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乙亥講演錄▪P3

  ..續本文上一頁 人本動物類之一。然人數之少,統地球不過二十萬萬人,若夏日水溝內一勺水,微生蟲已恒沙無量,人生之不易得已如此。惟一切衆生,皆屬含靈,皆有佛性,其體平等。但所以不能起用者,以造因不同,得果亦異,各有妙用,各有本能,如禽飛獸走,魚遊龍騰,各有所長,人不可及。人之貴在乎智慧,又非禽獸可及。及得人身,譬如已升大學,轉眼畢業,一步即可出校。人身難得,其貴如是,豈可以無我?

   人與衆生皆有佛性,而人獨可修成佛者,因中之果不同也。譬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人亦在內,同于礦中之銅,雖同一是銅,惟夾之有砂。獨人則已由銅礦而提煉爲銅塊,由銅塊而融成銅片矣,只要一磨,即成銅鏡。其余則或礦或銅塊,尚不能直接打磨成鏡,故曰體同用異。人生之貴如是,又豈可以無我?

   人既爲萬物之靈,心又爲萬物之聖,此即是聖靈。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對于無量叁千界一切度生事業,惟人可負,關系之大如是,豈可以無我?

   佛法是大積極起大用之工具,要荷擔如來無上菩提,不是我又是誰?人人肯如此積極,由一身化之一家,由一家推之一國,由一國進之世界,責任如是重大,豈可只圖自了,一去不管,把父母兄弟妻子,放棄在此世界受苦,我則逍遙極樂,如此劣念,豈是佛之本意!故往生西方,是進學堂讀書,畢業回國,仍要回來救世。因地不正,適成自了,然則佛法之積極,非任何事業所可比擬,又豈可以無我!

   我之爲物,其大無量無邊,人如真能知我,即見真我,或貪或瞋或癡,或戒或定或慧,或聖或賢或人,或鬼或畜或地獄,皆我自由之所擇。擇之者心也,明此心方是真我大我。使我心由迷轉覺,由亂轉定,由愚轉慧,亦是我之權衡。爲度萬衆故,吃盡千辛萬苦,自來大丈夫事業,固應如是,此亦是我之權衡。若稍稍失意、小小挫折、失戀等,即可憂憤自殺,沒出息如此,又安能擔負國難任大事乎。若輩認爲佛法是消極,彼竟積極做此沒出息事,真是迷之又迷,其故由于不明大我。

  明我之義又何如呢,在明人生之所以,我和人是一抑是二?通達人我不二者曰“能仁”。“仁”是二人,言彼此相通也。盡己曰“忠”,推人曰“恕”,盡忠恕曰“能仁”。通達我與物不二,萬物皆備于我,我與萬物相通曰“格物”。是以能仁格物,即是聖賢,明心即是菩薩佛,皆以人爲本位,如得寶玉爲原料,始雕刻以成佛也。雕刻者,修持也,佛當初亦是凡夫,亦曾迷惑顛倒過來,只是感覺得早,憬悟而回頭修持,遂成大覺。人已取得可以直接成佛之資格矣,又豈可因循坐誤。人既知所以爲人,即當立起直追,壽命無常,一失即成千古,惟修法亦當循序而進,固緩不得,亦急不得。盲修瞎練,勞而無功,必生疑退。今先明佛法僧叁寶爲我之榜樣,次即明我與佛體本不二,凡夫本來是覺,名曰“本覺”。因覺明故,轉爲妄覺而迷失本來。聞佛法而開智慧,名曰“始覺”。及至開悟,名曰“理覺”。知行合一,理事雙融,名曰“證覺”。習氣已除,覺行已圓,體用如如,名曰“正覺”,即是“大覺”“妙覺”“圓覺”也。茲以聖凡見性不二之異同,列表對照以明之。

   聖凡見性體用同異表(=表同;-表異)

  聖 - 凡

  (元) = (元)

