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的訣竅▪P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發神通啊!還不知道啊!那還不是。我要是真認識本性之後,應該發通啊!”他就不肯接受,這是一種。另外一種人呢,發狂了:“噢!這就是本性啊!好,好!我悟道了!可以不要用功了!”不要用功了——完蛋了。爲什麼?你習氣還在,生死不能了。禅宗大祖師臨濟禅師對我們講得很明白。他說:“第一句薦得,生死不了。”第一句是什麼句子啊?就是“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這句話,就是我們看木偶戲,木偶在棚子上面,一個人坐在裏面抽線,木偶會動。比如我們看《孫悟空叁打白骨精》,那個木偶會打會動,全靠有人拉線啊!這是比方我們——現在我們能說話,能走路,能工作,這就是有個人在裏拉線。這個身體就等于是個木偶。那拉線的是誰?就是我們的佛性。認識這個道理之後:“噢!我現在能說能聽能住能走,這就是我的佛性。”認識它了,但是你自己不了啊!爲什麼?習氣還在,對境還生心還動搖,所以生死不了。臨濟大師關照我們認識它之後要綿密保護,做功夫。禅宗是這樣綿密保護,看著念頭起處,就和我們講的一樣無時無刻不像這樣做到綿密保護,看著念頭起處不跟念頭跑。一切境界現前,善境惡境順境逆境,都不動搖。這樣鍛煉,把習氣消光,生死才能了。所以臨濟大師在這上面分九步,一步一步向前進。第一步:我們想要保護,會忘記保。因爲動念動慣了,跟境界跑,跑慣了,境界一生起來就跟它跑掉了,保護忘記了。趕快把它拉回來,做到不忘記保。從忘記保而做到不忘記保,時時刻刻照顧話頭,看住。這保護也不是呆板的保,也不是“我看住,我不要說話,我要看住不要說話!”不是這樣子,保護是很活潑的,很潇灑的,很輕松的,不是壓住念頭保:“噢,這個念頭不要起,不要起。“不是這樣。你讓它起,就是你起來,我不睬你,你念頭起來我不睬你,它就過去了。就像馬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你不睬他,他就過去了,你一睬他:嗳!拉住了,嗳!和他講話,那好他就不走了。所以我們保護是很活潑不是死死的,呆住的,壓住這念頭。做事時就是做這個事的一個念頭,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那麼這個就是保。所以保也要知道並不是看著什麼地方,住著某一個點,就像道教守丹田守竅門那樣,不是!很活潑,你念頭一起就不跟它跑,很自在的就是了。從忘記保而到不忘記保,這就是大過程。能時時看住,真正能夠不忘記保了,還要進步,要把這保也忘記,不要保了,要脫開這保。因爲保也是多事,佛性本來如此,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現在我們保,是因爲我們習氣重,不這樣保下去,習氣還不肯了。所以這樣保成功了,它就不動了,自然不動了。就是一切境界來的時侯,也不喜也不惱,這就是做功夫進步了。在禅宗說起來,這已經到了法身正位了。第一步見性叫法身邊事,在邊邊上,等于是這個佛堂,你來到門口,頭伸進來張望一下。沒有做到善也不喜、惡也不惱,真能做到,一點不帶勉強的,那才是法身正位。就等于進到房子裏了,登堂入室了,功夫做到這裏就比較好了。再慢慢的把這個“不要忘記保”統統的忘記了,忘記了也忘記了。還有忘記了也不行,得從有爲過到無爲。那時候就是不求神通,神通自然發現。到無爲的時候就是八地菩薩的位子。還進一步,無爲也不可得,假如有個無爲在,還是不好,還是有一點點知見,還是有一點法執,這不好。要把它統統取消,從而進一步法身向上。這禅宗有叁關,初關“法身邊事”剛才講了。第二關就是重關“法身正位”,第叁關“末後牢關”就是法身向上,再有神通也不可得,再放大光明朗照十方也不可得,一切都收歸自性。所以萬物歸自己,一切森羅萬象都是我自己的化身。所以一點都不著相,那才是法界究竟。我們做功夫要依照這程序去做,千萬不可得少爲足。現在我們兩種人:一種不能承擔,不認識這個是自性。