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P6

  ..续本文上一页。偈答者,彼以偈问,佛以偈答。两两相当。易于成诵也。此为集经人所记。汝听二字,含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之意。观音者,观世音也,略去世字。好成文句也。知此,则人谓避唐太宗世民讳,略去世字,为不然矣。况译此经在太宗未成帝之先,足征无实矣。行字音横,去声。即指上文救度众生之行也。善者,巧也。诸者,众多之词。方者,方向。即上下四维四隅也。所者处所。言处所,而众生在其中矣。应者,应其机感,拔众生苦,予众生乐也。弘者大也。誓者,矢志不移,要约必成之意。大而且深,无休歇,无止境也。经历尘劫,难思难议。言其功德,赞不能尽也。侍多千亿佛者,千万亿佛出世,无不助之宣扬法化也。发大清净愿者,称性发愿,无染污心也。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略说者,承上文历劫不思议,于无可说之中而略说也。或可略者要略,仅能说其纲领大要也。闻名者,持名也。见身者,见像也。心念者,意想也。三业皈命,不使空过,能灭三界二十五有之苦也。诸有者,广开二十五有。略说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欲有者,六欲天以下,以至地狱鬼畜,皆属欲有。因其有男有女之欲也。色有者,四禅天也。无色有者,四空天也。纵令生到非非想天,活到八万四千大劫,业尽依然轮转。不能免去生死。有者,有生死也。推广而言。则为二十五有。不过开合不同耳。非有异也。苦者,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分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广有无量诸苦。亦开合不同耳。八苦之中,五阴炽盛是总苦。余七是别苦。各别不同也。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而以识为起点。识以了别为义。世间学问,吃饭本领,非先有深切认识不可。此即是人间大苦。懂的以后,又要去做,行即做也。做的好坏。不加思索不行。思索即想也。有想的对,有想的不对,便有苦乐。若做久想久了。便有不苦不乐之感。即是平平常常。这叫行苦。凡人久而生厌,即是此苦。三苦既经。使有不合式的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为色字所摄。若合式的环境。不能常保。便是坏苦。若不合式的环境不变。便是苦苦。此五通摄一切苦,余便不要细说了。这些苦事,谁人没有。谁人能免。从古以来,多少圣贤豪杰,都没有法,解除此苦,这是甚么原因呢。都是因为不明佛法。不信最上佛法。最上佛法,却又极其容易。其事维何。即专持观世音菩萨五字名号也。此五字谁人不能念。然而人总不肯念者,信不及耳。佛法本平常,人却信不及,却又偏要花多少钱,磕多少头,要去点穴守窍,结果弄得身病,岂不可怜,真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矣。不惟不能灭苦,而反能生苦矣。佛言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此即总言三业皈命,为灭苦之要法也。此为总纲。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此重颂长行能免火难之文也。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此重颂长行能免水难鬼难二段之文也。长行不言龙鱼,偈多龙鱼,既遭水难,水族龙类鱼类,自然常为害也。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此上两段,长行未有,偈为补出。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此重颂长行商人斋宝之文也。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此重颂长行临当被害之文也。长行无王难字样。偈为补出。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此重长行刑难之文也。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着于本人

  

此为长行所无,偈为补出。咒诅,请神加殃也。诸者种种。毒药,如南方蛊毒之类。还着于本人者,如送礼然。对方不受,物归本主也。非菩萨之过也。

  

  

或遇恶罗剎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此重颂长行入海求宝之文也。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疾走无边方者,言恶兽忽遽疾走,不暇选择方向,无边者,即走不通之边际,亦不暇认识也。极言其惶恐之甚也。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气毒烟火然者,其气有毒,如火之燃烧也。寻声者随着念菩萨之声音。自行回穴去也。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以上三偈,长行均无。云雷鼓掣电者。云者阴气。雷者阳气。云中有雷。谓阴中包阳。阳欲外发。必向外鼓动。鼓动力极。阳由阴出。如掣破裹囊之势。掣开阴气破缝。透出阳光之谓电。涨破声音之谓雷。降者,落也。雹者,冷所结也。其形大小不定。最伤禾稼。大者,能伤人畜及房屋。小者亦有不为灾者。此当指大雹而言。澍,犹注也。倾盆之雨也。消散,指空中云物消灭散去也。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此又重颂长行施无畏之文也。互有详略。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剎不现身

