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此言菩薩能滿婦女之願。婦女以有子爲貴。故婦女無子。每爲人間一件憾事。此願菩薩能滿。可謂奇矣。可謂妙矣。世人有子,每每嬌生慣養。無所成就。甚且造惡多端。墮人下流。此有子等于無子也。菩薩所送之子,福慧雙修,有福便不受苦。有慧便不愚癡。此真求子之人,最所希望者矣。世亦有男兒甚多。獨少女兒者。故婦女既生男兒,又有願生女兒之事。女子固以端正爲重,而同時亦頗重容貌。若有德有才有貌。真爲衆人所愛敬矣。菩薩有如是滿願神力。豈凡情所能妄測哉。茲將求子得子之證據略述一二。清譚憲卿,富而無子。聞菩薩神力。有求必應。出五千金。建大悲道傷。未幾妾果生子,胞衣皆白。其妻亦以千金作道場。亦生一子。胞衣亦白。胞衣白者,證明是菩薩所送之子,即譚如初譚如博兄弟也。清末狀元張季直無子。禱于狼山大勢至菩薩道場。觀音像前,後亦得子,即孝若也。張亦有文紀其事。又魯人潘對凫四十無子。虔誠祈禱。夜見裏中鑼鼓喧阗。後隨八擡大轎,內有白衣老媪,抱一小孩。疑爲鄰人喜慶之事,但不知老媪何以白衣。正遲疑間。鼓樂轎子。直進其家。又疑我家有事。我爲家主。何以不知。因即入內詢問。適其妻分娩一子。即前國務總理潘馥也。及出視之,而鼓樂等物。已無蹤迹矣。可見菩薩感應不虛也。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則佛作保證。普勸受持也。唐者,虛也。捐者,棄也。不虛棄,猶言不白做也。叮咛諄勸。司謂至矣。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言菩薩名號功德。等于河沙菩薩名號功德。一名功德,具足一切名功德也。恒河沙數菩薩,其人數之多可知。其上又加六十二億。億者萬萬也。以恒河沙數爲單位。其數爲六十二億恒河沙。此等數目,真非凡夫心量所能測矣。若將以上菩薩名號。集成文句。其數亦大有可觀也。況複四事供養。況複盡形四事供養。此等功德。真非凡夫心力所能辦也。然以如此大功德。與受持一菩薩名號,一時供養之功德。是二人所得之福。正等無異。平等平等。兩者相較。此爲凡夫所能。彼爲聖人所難。何去何從。不待智者而決矣。再據正文。不惟正等。而且超過。不惟超過。而言其一時受持禮拜供養功德福報,且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是簡直一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所得之功德福報。不可以數量計矣。天下之奇妙事。更有過于此者乎。故佛又呼無盡意菩薩。而告之言。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由是知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非佛莫能知。亦非佛莫能贊矣。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前文所說,皆是菩薩悲能拔苦之事。下文更說菩薩慈能予樂。菩薩拔衆生之苦。功夫只做一半。必須予樂。方能圓滿。先救而後度。則救即爲度之前方便也。楞嚴經說。觀世音菩薩于古觀世音如來所發菩提心。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與衆生同一悲仰。前文所說,皆是下與衆生同一悲仰之事。故無盡意菩薩,更問觀世音菩薩,與諸佛同一悲力,其事雲何。方者,法也。便者,利也。方便之力,即隨機應現之事也。娑婆,此言堪忍。謂堪忍受苦。無論如何。不思出離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菩薩度生。應機示現。應以佛身得度者,言衆生之機。能感佛身應現。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令成佛道也。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辟支佛,即緣覺聖人。聞佛說十二因緣悟道者。而爲說法者,非僅僅爲其仍說十二因緣也。蓋方便引導則有之。至其結果皆令成佛。此爲說法之最大目的也。下皆仿此。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聲聞、聞四谛法悟道。即四果聖人。此爲小聖。以上叁種。皆爲深信佛法一類衆生之機。但志趣不同。有喜以極聖爲依歸者。有以大聖中聖小聖爲捷近者。菩薩善應群機。無不各就其所喜見,而爲示現。不言菩薩者。菩薩爲大聖。現屬本位。故從略也。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梵王爲初禅叁天之主。超出欲界。無有女身。女身生彼。亦轉男身。蓮花化生。禅悅爲食。最爲清淨。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
帝釋,爲釋提桓因之略稱。統管叁十叁天。東南西北各八天。再加其所居之中天。共成叁十叁天。即俗名玉皇大帝者是也。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自在天,在六欲天之頂。亦名他化自在天。此天福報,隨其想念,自然現成。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此天王叁眼八臂。騎大白牛。位居色界天頂。亦名摩酰首羅天王天。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
天大將軍者。欲界天上天帝下之大將軍也。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
毗沙門,爲北方多聞天王。爲四大天王之首領。富有財寶。統管四洲。尤常巡視南洲。唐道宣律師。行般舟叁昧。九十天不坐不臥。常行常立。偶因疲極欲跌。爲人所扶。詢爲毗沙門天王之太子張瓊也。太子因欽佩宣師道行。而來衛護。此足爲有毗沙門之一證也。以上六種天神。此土道門所信。惟玉帝及天大將軍二種。因所稱玉帝駕前天尊。皆不出玉帝範圍。即世傳關聖帝君。亦與韋陀天尊,同一流類。其余四種天神,皆爲不明佛法之西土外道所尊。蓋衆生不明佛法。伥伥無所之。譬如病重亂投醫。各就所喜所信。而尊崇之。菩薩悲願弘深。不因其外道而舍之也。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
小王,對轉輪聖王而言。轉輪聖王,或統四洲,或統叁洲,或統二洲,或統一洲。小王則畫地爲王,各據一方也。如中國曆代崇奉佛法之帝王,其迹亦皆不可測也。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
長者,德高望重之人。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
居士者,清高居道之士。身分次于長者。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
宰官,謂居位治民者。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婆羅門,譯言淨行。清修學道。博綜技術。佛未出世。最爲竺土所尊。猶此土之醇儒也。以上五種,皆爲不明佛法,染于世味,凡夫一類之機。菩薩普應群機。無不隨類,各各投其所喜,而爲示現。較之外道。則又不如。因外道尚有出世之心。而此等凡夫。染于世味者深也。因衆生之機愈降。菩薩所現。…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