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手印當心胸,勿臥倒,兩臂稍靠脅,兩眼下垂似閉,切忌昏沈散印睡著,不必備茶,口自勿渴也,腰宜伸直不動,不可時伸時縮,防腰酸也,初坐時,或有小毛病,但稍久即安,此系舊病翻出,不是新病,不可著急。(八)坐時忽如睡去但手印不散,念咒亦不停,此非昏沈睡著,正是定相現前,切勿疑而中斷。
第四,修至如何方爲究竟
修至如何而方爲究竟乎?是當先明修個什麼,曰修成佛,即是修到覺。由凡入聖,只是由迷轉覺,轉識成智,開佛知見而已,但顯教必叁大阿僧祇劫成佛,而密教即生成佛,禅宗直指心源,當下成佛,淨土得往生彼土後成佛,究何所適從乎?曰各有立場與因緣,非法有高下遲速與沖突也。茲略論之。
一、顯教系指從未學佛者言,如初入小學,必若幹年,轉初中高中而大學,又必若幹年,非可越級頓超者,是就理而假定者也。阿僧祇者,本言不可說之多,亦無從指定何時止也,學佛必通叁世,今世後學雖淺,以夙世因緣故,可以後來居上,或直接大學,不得以世俗情見分別而限之,又顯教仗自力,故成就較難,非可與密宗同年而語也。
二、密宗仗佛力,得叁密加持,乃自宗不共法,如孩童不能登山,仗母力爲之抱持,因緣不同,故可即生成就。
叁、禅宗直指心源,言下頓悟,最上根人,以夙世勤修故,今生緣已具足,一步登堂,故可當下成佛。
四、淨土方法,本是密宗,發願乃專西方,以往生爲唯一目的,只求生西,自可華開見佛,以志不在即生見性,乃在他世界學成畢業,其所仗佛力,以往生爲止。尚未了自性淨土,得清淨莊嚴,即是成佛之義。而佛說淨土法門,爲上根人即生證得,使得果地圓成,又爲下根人開一簡便法門,使于因地下種,今之修淨土者,將至極微妙之淨土大法,轉爲小心劣慧人方便,非其法器,自難承受,或視爲迂緩自了,甚可惜也。總之淨土法不異禅密,要往生成就固可,即生成就亦可,因緣各不同耳。
五、禅密二宗修法,由果尋因,從八識修起,先顯法身,證得根本智,即大圓鏡智,又名無分別智。他宗修法,由因尋果,從六七識修起,因地法行,實有不同,故證果之遲速亦異。茲將密宗轉九識成五智圖,列表明之。
| 轉九時成五智圖
|
|
| 南方 轉七識爲平等性智 即末那識修行門
|
|
東方 轉八識爲大圓鏡智 即阿賴耶識發心門 即無分別智 又名根本智 法身
| 中間 證九識爲法界體性智 即奄摩羅識 又名白淨識 無上菩提 表毗盧法身體
| 西方 轉六識爲妙觀察智 即意識證菩提門 即彌陀成就門 報身
|
| 北方 轉五識爲成所作智 般涅槃門 五六七智爲後得智 化身
|
|
六、禅密二宗,先破無明,後除習氣,往往大事已明而習氣仍在,然習氣已根本拔松,有慧照力,不似前此之昏迷不覺矣。他宗則反是,先除習氣,欲待習氣淨後,方破無明,不知無明未破前,只是硬壓習氣,用力降伏,非是根本拔除,雖暫時可以見功,久久反動力大,等于未修,非屬徹底,臨終往往顛倒,即是此病。
七、禅密二宗,以此生破無明見性爲成佛,若仗佛力,此生自可證到,至習氣除淨,原非此生可辦。而顯教每以破無明發五神通,習氣除淨,一切圓滿,如釋迦佛後,方謂成佛。譬如植果,一以初結果時爲已成就。一以果熟可食時,采下盛器後,方許爲成就。一則無時間相,先後不二。一則執定形相,假立次第。一則有力承當,視爲當然。一則過于鄭重,遂分難易。若不一一分明,爲之解釋,則片面之執,門戶之爭,學者苦矣。總之各宗修法,不同者是儀規和立場,相同者是目標與終點,如求開智慧,超登彼岸,解脫生死,各宗無不相同。茲有幾個要訣,行者得此要訣,入門便不難矣。
四要訣
(一)先解修行正義。凡念佛打坐修法,不得名爲修持,只可名爲“培養”,如培養精神,以備行路之用,行路無力可以反證培養力之未足。故出佛堂下座後,行住坐臥,一切人事,種種行爲,方是正修行,如感覺此時力量不足,則再加工培養,再作許多法以資助之,此爲正,彼爲副,世人乃顛倒,忘卻正義,遂有重彼輕此之嫌,所得效果,自然微薄,此是第一訣。
