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快樂工作與生活

  如何快樂工作與生活

4月13日,仁波切應日揚科技公司邀請,于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演講「如何快樂工作與生活」。以下爲演講內容:

  

  總經理、副總經理、所有同仁們:

   大家午安,大家好。

   看見理光頭的人,總是讓人有壓力,爲什麼?因爲出家人總是道貌岸然。另外有一種人也會讓人感到壓力,那就是監獄裏的受刑人,他也理光頭。我雖然理了光頭,但希望能帶給各位一個快樂的下午,與大家分享如何創造屬于自己的快樂。

  

  如何快樂工作與生活,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所有生命,不只是人,都是爲了追求快樂而活,可是我們經常處在痛苦之中而不自覺。工作和生活要怎麼快樂?首先從快樂的根、道、果來探討。什麼是快樂的因?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快樂?快樂的結果又是什麼?

  

快樂的因

   如果你現在已經成家,那麼現在讓你的孩子得到快樂,那就可以使他們在20年後,想到記憶中的事情而仍然快樂,這就是這一生快樂的源由。另外,還有一個更遠的因。從佛家的輪回來探討,輪回不是前一世,它有無量的過去。過去若是種了快樂的因,未來就能享受快樂的果報。

  

  世間的快樂是無法定義的,因爲每個人對快樂的感受不一樣。有人喜歡吃,有人喜歡穿,有人喜歡用,有人喜歡看數字遊戲,數字愈多就愈快樂。所有這些林林總總的快樂,都來自一個共同的態度,那就是「滿足」。可是,每個人的心都是緊緊抓住不滿意而以爲滿意,因此,我們都遠離了快樂的享受。究竟來說,世上的快樂稍縱即逝。

  

  如果不製造快樂的因,就無權享受快樂的成果;就像如果不努力工作、不製造財富,就沒有權力可以擁有財富。每個人生在這個世界,其實是在行苦,只是我們不認識苦而已。我們所謂的快樂,常常是以小苦換大苦,而以爲快樂。人在輪回之中,就像手上拿著很重的東西,一路走下來,右手酸了就換左手,換手之後,右手就會很輕松,得到快樂,可是左手繼續拿重物,酸了再換右手,左手就覺得很輕松、很快樂。

  

  無論拿的是什麼,要能自利利他,所拿的重物才有目的。如果你拿的東西無法對你有真正的利益,也無法對別人有真正利益,就枉費了一生。西藏有位修行者密勒日巴,是一代宗師,他說過一句話:「生命之所以無價,是因爲此生可以修行,可以超越輪回。如果這一生從不修行,生命就毫無價值。」

  

世間的快樂

   來談談我們所熟悉的世間快樂究竟有哪些?世間不外乎色、聲、香、味、觸、法,稱爲「六塵」。色指一切看得到的形色、美色,有顔色乃至于沒有顔色。佛家講的色涵蓋很廣,而非只有美色。每個人都欣賞自己認爲最美的東西,但美卻沒有定義,沒有人可以決定一樣東西到底是美或醜。

  

  剛剛談到六塵之中的「色」。聲呢?在人世間,聲音是很美的,溫柔體貼乃至于謊言,都可以打動人心,特別是聽到美妙的音樂歌聲,我們會沈浸其中。可是,聽完一場音樂會,音樂結束之後呢?這是我們必須去想的。如果那個快樂是真實的,快樂生起之後,消失到哪裏去了?

  

  我們都喜歡聞香味,有人會灑一點香水。所謂的香味,事實上也是很快消失的。好吃的東西也一樣,再好吃的東西,經過我們的喉嚨,一進去再吐出來,就不能聞。

  

  「觸」是指接觸。我們喜歡柔美,喜歡摸起來滑滑的、舒服的,每個人也都有一些習慣,我們常常是活在自己以爲的習慣之中。

  

是色欲,還是修行?

    有位喇嘛還俗之後結了婚,有一天帶老婆來看我。他老婆下巴很長,眼睛一眯眯,不過體格真的不錯。我們噱他:「要娶,不會娶比較好看的?」他說:「是我的老婆,又不是你的老婆。」說的也對。另一人問他:「有那麼多個可以挑,爲什麼挑這個?」他回答:「安全啊,這樣就不會被你們這些佛爺給搶走。」

  

  提到這個就有點汗顔。一般人認爲藏傳佛教的喇嘛可以吃葷、可以結婚、可以不守戒律,其實不然!事實上,喇嘛分爲在家和出家,只要是出家,就不能近女色,有種種的戒律。只可惜,在家的喇嘛與出家的喇嘛所穿的衣服讓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來,在家喇嘛也一樣理光頭,這樣的外表讓人混淆錯亂。

  

