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隨之而降。非菩薩之德業。有升降也。彼隱隱中護持佛法之長者居士等。其本亦皆不可測也。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
此四者,出家兩衆。在家兩衆。爲專信佛法一類衆生之機。菩薩從中,方便示現,皆如其量而止。尼、夷、皆女義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
此一種,專爲家族念種,或夫婦情深者,一類衆生之機。菩薩應其機感。投其所喜。而爲示現。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
此一種,專爲子女情重,一類衆生之機。菩薩應其機感,投其所喜,而爲示現。
應以天、龍、夜叉、幹阖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
天爲四大天王。龍爲四海龍王。夜叉爲捷疾鬼,飛行空中。幹闼婆,譯言香陰。亦名樂神。常與帝釋作樂。阿修羅,譯言非天,簡有天福,無天德。迦樓羅爲金翅鳥。緊那羅爲技神。善作聖樂。摩睺羅伽爲蟒神。此上八種,鬼畜均有。惟少地獄。當系略去。亦稱八部鬼神。此爲專信鬼神,一類衆生之機。菩薩應其機感,投其所喜,而爲示現。人,非人等,以二類總攝未盡之機。無遺漏矣。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金剛神,示現惡相。亦爲佛門護法。西土有專修其法者。菩薩應機于四生六道,隨類現身。方便總歸引入佛道。注重在而爲說法四字。若邪魔外道,以及凡夫俗子,身在其中,不能自拔,同一陷溺。不得借口菩薩之示現也。又,而爲說法法字。所包甚廣。無有定相。在因其所明而通之。較易爲力耳。憶昔遇一舊友,開修理鍾表店爲業。營業甚盛。彼見我已具僧相。深懷悲愍。因謂汝何不好好經營正業。而出家爲僧。不勞而食。甚無取也。予謂此話甚長。請以子之鍾表業爲喻。且問鍾表內部。若發條,若遊絲,若大小針,種種輪件等皆動乎。曰皆動。曰有不動者乎。曰有。大軸不能動。曰大軸因何不動。曰大軸若動。則全部亂矣。予曰僧學無爲大法。其不能別營人世生業。正如鍾表之大軸相似。各有各的正業。不可相並。汝謂人人出家則世界皆滅種矣。予謂人人皆開鍾表店。則世界亦滅種矣。何也。其他相須職業。皆無人做矣。由是店主語塞。後竟于佛門大生信仰。而爲其父母作超薦之舉。頗爲懇誠。又如予昔在某地,有一學友,患病怕死。有人勸其念佛不聰。予勸其念觀音,求救護。則喜甚。後果感應病愈。夫出家人,與俗人有異。俗人念觀音,求不死。是爲令其種出世善根。若出家人害病,念觀音,專求不死。便與道念相違。出家人以有病爲助道之緣。若害怕,念觀音,求不死。便是無出息了。所以出家人害病。須痛念無常。早求解脫。與在家人宗旨不同也。何得疑其有靈有不靈乎。況且感應之理。因緣甚深。不可執一而論。有顯感顯應,有冥感冥應,有顯感冥應,有冥感顯應。現時誠求。現時得救。此顯感顯應也。宿有善因。現世隱隱中自無禍事發生。此冥感冥應也。雖然誠求,未見顯然征兆。而凶事亦無形消滅。此顯感冥應也。宿有善因,雖不誠求,卻蒙顯示征兆。救之脫苦。此冥感顯應也。衆生但存善心,行善事,說好話,再加心性柔和謙下。時時稱念聖號。爲自他一切衆生。虔誠忏悔。自無不蒙救度之理。時節若至。其理自彰。逆順因緣,皆爲方便。小有挫折。不必遽疑菩薩之不靈也。小小無謂之事。動辄祈禱。煩渎菩薩。甚或作惡害人,求其事之成就。皆大大不可也。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種種形者,叁十二應之身形也。然亦有化作橋梁房舍山石藥草稻粱者。度脫衆生者。救之令脫苦。同時亦即度之令得樂。此則通合上文救災現身之條而總言之也。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此處佛特指示無盡意菩薩,令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則下文無盡意菩薩,解頸珍寶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爲遵佛所教矣。尊法重人,表示敬意,故曰應當。無畏之施,重在救苦。以見惟能救其苦。始能爲之說法。否則雖說之而不易生信。無畏之施。本爲布施之一種。此則即拔苦,即予樂,財法二施,俱在其中矣。此娑婆世界最苦。而菩薩悲願弘深。尤與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特別有緣。故有家家觀世音之口號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無盡意爲請法主。承佛指示。故曰,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也。頸者,脖項。璎珞者,莊嚴之具也。狀如此方花圈,以金銀珠寶等所作耳。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法字,作樣子解。受此法施,猶言以這樣東西。奉獻。請其領納也。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等者,即下文四衆天龍八部等也。無盡意菩薩代表大衆。獻此璎珞。且謂愍我等故。此是何意。且送禮本是體面之事。有何可憐可愍。然而無盡意菩薩,且謂非我一人之意。請看在大衆情分上。措辭如此之卑下。可謂誠敬懇到之至矣。如此,方無市井交易之氣,足表佛法尊重矣。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幹阖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亦謂當愍此無盡意等。正表示觀世音菩薩爲敬田也。佛法在恭敬中求。若無恭敬。情存輕慢。便無利益。佛複從中,代爲懇情。則觀世音菩薩。自然不能堅辭不受矣。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觀世音菩薩既受又複轉供二佛,可謂不受而受,受而不受矣。然此轉供二佛。大須注意。因多寶佛塔四字。若非由此點出。則此品經文,便與法華會上。顯不出關系了。由此點明。則知此品,爲法華會上所說。又爲多寶如來證明。多寶佛塔,非說法華不出。可見成佛法華。佛佛尊重之至矣。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此處方與上文皆號之爲施無畏者銜接。有如是等以下,結明上文,正答所問。以扣前題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爲觀世音
偈者,重頌也。佛世說法。並無書本。全憑記憶。所以所傳詞句,有詳有略。什師譯本止此。至隋阇那岌多譯本,始有此偈頌。後人合之。相得益彰。全品經義。俱攝于極短偈頌之中矣。口稱世尊,而繼之以妙相具者。具者具足。言佛世尊,叁十二相。具足無缺。所以稱妙。答問之間,贊其妙相。此西土尋常儀式。相見必稱贊也。猶此土問好之義。然佛有實德。名稱其實。不同凡情,虛妄稱譽。傳之後世,令生敬仰,想見佛世芳規也。彼字屬下文,彼佛子,指觀世音,佛爲法王。佛子,即法王之子也。名以彰德。必其有由。故問其何因緣也。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尊者,世尊。因限于五字成句。而略去也…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