(二)如何謂之正修行?凡出佛堂後之正修行,應先明起用之妙,其妙訣在“不忘”二字,無論何事何地,不離警惕,處處照顧,只是要用慣這個心,用,便是覺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覺便被境奪,就此移引而去,移引既遠,不知所返,便是流浪,凡人對于貪瞋癡,已是熟極,亦非一朝一夕之修,今日由生返熟,亦得養成一習慣,到刻刻不忘時,便是功夫純熟,入于欲罷不能之化境,學而時習之矣,樂可知也,此是第二訣。
(叁)簡明修法。修是複義,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回複到本來,即是無往而不通,萬物皆備于我,始盡致知格物之能事,故曰歸仁。但克己是因,複禮是果,克己複禮又是因,天下歸仁是果矣,克己是修的初步,克己者製其心也,一切造作皆心,心攀緣故,念成爲妄,製心一處,即無染著,無妄無真,即是修複到本來。一處者,不可死執謂有個一處也,一是無義,遍一切處而絲毫無著,乃名一處,此一處,是圓遍廣大無著之處,非萬法歸一尖銳純一之處也,非到修證,不知意會,但用一個“照”字,照之純熟,即可不忘,由不忘而不惑不動,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此是第叁訣。
(四)修入之過程。功夫之進,必有過程,如登山然,由下而上,必有程次,頓根人,本來直上頂峰,原談不到此。但爲初學人,不可不方便也。照之功程有五:一知照,二照空,叁照寂,四空空,五寂照。知照者,知起用也,且知非照不能轉,開此覺慧,乃悟後正修,然系理解而始事修。照空者,非照不能空也,此已入于行矣。照寂者,已入湛寂之境,然有時忘照,及稍凜覺,即又湛然矣。空空者,亦照也,以照力空其空也。寂照者,乃常寂常照之境,固無時不寂,無時不照,照不照皆寂,並不自知其爲照爲寂也,簡言之,功夫熟,則入于化境矣。
凡一切生死之系縛只是心境相對,心與境不分,外境爲心,內心之境亦心,以心破心,即心境雙破,總名之曰“破無明”。破乃空義,非打破意也,以破尚有一破相在,不得名空,無明與明爲對立,明則無明不立,此“破”字,乃滅義,滅則不可得也。破滅無明之法,妙訣在一“照”字,其不能照,或不知所照者,根本乃是定慧力不足,不知起用,而起用之總訣,仍在一“照”字,照則轉,轉則舍而之他,本體即空,如無明一轉即不可得,一空即定,故照即轉,轉即空,空即定,定即不惑,不惑即不流浪,不流浪即無生死。翻過來,照無能照所照,于是無所謂空定不惑不流浪等等,畢竟生死亦不可得,是真能了生死者。更在翻過來,一切本體既不可得,然則照不照,轉不轉,空不空,乃至生死之了不了,真際平等不二,都無所不可,如是固妙,不如是亦妙,是真超然自在入不二法門,並了亦無可了矣,是究竟了生死者。
此理既明,毫無所惑,是無明已破,只是習氣深厚,似非此生可了,有九種程次,別之如下:(一)粗中粗,(二)粗中細,(叁)粗中微細,(四)細中粗,(五)細中細,(六)細中微細,(七)微細粗,(八)微細細,(九)微細微細。
此九種乃表心上系縛之深淺,至粗中微細,乃初地境界,已破無明,斷色縛者。細中微細,乃叁地至六地,已斷心縛者。微細微細,則八地以上,已斷色心二縛之余習,漸入等覺位矣,必微細微細盡而圓滿大覺耳,非此生所可成者。譬如胎中嬰兒,或初生之子,雖不能如大人,究不得謂爲非人也,雖不能如佛之圓滿大覺,究不得謂爲非佛也。即生成就,成此佛也,長養聖胎者,養已成佛之聖胎也,愚人執相,不可與語大乘法要,惟信心不逆,不驚不怖者斯可耳。
照轉空定的過程
堅固 → 松動;長 → 短;大 → 小;奇怪 → 不驚怖;二 → 不二;勉強 → 自然;有 → 空;空 → 空空;挂礙 → 無著;縛 → 解脫;生 → 熟;識 → 智;惑亂 → 不動;流浪 → 止;牽攝 → 自在;空空 → 不空;無力 → 力充;偏 → 圓。
由此及彼,不用慧照,無有是處,照之次數日多,力自充足,根塵自然脫落,如是方是正修,此是第四訣。
上面略說修法竟,然既落言诠,豈是究竟?故知究竟處,在行者自心領會得,非可言表。我今亦多事耳,哈哈。
己、…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