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人。而以人爲重。以在人道說法故。苦者,痛苦。此爲苦果。惱者,煩惱。此爲苦因。諸者,衆多之詞。或一人而受多苦惱。或種種人,而受種種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者。或從前曾聞人說。或現在有人告知皆得稱聞。一心稱名者,一心言其專誠。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者。言菩薩有此神通。能令以上衆多苦惱衆生。皆得解去煩惱。脫離苦難。並不躭擱時候。亦不令其漏落一個。觀其音聲。觀字。作觀看解。亦說得通。因爲菩薩身分。六根互用。不同凡夫肉眼。只能看而不能聽也。若說聞其音聲。便是凡夫身分。聞是耳根。觀是表心。不可混同。因爲衆生是菩薩心內衆生。菩薩又是衆生心內菩薩。本屬同體。故無隔閡也。然鼓不擊不響。生不感不應。所以衆生,必須向菩薩先發一份誠心也。此一份誠心不是知識思想煩惱。亦不離知識思想煩惱。衆生之心,恒因用而廢體。菩薩之心,常由體而達用。且由全體而起大用。故不同也。衆生所念的聲音,即是聲塵。聲塵能感動菩薩。所以稱妙。然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同是一樣力量。同是妙法。所以又稱法法皆妙也。此則凡夫不易知耳。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上節是總言救苦。此下別言救苦之事。上智之人,得總即知別。中下之士,非條分縷析不可也。此節言菩薩神力,能免衆生火難。持字,有執而不舍之意。下一者字,言這樣人。設若遇著大火延燒,四下彌漫,無有出路之時。若能執持觀世音菩薩五字聖號。便可免去火難。不受火燒。此皆菩薩威神之力。不是衆生幸運所致。宋朝有位法師。名叫慈雲忏主。一生拜大悲忏。最有感應。他所修廟宇房子,木材,一一均經他念過大悲咒七遍。所以後日屢經火災。他那房子,巍然無恙。此可謂能免火難之一證矣。又有竺長舒者。素日虔誠持誦觀音經。即普門品之別名。鄰人失火。適在下風。火勢將及。竺誦聖號不辍。遂得反風滅火。鄰有惡少。不信其事。乘夜大風,在竺宅四下放火。皆不能燃。始驚服謝罪。此亦免火難之一證也。
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此言菩薩神力,能免衆生水難。由深處而得淺處。即可達岸不死矣。唐有岑景仁者。素持普門品。由家乘舟赴蘇州。遇風翻船入水。恍若有人告言。持誦普門品者能免。遂得淺處。遇救不死。此則能免水難之一證也。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砗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般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言菩薩神力,能免衆生風難。入海求寶。本屬險事。人爲財死。可發一歎。若有百千萬億衆生者,極言其多。以顯菩薩之威神耳。結成如此大隊。近世實所希有。不可執著其數。其中若有或百或千或萬或億萬人。極少乃至一人。乃至者,超略之詞也。以一人稱名而能免百千萬億衆生之風災死難。此亦不可思議之事也。黑風,即怪風。亦即近世之飓風。羅剎,鬼類。喜食人。風災而又遇鬼。真可謂災害並至矣。唐朝有宋衍者。渡海遇風難入水。見有稻稿一束執之。遂得登岸。因即借宿于海濱賣茶水之老媪家。細檢束稿。得金剛經一部。媪雲,汝之免難。乃汝妻虔誠誦經祈禱所致。回裏問之。果然。因攜物複返其處拜謝。至則人物俱杳。但見大水一片。訊之土人,向無賣茶老媪于彼居住。乃知爲菩薩所現。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者,正合上文所問也。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此言菩薩神力,能免衆生刑難也。人犯死刑。最所傷心。所謂待決之囚。已屬生趣毫無。真可謂千鈞一發之時矣。此時稱名。能使施刑之刀杖。自然斷壞。免難不死。真可謂出人意外矣。
