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易知爲對治。
二十六、守護心世人護己財物身命,如龜藏頭,此聲聞習氣,不堪大受。當以廣大慈悲,普利人衆爲對治。
二十七、悭心謂一切所作,無不爲己,乃至善法亦好秘惜,不以惠人。當以念一切無常,利他即以利己爲對治。
二十八、貓狸心謂伺捕禽獸,屏息待機,不務速進,乘便再取,于法亦持而不修,冀待良緣,又受惠而不念報德,亦貓心也。以聞法速修,常念恩德,爲對治。
二十九、狗心得少爲喜足,以薄福因緣,所期下劣,如得少分善法,以爲行不可盡,不求勝上,亦聲聞習也。當以心大如海爲對治。
叁十、迦樓羅心此鳥常恃兩翅以成其勢,其人好羽黨,植勢力,以爲依賴,遂少獨進心。當以獨立性,如獅子王,不賴助伴,爲所對治。
叁十一、鼠心其人好小破壞,行非理無益事,見有成事,好爲間隙而沮敗之。當以廣大光明心爲對治。
叁十二、歌詠心好以文詞麗句以爲法施,不能內證自然之慧,徒習皮毛,不得實益。當以求實務爲對治。
叁十叁、舞心喜神通變幻,現種種未曾有事,能障淨心,說名爲病。當以勿貪世間小驗以對治。
叁十四、擊鼓心發心警誡衆生,熱心太急,務小利而妨大事因緣,亦病也。當以求究竟法度衆生爲對治。
叁十五、室宅心謂如室防身,遠離諸惡也,此與守護心相同。當以利衆爲對治。
叁十六、獅子心修行一切,無稍怯弱,如獅子王,觀天下無難事。當以無有優劣,一切平等,願一切衆生遍勝爲對治。
叁十七、鸺鹠心即枭鳥也,利于夜暗。凡好處靜、閉門暗修者近之。當念明暗不二,靜鬧非異,不起二見以爲對治。
叁十八、鳥心謂常驚怖思念,雖對友善,亦懷疑懼猜阻。當修安定無畏心以對治。
叁十九、羅刹心于善中忽起不善,如造佛塔廟,是大功德,忽恐損害小蟲,煩擾施主而止。當以權衡利益,分別輕重爲對治。
四十、刺心謂一切處發起惡作爲性,多所損妨,令近者不安,又如布施,作已又生追悔。當速忏除以爲對治。
四十一、窟心謂求長壽神仙不老之術,待見未來諸佛,如諸龍阿修羅,深藏海底深窟中。當以此生速得聞法明道,不應無益稽留,以爲對治。
四十二、風心謂無法不求,遍種善根,如風之無不周及,豈知石田不毛,虛費種子。當以善擇,勿貪多爲對治。
四十叁、水心如水之洗物,務欲發露其穢而去之,修行偏執于淨,反障淨心。當觀實相,從本無垢,二見由我起,見即是穢爲對治。
四十四、火心性躁急如火,猛暴過甚,求法欲須臾即成,多所敗傷。當以柔和慈善之水爲對治。
四十五、泥心一向無明如泥也,其性又如泥濘。以求善知識,令方便開發爲對治。
四十六、顯色心如素絲,見色即染,隨染顯色,或紅或紫,自無主宰,見惡事亦隨順而入。當以自主,不由他轉爲對治。
四十七、板心如板在水中,隨其分量,受載諸物,過限即不勝,終亦傾棄之,行人專修一法,不知其他,更不慕余善,從此不進。當發廣大心,學菩提行爲對治。
四十八、迷心顛倒錯亂也,如欲西反東,由心散亂故。當專一其心,審谛安詳爲對治。
四十九、服毒心如中毒而死,既不生善心,亦不生惡心,麻木不仁,任境流轉。當發大悲衆善,離斷滅見以爲對治。
五十、絹索心墮于斷見,心不活潑,如爲絹索所縛,此最是重障。當起正慧,斷此邪見,以爲對治。
五十一、械心二足被杻械,不能前進,凡好寂坐修死定,于法則又爲法所拘。當于一切處,常活潑潑地,使靜亂無間爲對治。
五十二、雲心常多憂思,杞人憂天之類。當行舍心,遠離世間憂喜以爲對治。
五十叁、田心如良田耘除荒穢,務求淨盡,其人好修飾其身,務令光潔嚴好。當思此無益事,以種心地福田爲對治。
五十四、鹽心如鹽之性鹹,深入更鹹,其人所思,輾轉深入。當知推求無窮期,非臆度可了,宜速決以爲對治。
五十五、剃刀心自謂剃除須發,即名出家,更何所求。此心最惡,以善根亦剃除不再生發矣。近世出家人,自命已具戒相威儀,即是僧寶,更不求心戒,作福田僧,在家人亦不辨真僞,敬僧而不敬寶,助其貢高而誤之。當令剃去無明之毒,行真出家爲對治。
五十六、彌盧心此心高傲自大,並師僧父母亦不敬。當以孝順謙卑爲對治。
五十七、海心如海之無所不包,凡一切勝事,皆歸于我,無人可與比者,彌盧務高,此心務廣。當以謙下爲對治。
五十八、穴心如器之有穴,成爲漏器,不堪用也。其人初發心受戒,具足無缺,不久漸生漏法,同于敗器,法水不留。當以有終始爲對治。
五十九、受生心此心未詳其義,蓋人所修,皆欲回向未來受生,求得其果,而不分善惡黑白。當純修白法以爲對治。
