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欲的人,就会有完整的身心,清净的身心,这样他的三业自然也就自在了。没有贪欲,则身心清净;身心清净,又导致了三业自在。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有贪欲的人,都很吝啬,吝啬就不会布施;不修布施的人,必然要招感贫穷的果报。而只有那些不贪欲的人,才会乐意修布施,乐意种福田。这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招感很多的财物,他就能做到“财物自在”。而且“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一切怨家债主都不能夺走他的财物,他的财物也不会毁于大水、大火、盗贼、不孝子孙、国王五种天灾人祸。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不贪欲的人,勤于施舍,乐意种福田,自然也就得到“福德自在”。福报,它包括很多方面,像中国古书──《尚书·洪范》里就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些都属于福德的范畴。“随心所欲,物皆备故”,一个人如果福德自在的话,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不贪欲的人,乐意修布施,将来有可能招感当国王的果报。他本国的诸侯、地方官员、周边国家的国王都会把“珍奇妙物”敬献给他。因此,不贪欲的人做国王与一般国王有所不同。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不贪欲的人,他的未来人生用“心想事成”四个字还不足以形容,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总比原来希望的要好。比如他想赚一元钱,结果是赚了一百元、一千元。所以,一个人要想使他的生活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更自在,他就得拥有福报。那么,福报从哪里来呢?要靠自己去培植,要种福田,只有耕种了福田之后,将来才有福报的收获。
一个人只有现在种福田,在未来的生命里才会拥有福报。所以说,“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有很多修行人,也非常重视修行,但不愿修福,一点利他的事都不肯做,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念佛,打坐,这一生假如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关系。如果功夫不到,往生不了,那未来的修行条件也就相应的困难了,没有人来成就你的修行。佛教里有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说的是过去有两个师兄弟在一起修行,一个偏重于修慧,一个偏重于修福。修慧的这位在来世继续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没有人供养,经常托着一只空钵,挨饿受冻。而修福的这位,在来世堕落到畜生道里边去了。由于他在因地修了很多福报,结果就当了国王骑的大象,浑身上下挂满了珍珠、玛瑙、宝石,显得很神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要福慧双修,不可偏重于修慧一个方面。尤其我们现在学的是大乘佛教,更要在利他中完善自己,直接从无我下手,破除自我,发菩提心,发大悲心。这样就会替别人着想,替众生着想,远离贪欲,将来就会“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如果一个人把不贪欲的德行回向到佛果上,将来成佛时就是“三界特尊”,受到三界众生的特别尊重。
9、不嗔恚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争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这段经文讲不嗔恚。嗔恚,是一种憎恨、排斥他人的心理。嗔恚的作用跟贪欲恰恰相反。贪欲是占为己有,而嗔恚则是排斥讨厌的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像愤怒就是一种嗔恚的心理。当两个人吵架时,吵着吵着,首先是脸红,接着脖子粗,然后就是声音越来越大了,血压越升越高了,怒目圆睁,这种形象就是愤怒。愤怒之后,是恨的心态,因为俩个人吵完架,并不意味着吵完之后就完了,没有这么简单,恨接着是恼。恨,使人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恨的实质是伤害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因此恨的结果,使心处在苦恼之中。恼进一步发展是害。害,是一种报仇的心理,企图想方设法伤害别人。
有时俩个人之间没有吵过架,由于嗔恚心的作用,也会对别人生起排斥的心理,这就是嫉妒。有一种人,看到人家的事业取得成就,心里总不是滋味。其实,人家的成就、地位、利益、荣誉对他根本没有损害,但他的心里却感到难受,这是嫉妒的表现之一。嫉妒这种心理,在我们的生命里力量很大,为了对治这种烦恼,佛教提倡随喜功德,就是看到别人做好事,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给予舆论上的支持。佛教认为随喜功德与别人做好事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人家拿一千元钱助残,这个你自身的条件也许不具备,但你对人家说句“你真是位好人”的话,是不用吹灰之力的。怕就怕在你连这句不损你一根毫毛的话都不肯说,而冒出一句十分苛薄的“你的钱多得没处花了”这句话来。所以随喜功德是一种既廉价而成本低、效益高的投资方式。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愿意去做。而我们学佛的人呢,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随喜功德。由于嗔恚心不但伤害了别人,而且也严重地伤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远离嗔恚心,使身心安宁而平稳,并得到八种喜悦法。
“何等为八”,究竟有哪八种呢?