若有叁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此言菩薩能免衆生之鬼難。
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此言菩薩,能免衆生之囚難。有罪者,是有冤家。無罪者,被人所誣。或盜賊所擄。就現世說雖有有罪無罪之分。菩薩一視同仁。一體同救。杻械枷鎖,皆刑具之名。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項曰枷。叁者皆有鎖以禁锢之。檢者封檢。即鎖上封驗之記號也。俗名封條。書簽上寫書名。俗亦謂之署檢。亦有拘束之義。所以拘束亦稱檢束。系者繩捆鎖綁。拘束繩系。不令逃脫也。以一檢字。兼绾上下兩句文義。使文義絲毫不漏。譯師之巧也。
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言菩薩神力,能免衆生之賊難。赍音積。赍持猶言執持。重言者,謂其所持之慎重也。以無畏施于衆生,就是衆生有恐怖的時候。能叫他不害怕耳。前言百千萬億衆生。及無量百千萬億衆生。是言被災難的人多。此節及上文兩言叁千大千國土滿中羅剎。及叁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是就一個人說。言其所被的災難,多而且廣。衆生處此環境。更向何處逃脫。更向何處找出路乎。真可謂萬萬無幸免之理。萬萬無生存之望矣。此種危難。菩薩能救。菩薩神力,真可謂至極無以複加矣。佛無妄語。必有著落。並非喻言。試問娑婆世界。佛不出世。則大千國土衆生。永無出苦之時。謂之滿中怨賊,滿中羅剎。非過言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以上別明菩薩能免七種災難。俱是衆生的命難。因爲衆生所寶貴的,莫過于命。故菩薩先從救難入手。使衆生因此易起信仰也。巍巍者,高大也。如是者,如上所言也。摩诃者,大也。薩者,菩提薩埵之略稱。即大菩薩也。因爲以上七種,俱是就免難說。自成一類,故略略作一結束。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思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上來說菩薩之威力功德神通。一稱其名。便能免離此七種災難。合之第一項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雲雲。是總說離苦。其下七種,是別說離苦。總別合計,共有八種。須知衆生之苦。非無因而至。其因爲何。即貪瞋癡叁毒是也。此叁毒是衆生根本煩惱。其余枝末煩惱均由此發生。譬如刀兵疾疫饑馑叁災。人都知道怕。不知刀兵之災。由殺生害命而來。由驕奢淫佚而來。饑馑之災。由強搶豪奪而來。而殺生害命,強搶豪奪,驕奢淫佚,又由貪瞋癡叁毒而生。欲不受苦報,須莫造惡因。知此,則對治叁毒之法,誠甚要矣。佛在四十年前。爲聲聞弟子,對治多貪,則用不淨觀。對治多瞋,則用慈悲觀。對治多癡,則用因緣觀。理致甚深。其說甚繁。弟子易于領受者。以其有實法可依也。今則惟用稱名之法。譬如一粒神丹,通治萬病。散心可以入道。工作不礙修行。簡莫簡于此矣。易莫易于此矣。真所謂下手易而得效速。用力少而成功高。妙莫妙于此矣。較之小乘之所修其難易相去何止天淵。然而四十年前不說者。以其時弟子。無此信心也。四十年後始說者,信之深也。佛法無邊非信不入。苟無淨信。佛莫奈何。佛譬猶火。衆生如木。幹木易燃。喻衆生之有信心也。濕木難燒,喻衆生之無信心也。佛菩薩雖慈悲。無感不能應也。果能轉叁毒成叁智。轉煩惱成菩提。則即心即佛。真能令天順地隨。一切鬼神悉聽其驅使。又何疑于感應之如響哉。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大者,善應無方。威者,百神從令。神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多所饒益者。菩薩無求于衆生。而衆生受菩薩之恩德大也。是故衆生,常應心念者。諄諄勸告之詞也。我輩得聞此等經典。亦系多劫熏修之因。應生難遭之想。不可妄自輕薄而不修也。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