  尤其是破了禁欲戒律,這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兩個人。在藏傳佛教界,很多人的供養是身口意供養,這是對的,把身體供養給上師,願意服其勞,這個很神聖的誓言。可是,並非隨隨便便就可以跟上師發生關系,而稱爲供養,那必須是修行到某種程度以上。有個很基本的條件,就是氣脈、明點要修得很好。

  

  有些聖人在修氣的時候,一口氣吸氣進來,15分鍾不呼出去,這是基本的,如果以常識來判斷,這樣已經腦死了。要達到如此的境界,才可以修所謂的無上瑜珈雙運,但現在的人常常只看到表象,不了解內涵,而依樣畫葫蘆,汙蔑了藏傳佛教無上瑜珈部的修持法門,這是令人遺憾的。

  

  藉這個機會澄清一點,喇嘛分爲在家和出家,出家的喇嘛應給予尊敬,幫助他們修行。年輕的祖古和仁波切因爲享有特權,常常成爲信衆、尤其是女性信衆的目標。由于年輕的祖古一旦結婚,他的太太就被尊稱爲佛母,享有寶座,這一點也造成許多人不了解成爲佛母的條件,而常常色誘。

  

心的認定決定快樂與否

    好不好吃、美不美沒有一個定義,完全是由自己心來認定。每個人都有思想,都有心來體會、思考、了解,然而我們卻不太懂自己的心。當我們未調伏心之前,我們的心就像美女一樣,令我們爲它著迷,只要它有任何訊息出現,我們就想辦法去完成,所以我們成爲心的奴隸而不自覺。事實上,心是可以調伏的。心一旦調伏之後,我們的心就是智慧,是菩薩,令所有的人産生尊敬。你的心,以及你的行爲,可以決定你在這個世界活得快不快樂。

  

  快不快樂都有個對境,讓我們感到快樂、痛苦、喜歡、厭惡。當我們産生快樂、痛苦的同時,令我們有所感覺的那個人、事對境消失了,留下的是我們對事情的感受,是那個感受讓我們感到快不快樂,而感受又是由我們的心來認定。

  

  舉個例子。有兩個人結伴去燒香,燒完香、跟菩薩許完願之後,遇上下雨,兩人都滑倒。其中一人勃然大怒,罵起來:「拜這個沒保佑,才拜過,香還沒燒完,就跌一跤,還好沒摔死!」另一人說:「阿彌陀佛,菩薩保佑,跌這一跤,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好家在。」

  

接受因果業報

    同一件事,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取決于自己的心、自己的認知。爲什麼認知會不同?認知來自于業力,來自于過去所種的因。如果他過去所種的是惡因,這一生他所感受到的,都將是痛苦,毫無快樂。

  

  我們經常抱怨:「過去我做了什麼,我並不清楚,爲什麼現在我要遭受這種結果?」百年大樹是由一粒種子發芽而長大,我們不能因爲看不到這一點,就否定樹是從種子發芽而來,也不能因爲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就否定眼睛的存在。相信與不相信都是你的抉擇,當你選擇相信,智慧將會生起,可以接受事實。接受之後,如果可以改善,就想盡辦法來改善;如果不能改善,就毋須再去煩惱,因爲它已經不能改變。

  

起心動念影響未來

    無論你相不相信,因果都會如實地發生在你我的身上,但奉勸一句,不要害怕已經發生的,而要擔心現在所做的事,這就是「衆生畏果不畏因,菩薩、修行的人畏因不畏果。」畏是害怕的意思。已經成熟的事實,發生了就讓它發生,去接受,要在意的是現在的起心動念,因爲這個會影響到我們的未來。

  

生活中不快樂的因

  一、整人

   整人和被整的人,心裏都是不好受的,尤其是整人者。就像對天吐痰一樣,最後痰會落到自己臉上,如果因此而感到快樂的話,這樣的心便已經被魔鬼占據了!以他人之苦爲樂,這是要不得的!被整的人,也應該學會被整的滋味,就別再造次了。

  

  人與人之間,有緣才能相聚。尤其是在公司裏面,既然相聚了,應該好好珍惜這難得的因緣。舉手之勞,可以幫別人的,爲什麼不幫?爲什麼喜歡給別人穿小鞋?喜歡整人?常常都是出于自私,爲了保護自己的權位,甚至出于嫉妒—你的工作表現比我好,我就在後面挖洞給你跳,給你障礙,給你阻礙。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二、脾氣

   哥德說過這麼一句話:「要求別人都合我們的脾氣,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可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願意活在自己的脾氣中,跟別人起沖突的時候,到最後就講一句話:「那是我的個性,不然要怎麼樣?」

  

  個性常常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如果你一直牢牢抓著又硬又臭的脾氣而自豪,那麼注定你無法成功,那是不懂得替別人著想的人。所以,別抓著自己的脾氣來做事。

  

叁、僞裝

   每個人都善于僞裝。僞裝,其實從我們出門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把衣服穿上,把面具戴上,…

《如何快樂工作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