六十、猿猴心此心爲六十心之總相,極言種種攀緣,不定如猿猴心也,梵本缺此一心。當以明心見性,求定開慧以爲對治。
以上六十心,皆爲習氣上事,足以障道,故又名蓋障。欲除此障,先應明心,明心後則種種濁見,方有下手處,惟明心後,習氣仍在,正當著手消除,行者切勿偏執,自謂明心後,即算了事,尚有一個如喪考妣在也。在他人,亦切勿偏執,謂其人習氣未除,即斷爲未明心也,此惟自己證知,或同見同行者,方識其究竟耳。
六十種心,即如上述矣,行者可用以自證。
茲再說除病簡捷法如下:
除病簡捷法
一、雲何而能無我
心量本無大小,但一有我,即有限量,執我愈堅,範圍愈小,當發廣大心以救之。譬如二人,一窮一富,富者見聞較廣,手段局面,亦較開展;窮人見聞既陋,心量即小,稍吃小虧,或得驟富,又若不勝,故無我之空力越大,其福德亦越大。觀世間一切皆平等無冤親,則人我之執松矣。觀世間一切皆無常不實,則得失之念淡矣。觀一切法均如幻如影,不可執實,亦不偏廢,則法見消矣。我之爲我,有大我,有小我,取不生不滅如來藏性爲大我,則我畢竟無有半點虧損,亦無半點可使增益。視世間一切皆無用處,所謂名利等等,只供我暫時之遊戲,得何足喜,失何足憂,自然與之分開。世人認妄爲真,苦于畢竟不曾認識,如真認識何者是妄,亦斷不取執矣。十二因緣分,無明爲首,極言盲目之苦,是故人類程度之高下,以利衆力之大小爲斷,肯利衆,即舍我,不舍我,即害衆,不必定以殺盜淫爲害也。其一念之我,即立無窮之禍,試如得有天耳通,普聞世間一切聲音語言,或和或野,或親或怨,無一不是爲我。嗚呼,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家庭惱怨聲。集無量數之我見我執我貪我爭爲因,而其果欲求天下太平,正如抱薪救火,且焚自身,所得適反,何其愚也。
二、雲何而能斷貪
貪者,果分上之事,必先有所取以爲因。因有二,一曰對接,二曰習染。對接者,心與境相對,外色之六塵與內色之六根相接,不覺受入矣,于是比量分別成之爲想,此想之轉爲行,于是進而認識爲何物何事。此色受想行識,蘊合不離,名曰五蘊,即心境對接現行狀態也。二曰習染,此習乃夙世習尚,由現境而引動其積習,更助成之也。故心對境時,乃至習染時,尚未成貪,只緣無明迷障,外不空境,內不空心,逐漸深入,至果地而不自覺,乃成爲貪。除貪方法,不外照見五蘊皆空,但照見亦是五蘊,照見未空,仍貪于法,諸法空相,照見不過一空法耳。照見若空,能所自忘,此空雲者,非無照見也,非無能所也,至功用成熟時,自然解脫。此總關鍵在一“知”字,其巧妙簡捷,不可思議,于二次講《圓覺經》時自領會得。
叁、雲何而能除瞋
曰無所貪著,此有二法,一曰于因地無所貪著,見憎愛不二。二曰于果地應製化,雲何謂製,製者,製止也,一思未來之禍患,二思瞋之害身,可使氣促心蕩,血耗神勞,因而短壽,初學人當用此法,但非壓納存氣,結于心胸,反使致病,故宜化之,化者,消化于無形也。一觀眼前一切無非是果,因從何來,其過在我,則化矣。二觀由此而練我心也,爲助道因緣,且當感謝之,則化矣。叁于萬無可忍時,急速見機引去或移心他處,亦化矣。行者可自問如何。經雲,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且問如何不息滅?
四、雲何而能無癡
曰圓照清淨覺相,頓破無明。
五、雲何而能有把握
平時有把握不算,夢中有把握亦不算,即是理上知道睡著無夢時的主人翁在哪裏也不算,說有把握,便非把握,究是誰有把握?的確知道了誰,才是把握。
六、雲何而可死矣
知無生即是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七、雲何而能善分別
如于叁寶莊嚴地,有人以穢器供佛,見之而不驚不怖,雖亦分別,分別而不動,是善分別。
八、雲何而能不受法縛
知此講義,正屬多事,無非畫蛇添足,但要勸人用功,非藉此不可,至能徹悟無功用之精進時,便不受法縛。
九、雲何而能解脫
本來無縛,不求解脫,便解脫。
 , ;茲再將酬問法略示一二以啓般若之用。
一、設有人問雲,何種人是佛亦無法度化的?當答雲,何種人是佛有法度化的,更反問之曰,到底是佛度衆生,還是衆生自度。(“當”字不可死解作“非如此不可”,以本無定法也)
二、設有人問雲,修心中心法人,每自稱證得,究有何種憑證?當答雲,修證的人自知之,雖知之,亦無法與未修人道得。
…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