一、无损恼心。嗔恚心重的人,一天到晚有损恼心,要伤害别人,人家随便说他一句或者骂他一句,只要有损于他的利益,就恨不得马上咬他一口,这就是一种嗔恚心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远离了嗔心,他就不会有这种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有嗔恚心的人,面对各种逆境,随时随地都会产生嗔恨心,久而久之对什么他都看不习惯,嗔恨心越来越大。而远离嗔恚心的人,在逆境面前,具足忍辱心、慈悲心,这样嗔恨心渐渐地就会消失了。
三、无诤论心。嗔恨心重的人他的报复心、记恨心特别强,一天到晚总想找机会跟人家吵架、打架。而一个远离了嗔恚心的人,就是有人骂他说他,由于他有忍辱的功夫,根本就不在乎。其实,不在乎,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像人家骂你,你要是在乎了,你才会被人家伤害,假如你根本不在乎,随他骂你猪、狗、王八,无论对方如何骂,根本伤害不了你。与此相反,你一旦在乎,对方骂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学会不在乎,认识到骂人的语言都是虚假的,根本就不应该在乎。
四,柔和质直心。嗔恚心重的人,他的心态一天到晚都很粗暴,烦燥不安,时常处在又气又恼的状态中。而一个有忍辱涵养的人,他的内心里充满着安祥、慈悲,说出来的话一定很柔和,人们听了觉得舒服。
五、得圣者慈心。不嗔恚的人,会慢慢地培养出圣人的慈悲心态。一旦我们拥有圣人的心态,拥有佛菩萨的心态,那我们也就接近于佛菩萨了;与此相反,如果我们拥有畜生的心态,贪嗔痴特别强烈,一天到晚总想着伤害别人,那我们就跟畜生没什么区别。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远离了嗔恚心的人,由于他对众生具有慈悲心,总想着如何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是不可能端庄的,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观察到。一个爱发火、发脾气的人,即使他长得很好看,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他那端庄的五官也会被他的心态所扭曲,久而久之,他的相貌就会从端庄变得丑陋。因为他发一次火,就会使他端庄的相貌扭曲一下,等心情平静之后,才会恢复原状。如果经常发火,那他的面部肌肉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就象那些捕蛇的人,打猎的人,他们的心态每时每刻都想杀害众生,从而使他们的面部肌肉变形,相貌变得越来越凶狠、难看。象是凶神恶煞似的。所以相貌的美丑跟一个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有一个画家,他是画罗刹相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画。由于画得时间太久了,几十年过去后,他的相貌竞然成了罗刹相。人们一看到他都很害怕,畏而远之,他感到很苦恼。怎么办呢?他去请教一位高僧。高僧叫他不要再画罗刹相,改画佛菩萨相。于是,这位画家就日复一日地潜心画佛菩萨相。又十几年过去了,由于他时时刻刻想着佛菩萨的功德、智慧、慈悲,后来人们发现他的相貌竟然变得跟佛菩萨一样了。这则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拥有一种慈祥心态的话,就能使今生本来难看的长相变得越来越端庄,人们见了他都会觉得愉快。这种柔和而安祥的心态或暴躁而嗔恚的心态,就是一种气质,你想拥有什么样的气质,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心态。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没有嗔恚心的人,具有忍辱、柔和、慈悲这样的德行,这正好是大梵天的威德。所以远离嗔恚的人,将来能生到大梵天去。印度人所说的大梵天,跟基督教的上帝很相似,都具有博爱、慈悲的德行。因此,你们如果现在修不嗔恚的德行,将来你们就是上帝了!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如果一个修行的人能把不嗔恚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得到无碍心,心没有障碍。因为有嗔恨心的人,在心理上有很大的障碍。所谓的“得无碍心”,就是拥有慈悲的心态。“观者无厌”,指拥有慈悲心态的人,人们看他的时候,越看越顺眼。
10、不邪见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舍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辗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