  

此重颂长行十九种现身说法。略为一偈也。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此又重颂长行。天龙等身得度之文也。偈又补出地狱之名。及生老病死苦之义。此等众生,罪业深重,故偈又只言以渐悉令灭也。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此为长行所无。真观即空观也。清净观,即假观也。广大智慧观,即中观也。悲观拔苦。慈观予乐。此又补出五观。以明观世音菩萨修行之本。常愿者,劝其应当修学也。常瞻仰者,劝其宜加恭敬也。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此为长行所无。偈又补出菩萨清净法身。能遍满一切时处。其光明之体。如日光遍照。暗去则明来。明来则暗去。以之破众生灾难,如慧日之破诸暗也。慧日,言慧光如日也。以光破闇。言其易也。以譬称菩萨名号之处。即菩萨慧光所现之处。如明来则暗去之易也。如此易知易行之法。人奈何错过而不信乎。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此亦长行所无。悲体戒雷震者,菩萨无体。以悲为体。即以悲为身也。修持身体,莫重于戒。持戒须严。如雷霆之震耳。不可悠悠忽忽。此菩萨之身业也。慈意妙大云者。菩萨以慈为心意,其慈之妙。其慈之大。如云之普覆。此菩萨之意业也。澎甘露法雨者,菩萨说法如雨。普润一切众生。又如澎甘露然。甘露者,不死之药也。澍者,注也。倾而出之,不稍吝惜。此菩萨之口业也。可见菩萨修道,仍求诸己而具足,有何奇特乎。无非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成之神通妙用,自利利他耳。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此亦长行所无。下三偈同此。偈又补出讼事战事。虽比前事为轻。然亦身家性命所关。菩萨悲愿深重。亦应其机感,而救济之。可谓无微不至矣。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音者,称名之音声。称名之音声。能拔苦。能予乐。天下之音,岂有更妙于此者乎。故曰妙音。妙音,即是观世音。非有二也。称名之法。更妙在不起分别。若有二。即成分别矣。观世音亦是清净梵音。若起分别。则识波纷动。便不清净。念观世音。不起分别。即是梵音。亦即海潮音。海潮音者。应时不误。念观世音。其应如响。岂非应时不误乎。故观世音菩萨,五字真言,亦即海潮音也。胜彼世间音者,世间音者,全是分别。若不分别。不名为世间音也。是故须常念者。即此是妙法。除此便无妙法也。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上言常念。恐其念之久。更起疑念。故此又谆谆戒之。切勿生疑。生疑则念杂。念杂则成分别矣。观世音净圣者,若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净到极处。尘不能尘。功无可功。便成圣行。于苦恼死厄。决能为吾人作依怙也。怙者,恃也。诗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母死曰失怙恃。吾人依托圣号。犹孺子之依父母也。戒之曰,切勿生疑。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持名之法,一即一切,既已具足一切功德。更须如菩萨之慈眼,视一切众生。则慈隆即世。悲臻累劫。福德积聚。如海无量矣。既感菩萨如此恩德。尚敢傲不为礼乎。是故应当五体投地。百拜以顶礼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一品经,专叙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之事。故持地菩萨,直名此一品经,为观世音菩萨品。自在者,无障碍也。普门示现者,随感即应也。神通力者,妙应无方谓之神。随感即至谓之通。万方无阻谓之力。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者。谦言不敢定其功德之数量也。处乱世而能闻此妙法,其福分亦不可思议矣。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之品名,系与持地菩萨所说,合而为一也。无等者,绝待也。下等字,平等也。言无等中之等,对待也。虽然对待。仍不知绝待之为何物。则绝待仍不失为绝待。所以二俱称妙也。阿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觉。专持名号。不起分别。三业清净。即是无等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今天二月十九日。法会吉祥圆满。大众念佛回向,祈祷世界,早现和平。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终

  

沙门会文记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