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人生的原理▪P15

  ..續本文上一頁貪欲的人,就會有完整的身心,清淨的身心,這樣他的叁業自然也就自在了。沒有貪欲,則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又導致了叁業自在。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有貪欲的人,都很吝啬,吝啬就不會布施;不修布施的人,必然要招感貧窮的果報。而只有那些不貪欲的人,才會樂意修布施,樂意種福田。這樣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生命裏招感很多的財物,他就能做到“財物自在”。而且“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一切怨家債主都不能奪走他的財物,他的財物也不會毀于大水、大火、盜賊、不孝子孫、國王五種天災人禍。

   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不貪欲的人,勤于施舍,樂意種福田,自然也就得到“福德自在”。福報,它包括很多方面,像中國古書──《尚書·洪範》裏就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叁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這些都屬于福德的範疇。“隨心所欲,物皆備故”,一個人如果福德自在的話,他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不貪欲的人,樂意修布施,將來有可能招感當國王的果報。他本國的諸侯、地方官員、周邊國家的國王都會把“珍奇妙物”敬獻給他。因此,不貪欲的人做國王與一般國王有所不同。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悭嫉故。不貪欲的人,他的未來人生用“心想事成”四個字還不足以形容,因爲他所做的一切,總比原來希望的要好。比如他想賺一元錢,結果是賺了一百元、一千元。所以,一個人要想使他的生活過得更幸福、更快樂、更自在,他就得擁有福報。那麼,福報從哪裏來呢?要靠自己去培植,要種福田,只有耕種了福田之後,將來才有福報的收獲。

   一個人只有現在種福田,在未來的生命裏才會擁有福報。所以說,“人天路上,修福爲先”。我們有很多修行人,也非常重視修行,但不願修福,一點利他的事都不肯做,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念佛,打坐,這一生假如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關系。如果功夫不到,往生不了,那未來的修行條件也就相應的困難了,沒有人來成就你的修行。佛教裏有句話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說的是過去有兩個師兄弟在一起修行,一個偏重于修慧,一個偏重于修福。修慧的這位在來世繼續修行,證得了阿羅漢果,但沒有人供養,經常托著一只空缽,挨餓受凍。而修福的這位,在來世墮落到畜生道裏邊去了。由于他在因地修了很多福報,結果就當了國王騎的大象,渾身上下挂滿了珍珠、瑪瑙、寶石,顯得很神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要福慧雙修,不可偏重于修慧一個方面。尤其我們現在學的是大乘佛教,更要在利他中完善自己,直接從無我下手,破除自我,發菩提心,發大悲心。這樣就會替別人著想,替衆生著想,遠離貪欲,將來就會“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

   “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叁界特尊,皆共敬養。”如果一個人把不貪欲的德行回向到佛果上,將來成佛時就是“叁界特尊”,受到叁界衆生的特別尊重。

  9、不嗔恚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爲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叁、無爭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這段經文講不嗔恚。嗔恚,是一種憎恨、排斥他人的心理。嗔恚的作用跟貪欲恰恰相反。貪欲是占爲己有,而嗔恚則是排斥討厭的心理。它的表現形式很多,像憤怒就是一種嗔恚的心理。當兩個人吵架時,吵著吵著,首先是臉紅,接著脖子粗,然後就是聲音越來越大了,血壓越升越高了,怒目圓睜,這種形象就是憤怒。憤怒之後,是恨的心態,因爲倆個人吵完架,並不意味著吵完之後就完了,沒有這麼簡單,恨接著是惱。恨,使人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恨的實質是傷害自己,而不是傷害別人,因此恨的結果,使心處在苦惱之中。惱進一步發展是害。害,是一種報仇的心理,企圖想方設法傷害別人。

   有時倆個人之間沒有吵過架,由于嗔恚心的作用,也會對別人生起排斥的心理,這就是嫉妒。有一種人,看到人家的事業取得成就,心裏總不是滋味。其實,人家的成就、地位、利益、榮譽對他根本沒有損害,但他的心裏卻感到難受,這是嫉妒的表現之一。嫉妒這種心理,在我們的生命裏力量很大,爲了對治這種煩惱,佛教提倡隨喜功德,就是看到別人做好事,感到由衷的高興,並給予輿論上的支持。佛教認爲隨喜功德與別人做好事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爲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人家拿一千元錢助殘,這個你自身的條件也許不具備,但你對人家說句“你真是位好人”的話,是不用吹灰之力的。怕就怕在你連這句不損你一根毫毛的話都不肯說,而冒出一句十分苛薄的“你的錢多得沒處花了”這句話來。所以隨喜功德是一種既廉價而成本低、效益高的投資方式。但是,盡管如此,人們還是不願意去做。而我們學佛的人呢,就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學會隨喜功德。由于嗔恚心不但傷害了別人,而且也嚴重地傷害了自己,所以我們要遠離嗔恚心,使身心安甯而平穩,並得到八種喜悅法。

   “何等爲八”,究竟有哪八種呢?