  體 = 體

  電 = 電

  光 = 光

  用 - 用

  照十方無礙 - 覆隔不能照

  明 - 無明

  覺(永久) - 迷(暫時)

  識 = 識

  分別 = 分別

  轉智 - 識轉

  轉物 - 物轉

  自如 - 被縛

  主 - 奴

  有智慧力 - 無智慧力

  金剛般若顯 - 金剛般若隱

  永遠明白 - 忽明忽昧

  了生死(生死涅槃皆空) - 不了生死(不知生死爲何事)

  清醒 - 酒醉

  吃酒(日日酒日日不醉) - 酒吃日日醉日日爲酒所縛

  無習染 - 皆習染

  功德 - 業障

  根塵脫落 - 根塵相纏

  心境雙空 - 以境縛心

  明了因果 - 不明因果

  覺在前 - 覺在後

  先照 - 後悔

  見一切皆妄 - 見諸妄皆真

  無我 - 執我

  現量(圓照) - 比量(深入)

  漏盡 - 有漏

  空 - 不空

  心不可得 - 處處是心

  有定慧 - 無定慧

  通世法以了出世 - 不通世法而求出世

  定 - 動

  動定皆定 - 動靜皆動

  通達叁世 - 只顧目前

  自在 - 不自在

  知苦樂法 - 不知苦樂

  究竟樂 - 畢竟苦

  定慧空 - 惑業苦

  自求 - 求佛

  神 = 神

  一切能通 - 一切不通

  證叁昧 - 惟情見

  本覺 = 本覺

  中途忽迷 = 中途忽迷

  憬悟 - 不憬悟

  不肯再迷 - 任其流轉

  求覺 - 不求覺

  修 - 不修

  求究竟法 - 不求究竟

  成大覺 - 終迷惑

  佛性 = 佛性

  果位佛 - 因位佛

  如水 = 如水

  濕性 = 濕性

  清 - 濁

  能作一切妙用 - 不能作妙用

  已澄清者 - 未澄清者

  歸○ = 歸○

   見前表,當知聖凡體本不二,只因凡夫迷惑,故造諸業,遂受諸苦,惑業即是苦,不苦不惑業,從來作惡,多半苦人,是以明苦即是知病,知病方肯請醫下藥耳。

  靈性不滅之理 一、由叁歲至七八十歲,人有老少,形狀變改,至死乃滅。然能見能聞之感覺性,不會有老,不見變改,惟軀體一壞,無所依附,難起作用,如電燈泡壞,非電之滅壞也。

   二、靈性與軀體,合而不合,實是二物,譬如手臂斷缺,靈性何以不斷缺一分?如刺傷肝部而死,其心肺腸胃等等均未受傷,何以不活?因肌體已壞,不能起作用,其可能性仍在也。

   叁、人有賢愚之不同,以夙世根器不同,習氣則帶來也。

   四、我于宣統叁年,親見叁歲小孩能寫對聯、作古文者,時在濟南,此是事實。又山東某鄉,有女人,大病後忽能寫字,雲是安南人。此靈性易體之事實,不滅之證據也。

  釋苦 人生痛苦有八種:一生苦,二老苦,叁病苦,四死苦,五求不得苦,六愛別離苦,七怨憎會苦,八五蘊熾盛苦。更有一苦,乃不聞佛法不知苦之苦,曰“苦苦”。

  人更有叁災八難之苦。難者,難進于道也,以不能聞佛法,爲人至苦難之事,雲何八難?一者地獄,二者餓鬼,叁者畜生。入此叁道者,或受苦無間,或癡愚無知,不能聞佛法。四者生北俱羅洲,人壽千歲,衣食自足,無諸病苦,亦不願聞法。五者生長壽天,即色界天,無色界天,亦貪喜樂而不欲聞法。六者盲聾喑啞,無法可使之見聞佛法勝谛。七者世智辯聰,即世人自信力強,好強辯作聰明者,亦能障道。八者佛前佛後,謂生于此世,無佛法可得爲見聞,是爲八難。至于叁災則刀兵、瘟疫、饑馑是也。

