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人生的原理▪P14

  ..續本文上一頁觀點強加給別人。像這樣的人,他說出的話一定恰如其分,跟這種人講話,你會覺得很開心。

   二、言皆利益。用惡口說話的人,是從嗔恨心中發出的,必然會傷害別人。佛經裏講“士之生也,斧在口中”,人的嘴就像斧頭一樣,用語言傷害別人甚至比用刀砍的傷害還要大。反之,不惡口的人,一定富有慈悲心,言語柔和,凡有所說,必能利益他人。

   叁、言必契理。惡口是因爲人有嗔恨心。人在嗔恨心的狀態下,是極不理智的,一旦說出了言不由衷的話,往往都是不合情理的。有時甚至會語無倫次,毫無邏輯可言。因此當人們冷靜下來之後,往往會對憤怒時說的話,不當成一回事。反之,不惡口的人,肯定是心平氣和地和別人講話,他的話一定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那麼,他講的話就能比較客觀、合情合理。

   四、言詞美妙。惡口,是屬于髒話、粗話、以及一切能構成對他人傷害的語言,像這樣的一些話,誰聽了都不會覺得美妙。反之,在愛心、慈悲心的狀態下,所發出的聲音一定很柔和,對方聽了順耳。

   五、言可承領。用不惡口講出來的話,容易被對方接受、領會。假若你是用惡口講出來的,即使你講得很有道理,對方也不願意接受。所以批評一個人,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用愛語去說,而不是用惡口去說。

   六、言則信用。惡口的人,從嗔恨心中說出的話,往往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因爲他已經失去了理智,他自己把握不了自己,過後他肯定是要後悔的。反之,不惡口的人,在冷靜的情況下,說話自然容易算數。

   七、言無可譏。譏,是漏洞。一個人如果在不惡口的情況下講話,就會比較嚴謹,不太容易找到毛病;而在惡口的情況下,由于失去了理智,講出的話就會漏洞百出。

   八、言盡愛樂。不惡口的人講話,大家都會樂意聽,聽的人覺得舒服、歡喜。惡口的人講話,誰都不高興聽。因爲聽了他的話,讓人難過、痛苦、煩惱。

   “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如果我們能夠把修的不惡口的行爲,回向到佛果上,那將來成佛的時候,就能具足如來梵音聲相。“梵音聲相”是特別好聽的、柔和的音聲,而不像我們凡人的語言那麼粗糙。

  7、不绮語

   【複次,龍王!若離绮語,即得成就叁種決定。何等爲叁?一、定爲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爲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這段經文講不绮語。绮語,也叫雜穢語,屬于染汙的語言;或叫無義語,指沒有什麼意義的語言。這種語言不能使人生得到改善,對我們人生的修養也沒有什麼利益,甚至還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增長我們的煩惱。

   绮語由以下兩個條件構成:1。有染汙心。當一個人講绮語的時候,往往是帶著一種染汙的心理,像貪心、嗔恨心等充滿著個人的情緒,也就是帶著這些不良的情緒講出的語言。2。無意義的語言。這種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就像色情、武俠、情歌、豔詞方面的語言,或者是天南地北地瞎吹牛、不正見的邪論都是屬于绮語的範疇。一個人如果在修行中離開绮語,就能成就“叁種決定”。

   “何等爲叁”,究竟是哪叁種決定呢?

   一、定爲智人所愛。不绮語的人,一定會被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當然,一個人說绮語,也會博得很多人的歡心。因爲這個世界上,無聊的人畢竟太多了,他們一天到晚無所用心,就喜歡聽些色情、男女方面的戲論,以此來消磨時間。這些話也很有市場,但有智慧的人卻會不屑一顧,看到講這些話的人直搖頭,覺得這些人不可理喻,簡直無聊透頂了。不講绮語的人,他說的每一句話不是對自己的修行有幫助,就是對別人的生命改善有好處,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話,他是不會去說的。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不講绮語的人,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都能用智慧做如實地回答。但如果是一個整天說話不正經的人,由于他本身沒有真實的智慧,自然不能確切回答人家提出的問題,也不能爲他人解決人生的困惑,因而只好胡說一通了。

   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說绮語的人,因爲不真實、不健康的語言說多了,走到啊裏都缺乏威信,不受人歡迎、尊重。不講绮語的人,無論在人間還是在天上,他都有很高的威信,受人尊重愛戴。

   “是爲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如果我們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修不绮語,將來成佛的時候,由于不绮語的功德,才有資格爲衆生授記成佛的時間。讀過《法華經》的人都知道,佛陀給舍利弗、須菩提、迦葉、目犍連等很多人一一授記,他們在什麼時候會成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也是由燃燈佛授記之後而成佛的。叁世諸佛都要給他們的弟子授記,告訴他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成佛。這種授記將來都會實現的,爲什麼呢?因爲叁世諸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都遠離了绮語。

