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這段經文講不妄語。妄語,是一種虛狂的、不真實的語言。妄語的方式有很多:有自己妄語,自己對別人說假話;有叫別人妄語,假借別人的口說假話;有書面妄語,通過寫信來欺騙別人;有默許妄語,通過默認、暗示、點頭等方式,來欺騙對方。總之,不管通過什麼渠道,只要達到欺騙對方的目的,都是屬于妄語。
妄語業道的成立要具備四個條件:1.用違背事實的語言去欺騙別人。譬如看見了說沒有看見,沒有看見的說看見了。2.對方能理解你的意思。假若對方不理解,你想欺騙還欺騙不成,這也不能算是妄語。3.存有欺騙的心理。就像平時開開玩笑,沒有存在欺騙的心理,這也構不成妄語的業道。4.對方如實地接受。你欺騙對方的話,對方說一不二地接受了,並且以爲真實不虛,這就構成妄語的業道。具備了上述四個條件,妄語罪名就成立了。不妄語的人,能夠成就“八種天所贊法”,這八種法不但受到世人的稱贊,就是天上的人看到了也會稱贊你,認爲你真了不起。
“何等爲八”?到底哪八種法呢?
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口,是嘴巴,嘴巴裏很清淨,並且經常散發出一股像優缽花(青蓮花)一樣的清香。說假話的人就不是這樣,將來招感的果報是口臭。一張口說話,就發出一種臭氣味,使聽話的人趕緊捏住鼻子,站得遠遠的不敢走近。
二、爲諸世間之所信伏。不妄語的人,社會上都能夠推崇他、信任他,這很正常。試想一個經常打妄語、說假話的人,能夠取信于他人嗎?這是不可能的。儒家也很重視信,孔老夫子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只有那些不妄語,說話誠實可靠的人,人家才會信任他、恭敬他。
叁、發言成證,人天敬愛。不妄語的人說話算數,能受到天人、世人的尊重、愛戴。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事,就是對一件大家決斷不了的事,這時候,就要請一位說話有份量的長者來裁判,由他來定奪是非。爲什麼呢?因爲他不說假話,在群衆中很有威信,不會憑著個人情緒,顛倒黑白。所以,說話才有這樣的威力。反之,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的人,不要說一句成證,就是說一百句也沒人會相信。不妄語的人,世人、天人都喜歡他。
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愛語,具有愛心說出的語言,包括真實的語言、有利于他人的語言。這與別有用心的花言巧語、拍馬屁、阿谀奉承語言是不一樣的。不妄語的人,時常用真實的語言去安慰衆生。而那些打妄語的人,往往就不是這樣,專門說一些花言巧語、拍馬屁的語言、奉承的語言去欺騙、討好別人,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五、得勝意樂。意是意識,樂是喜好。意樂就是思惟和愛好。打妄語的人,是在種虛妄的因,說假話的人,將會使他的思惟越來越虛妄,從而離真實就會更遙遠。反之,不打妄語,直心,愛說真話的人,討厭虛假,喜歡真實,其思惟就會接近于真實,乃至成就證得真實的智慧。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說假, 話的人,一句假話說出來之後,漏洞百出,需要編造一大堆假話,去爲他打辯護。假話說得多的人,時間長了,思惟就會混亂,一開口說話,很容易出差錯。像有些人表達問題時,說了半天,人家聽不清楚他到底想要說些什麼,東拉西扯,語無倫次。反之,不打妄語的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言簡意赅。聽話的人容易領會,心生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經常打妄語的人,肯定被人瞧不起,即使他有時說的是真話,但是一定不會有人把它當成一回事,因爲熟悉他的人,都不會相信他說的話。反之,不打妄語的人,受人尊重,他說的話人們都願意接受,並按他所說的那樣去做。
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不打妄語的人,種真實之因,從而使他生命中的虛妄成份越來越少,乃至成就智慧,辯才無礙,製伏各種邪說。反之,經常打妄語的人,說什麼人家都不會相信,怎麼可能製伏他人。
“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如果發菩提心,持不妄語行,將此功德回向到佛果上,所成就的是如來真實語。正如《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5、不兩舌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爲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叁、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這段經文講不兩舌。兩舌是離間語,用挑撥離間的語言,搬弄是非,去破壞他人的密切友好的關系。如向甲說乙,向乙說甲,挑起雙方的是非,製造矛盾,讓雙方彼此猜疑,進而爭吵打架,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兩舌罪名的成立必須有四個條件:1、挑撥離間折散他人的關系。2、製造矛盾的語言。3、對方理解你所說的內容。4、如實地接受。有了以上四個條件,就能構成兩舌的罪名。顯然,兩舌的特點是破壞他人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事業的成就。而不兩舌就是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兩舌能夠得到五種不可壞法,你所做的一切不會遭到別人的破壞。