   一、無損惱心。嗔恚心重的人,一天到晚有損惱心,要傷害別人,人家隨便說他一句或者罵他一句,只要有損于他的利益,就恨不得馬上咬他一口,這就是一種嗔恚心的表現。如果一個人遠離了嗔心,他就不會有這種損惱心。

   二、無嗔恚心。有嗔恚心的人,面對各種逆境,隨時隨地都會産生嗔恨心,久而久之對什麼他都看不習慣,嗔恨心越來越大。而遠離嗔恚心的人,在逆境面前,具足忍辱心、慈悲心,這樣嗔恨心漸漸地就會消失了。

   叁、無诤論心。嗔恨心重的人他的報複心、記恨心特別強,一天到晚總想找機會跟人家吵架、打架。而一個遠離了嗔恚心的人,就是有人罵他說他,由于他有忍辱的功夫,根本就不在乎。其實,不在乎,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像人家罵你,你要是在乎了,你才會被人家傷害,假如你根本不在乎,隨他罵你豬、狗、王八,無論對方如何罵,根本傷害不了你。與此相反,你一旦在乎,對方罵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所以學佛的人要學會不在乎,認識到罵人的語言都是虛假的,根本就不應該在乎。

   四,柔和質直心。嗔恚心重的人,他的心態一天到晚都很粗暴,煩燥不安,時常處在又氣又惱的狀態中。而一個有忍辱涵養的人,他的內心裏充滿著安祥、慈悲,說出來的話一定很柔和,人們聽了覺得舒服。

   五、得聖者慈心。不嗔恚的人,會慢慢地培養出聖人的慈悲心態。一旦我們擁有聖人的心態,擁有佛菩薩的心態,那我們也就接近于佛菩薩了;與此相反,如果我們擁有畜生的心態,貪嗔癡特別強烈,一天到晚總想著傷害別人,那我們就跟畜生沒什麼區別。

   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遠離了嗔恚心的人,由于他對衆生具有慈悲心,總想著如何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使一切衆生獲得安樂。

   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是不可能端莊的,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觀察到。一個愛發火、發脾氣的人,即使他長得很好看,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他那端莊的五官也會被他的心態所扭曲,久而久之,他的相貌就會從端莊變得醜陋。因爲他發一次火,就會使他端莊的相貌扭曲一下,等心情平靜之後,才會恢複原狀。如果經常發火,那他的面部肌肉就不能恢複原狀了。就象那些捕蛇的人,打獵的人,他們的心態每時每刻都想殺害衆生,從而使他們的面部肌肉變形,相貌變得越來越凶狠、難看。象是凶神惡煞似的。所以相貌的美醜跟一個人的心態有很大的關系。

   古代有一個畫家,他是畫羅刹相的,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畫。由于畫得時間太久了,幾十年過去後,他的相貌競然成了羅刹相。人們一看到他都很害怕,畏而遠之,他感到很苦惱。怎麼辦呢?他去請教一位高僧。高僧叫他不要再畫羅刹相,改畫佛菩薩相。于是,這位畫家就日複一日地潛心畫佛菩薩相。又十幾年過去了,由于他時時刻刻想著佛菩薩的功德、智慧、慈悲,後來人們發現他的相貌竟然變得跟佛菩薩一樣了。這則故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一旦擁有一種慈祥心態的話,就能使今生本來難看的長相變得越來越端莊,人們見了他都會覺得愉快。這種柔和而安祥的心態或暴躁而嗔恚的心態,就是一種氣質,你想擁有什麼樣的氣質,就要培養什麼樣的心態。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沒有嗔恚心的人,具有忍辱、柔和、慈悲這樣的德行,這正好是大梵天的威德。所以遠離嗔恚的人,將來能生到大梵天去。印度人所說的大梵天,跟基督教的上帝很相似,都具有博愛、慈悲的德行。因此,你們如果現在修不嗔恚的德行,將來你們就是上帝了!

   “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如果一個修行的人能把不嗔恚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將來成佛的時候就能得到無礙心,心沒有障礙。因爲有嗔恨心的人,在心理上有很大的障礙。所謂的“得無礙心”,就是擁有慈悲的心態。“觀者無厭”,指擁有慈悲心態的人,人們看他的時候,越看越順眼。

  10、不邪見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爲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甯舍身命終不作惡;叁、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輾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靈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