  

  8、不貪欲

   【複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爲五?一、叁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悭嫉故。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叁界特尊,皆共敬養。】

   這段經文講的是離貪欲。什麼叫貪欲呢?先講貪。貪,是叁毒之一。在有情的生命中有叁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有情終日都生活在貪、嗔、癡中。一切煩惱都是由這叁種煩惱引起,或者是這叁種煩惱的表現形式,所以叫根本煩惱。又叫叁不善根,是叁種生起不善法的因。又叫叁毒,因爲它能毒害我們的生命。煩是擾,惱是亂。煩惱是擾亂我們內心甯靜的因素。我們的內心本來很甯靜,有了煩惱就不得安甯,就會坐立不安了。

   貪,是占有和染著的心理。凡人的特點,首先就是有強烈的占有欲,占有的心態,如占有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等。貪著最嚴重的還是自己的身體。人的一生,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天都在爲這個身體的吃穿住而忙碌,最後身體還是要離我們而去。貪的表現形式很多,有時表現爲悭。悭是吝啬、小氣,愛惜自己的財物,舍不得布施。有時表現爲慢。慢是驕慢,自高自大,自以爲了不起。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那些從事文學藝術的人,或者在某一領域學有專長的人,我慢心都特別厲害,原因就是他們有一技之長。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修養的人就會好一些。這就是說,對自我成就的貪著,表現出來就是慢。貪有時表現爲谄,有的人貪得無厭,不但執著自己的財産、地位、名譽,而且還貪著他人的財産、地位、名譽。爲了滿足個人私欲和強烈的占有心,就會溜須拍馬、阿谀奉承地去博得他人的好感。貪心使人做出殺、盜、淫、妄的事,做出許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出來。貪心使社會不得安甯。

   有情所貪著的範圍非常廣泛。也就是說,在我們凡夫的心裏,不是貪就是嗔,不是喜歡的,就是討厭的。而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所喜歡的一切東西,都會産生占有或執著的心理。所不同的是,這種占有欲在程度上有深淺的差別。

   欲,就是需求的意思。說到欲,就會想到欲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叫做欲界。欲界的衆生,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欲望之中。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上的需求,二是心理上的需求。人對這兩方面的需求當然是很多的,佛教歸納爲五欲,即:財欲,對財富的需求;色欲,男女色相的需求,也就是性欲;名欲,對名譽的需求;食欲,對飲食的需求;睡欲,對睡眠的需求。在這五欲裏有兩種欲望是最根本的,就是飲食男女,這是“人之所大欲存焉”,這是兩種最爲強烈的欲望,其中飲食欲又是根本的根本。

   五欲,佛教中又以色、聲、香、味、觸爲五欲。色欲,是眼睛所希望看到的,像優美的風景,心目中想念的人;聲欲,是耳朵希望聽到的,像人家的恭維話,人家的贊美語,悅耳的音樂等;香欲,是鼻子希望嗅到的氣味;味欲,是舌頭希望嘗到的可口的飯菜,山珍美味之類;觸欲,是身體希望感覺到的,像舒適的生活環境之類。多數的人一生,都是在追求欲望中度過。人生一世,必須要有吃的,穿的,住的,這些是基本欲望。但是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當我們吃穿住都有了之後,就希望吃得再好一點,穿得再好一點,住得更舒適一點。吃穿住已經得到保障,還要跟別人去攀比,講排場。

   人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是無法填平的欲壑。像滾雪球一樣,人的欲望會越來越大。不過,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欲望也不是一樣的,還是有所偏重的。像有的人偏重于色欲,喜歡酒色;有的人偏重于食欲,覺得吃好的是最開心的;有的人偏重于睡欲,覺得睡覺才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而有的人偏重于名譽,認爲名聲才是世界上頭等重要的事情。所以,欲望是因人而異的。

   人的欲望的差異,是不是天生的呢?不是的。每一個人的欲望偏重面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偏重于那一方面的追求,那一方面的欲望就會越來越大。如果不去培養它,它就會漸漸地小了。顯然,欲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常人生的幸福,是以欲望爲基礎的。當一個人欲望滿足了,就覺得幸福,就覺得快樂;相反,欲望得不到滿足,就覺得痛苦了。爲了使人生幸福,佛陀告誡我們不貪欲。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貪欲的話,就能成就五種自在。

   “何等爲五”,到底是哪五種呢?

   一,叁業自在,諸根具足故。叁業,指身業、口業、意業。叁業自在的原因,就是諸根具足。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個不…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靈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