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不兩舌的人,能感得不壞的身體。不壞身,不是永遠不死的意思,而是不兩舌的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不管是此生、來生,乃至盡未來際,在他人生命中絕不會出現被人謀害的事件。因爲他沒有用兩舌去傷害過別人,所以能得不壞身的結果。反之,種下兩舌因的人,將來有可能招感被人暗算謀殺的結果。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眷屬,是六親眷屬,包括夫妻關系、父子關系、親戚關系等。在現實生活中,要處理好這些關系非常不易。何況社會本身就很複雜,有的夫妻關系因第叁者插足而破裂,而父子關系、兄弟關系、親戚朋友關系,也會被人挑撥離間,引起相互爭鬥仇視,結果鬧矛盾。這與他過去生種下兩舌業有關系。假如不兩舌的話,將來我們的眷屬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兒女關系都很和睦,別人想破壞也破壞不了,因爲他沒有用兩舌去破壞過別人的關系,所以六親眷屬關系和睦。
叁、得不壞信,順本業故。有些人在信仰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逆緣或惡知識的破壞。比如生在一個毀佛的時代,或生在一個異教徒的家庭。像“文革”時期,多少僧尼被迫返俗回家,想吃素,想獨身,想誦經、拜佛,都是不可以的。在現代的社會中,國家已經允許信仰自由,但有些人想學佛出家,仍會遭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壓力,使得他不能如願以償。也有一些人本來選擇了一種良好的信仰,在信仰尚未堅固樹立之前,就遭到異端邪說的引誘,結果放棄了原本究竟的信仰,而改信邪說,真是可惜啊!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與過去生種下的兩舌因是有關系的。反之,沒有種過兩舌因的人,在他未來的信仰中,決不會碰上這種問題。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修行是個反反複複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像不兩舌的人,修行的因緣特別殊勝,一旦遇到善知識引導,生活在良好的佛教氛圍中,選擇一個法門,認真修行之後,不會出現任何障緣的幹擾的破壞,直到有所成就。反之,種下兩舌因的人,在修行的過程中,破壞的因緣就特別多,使得他沒法認真地修下去,以至半途而廢。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善知識非常重要。善知識就是好的老師。因爲好的老師才能正確的引導你,並且能永遠地關照你,提醒你,只有這樣,你在修學上才能有所成就。可是有人雖然遇上善知識,卻被別人挑撥離間,使得善知識疏遠他,這是因爲曾經種下兩舌因的結果。反之,不兩舌的人,就不必擔心自己和善知識的關系遭人破壞。
“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如果能把修不兩舌的行爲回向到佛果上,就能得正眷屬,就像佛陀出世的時候,在他的座下有很多弟子,常隨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有很多大菩薩跟隨身邊。魔王想破壞佛陀與弟子之間的師生關系也是辦不到的。
6、不惡口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爲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叁、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這段經文講不惡口。惡口,又叫粗惡語,像誹謗、攻擊、諷刺、挖苦、尖酸刻薄等能夠傷害他人的語言都是惡口的範圍。不講這類的語言。就叫不惡口。
惡口業道的成立要具備四個條件:1。有心去傷害他人。朋友之間由于很熟悉,見面也會說一些惡語,但對方不介意,這種粗惡語就不算惡口。而有的人,話雖說得很好聽,但那是在諷刺嘲笑人家,或挖苦人家,這樣的語言就屬于粗惡語的範疇。2。發出非愛語。非愛語就是缺乏愛心,傷害他人的語言。3。對方理解。4。如實接受。具備了這四個條件就構成了惡口。如果一個人離開了惡口的語言,就能得到八種清淨的行爲。
“何等爲八”。到底是哪八種呢?
一、言不乖度。指說話有把握分寸,講究說話的藝術,這一點非常地重要。很多人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平時講慣了粗惡語的人,總是帶著嗔恨心跟對方講話,這就很難做到把話說得恰到好處。反之,不惡口的人,內心非常地冷靜,非常地理智,不會出口傷人,言語文明,口氣溫和親切,跟人說話很有禮貌,尊重他人,體量對方,善解人意,不隨便打斷對方的談話,說話總是與人商量的口氣,不會把自己的…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