至矣。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此处方与上文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衔接。有如是等以下,结明上文,正答所问。以扣前题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偈者,重颂也。佛世说法。并无书本。全凭记忆。所以所传词句,有详有略。什师译本止此。至隋阇那岌多译本,始有此偈颂。后人合之。相得益彰。全品经义。俱摄于极短偈颂之中矣。口称世尊,而继之以妙相具者。具者具足。言佛世尊,三十二相。具足无缺。所以称妙。答问之间,赞其妙相。此西土寻常仪式。相见必称赞也。犹此土问好之义。然佛有实德。名称其实。不同凡情,虚妄称誉。传之后世,令生敬仰,想见佛世芳规也。彼字属下文,彼佛子,指观世音,佛为法王。佛子,即法王之子也。名以彰德。必其有由。故问其何因缘也。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尊者,世尊。因限于五字成句。而略去也…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