  一切苦之總因,皆從生起。從無而有謂之生,中間已經過許多顛倒苦因苦緣苦果,果又轉爲因,因複生果,苦苦不已,從無始來,不知苦了千千萬萬,那老病死諸苦,早已在生時定局,逃避不了。由生到死,中間必經過老病,那老病的因,即是下面四種苦:一、求不得苦,有兩種現狀可以表現,一是聲,二是行。聲是買賣交易爭論聲,小販叫賣聲,小兒哭聲,以及人們吵鬧訴苦聲,一切都因所求未遂,想達到目的,越得不到,聲浪越高。行則忙忙奔走,馳逐往來。所求未得,恐其不得;既得矣,又恐複失。下面愛別離、怨憎會兩種苦,又接連而來。所謂欲望沖動,如火一般焚燒,又安得不老病乎?別離是表一切無常,不可執實,本來假合,何必認妄爲真。不獨人如是,物亦如是,不單是別離苦,乃不曾別離時粘著就是苦,以苦因苦緣苦果,終不能免也。智者不等到別離時,已先把苦因看破,無他妙法,只是認定一切空,虛妄不實,愛就無從生根,苦就無所依據矣。那怨憎會,正是個反面,其苦正等,一個如我意,一個不如我意,偏偏都是無常,合那七苦交煎,憂心如焚,即是五蘊熾盛。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蘊結不散,勾連不解,是名五蘊。色指六根合于六塵,同一爲色,同一虛妄。受爲感觸到來,我去接受。想是動念。行是分別心的流轉。識是感覺分別後之認識。五蘊同時起,苦樂亦同時到,不問其爲善爲惡,爲得爲失,其一陣陣欲焰熏灼,並不因此稍減,都因色心纏縛而起。八苦亦無從分析,總名之曰“不安”而已。

   世間一切皆屬對待。爲惡固苦,爲善而思報酬,即有得失厚薄來去人我之分,有一分不相當,即有一分痛苦,倘所報有一分超過所施,我雖一時滿意,對方即感不安,不安即有取償于我之意,我又隨之恐怖。所以世法不究竟,苦終不得免也。世上一切苦之起因,皆由“惑”,惑即迷惑,由迷惑而造作者曰“業”,由業而感苦果。世上一切惡,皆由迷起,由迷而造作惡業,以爲無因果,以爲無人得知,甚至強詞好辯,文過飾非,假托自由,都是大迷信者,佛法因爲你迷,所以要你信,信真實的,不是信虛假的,層層分析,種種證明,把所以迷惑的原因明白了,始證到苦之根本所在。苦是無定義的。譬如一間屋,不過是中等設備,富人見了,感覺極不安適,貧人卻以爲極樂。辣醬美味,合于川滇之人,小兒或以爲苦,但小兒習之,又可轉以爲樂。可見苦之根,在心的習慣,心被外境所誘,自己冤枉造成這個苦。但心如何而成此習慣耶?由分別比較而起,而分別好壞、善惡、順逆、是非,都由自己無始以來見惑所假定,不問對與不對,且執以爲是,以執著之堅固,愈不肯放松,久久習爲定例而不肯動搖,此爲惑之總因。再以不合法之習慣與他事比較,視一切皆不如我意,遂成爲痛苦。又分別心有大小,痛苦亦有深淺,以執著力之緊松,成痛苦之久暫,譬如小兒人事少,分別少,執著遂少,痛苦亦少,但小兒忽受打罵,得重大刺激,即不忘記,因其執著力分別力強也。

   苦既無定義,苦即可轉而爲樂,苦之不能轉者,實是真苦。如何轉法?第一要知苦,世人往往不信自己是個苦人,所以肯…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性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