一種人知道點道理以爲好了:“噢,到家了,不要修了,不要用功了!”其實差得遠呢!不是到家,才是開始走第一步。在密宗大圓滿裏說的很清爽,就是我們認識本性這是第一步,所以我們修心中心就是大圓滿法,因爲它是圓滿究竟的,是大圓滿法,徹底圓滿佛果的,所以叫大圓滿法。第一步就是認識本性。我們大家修過心中心修過很多時,應該有這個知見。認識本性,就在我們一念斷處,不要到外面去找,在外面找,找不到的。它時時刻刻在自己面門放光。認識之後,綿密保護是第二步。在密宗講起來就是覺受增長,就是一天比一天覺悟了。曉得這些境界都是我佛性自己變現的。這裏恐怕大家不太理解,怎麼一切東西是自己佛性變現的呢?用個比方解釋一下:比如這個大殿,造這個大殿是不是先要打個圖樣啊,畫個藍圖啊。打圖樣,畫藍圖是不是經過大腦的思考設計呀?大腦怎麼能夠思考設計的呀?是大腦自己功能這樣子嗎?假如是大腦,我們一口氣不來死了,這個大腦還在,它怎麼不能動啊?現在我怎麼能思考設計呢?這個“能”就是我們的佛性的功能。佛性的功能,不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等于是個電線,這個佛性是電。電通過電線起作用,完成是大腦的作用。工人在依照這個圖樣藍圖去把房子造好。大家造好了,造是什麼作用啊?這也是佛性的作用。所以這個大殿造成功,這就是佛性所變化出來的,那就是佛性的變現。現在我們要看見這個大殿也是佛性的功能。因爲眼睛不能看,眼睛能看也是靠大腦,大腦還要通電,通電還就是佛性,所以“見”歸根結底,能看的還是佛性。因爲科學家他不認識這佛性,他選擇大腦,他說我們能看東西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的作用,實際上還是我們的佛性。能看能聞都是佛性。這一切事物,千差萬別的事物森羅萬象,都是我們佛性所變現的,都是我們的化身。所以我們的法,報,化叁身就在當下圓滿具足,不要到外面去取。現在我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就是法身;我們能看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智慧光,智慧光朗照能看見,這智慧光明就是我們的報身;千差萬別的事物森羅萬像是我們佛性所變現的,是我們的化身。所以法、報、化叁身就在面前圓滿,不要到外面去找,當下就是。明白這個道理用功起來就很便當了,不費勁了。時時地看住我們的念頭起處,不跟著念頭跑,不要著相。盡管千差萬別的境界現前不跟它跑,全都是我們法身當中的影子,法身是鏡子,事物是影子。鏡中影子不可得,不可取,一切境界面前不要動心、保護它,就成道了。所以用功很便當,不難。我們要圓成佛性、圓成佛果沒有難處,只要我們知道訣竅、知道方法,沒有什麼難的。難就難在不知道決竅、不知道方法,亂走,盲修瞎練亂走,那就不好。

   今天和大家講講明白,我們做功夫要認識本性。本性不在別處,就在我們面門放光,這個能見能聞的能,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做功夫就是保護它。打座呢?打座是增加定力,我們要對境的時侯沒有定力就跟境界跑了。其實假如知道這是理解,這還是理、不是事,本來是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但是我們做功夫有一點分別。像《楞嚴經》說的“理屬頓悟,乘悟並銷。”道理是一悟即悟,沒有今天悟一點明天悟一點的,“今天我認識本性,噢!這就是我本性。”就行了。“乘悟並銷”就是所有不明白的妄想、知見、無明一起消光。“事則漸除,因次地盡。”事上要段煉啊,就是習氣太重啊。我們的大祖師象圭峰宗密,他就說:“理可頓悟”,事上,因爲我們都是曆劫積累的,一下子消不了,“不能卒除”就是不能一下子除光。“長須覺察”需要長時間的覺,叫自己的名字,噢!這都是假的,不要動,不要動!要覺,不要昏迷。像我們修淨土人念阿彌陀佛,念佛是用佛號喊醒我們自己,就是叫我們清醒些,不要昏迷,其實是一樣的。現在淨土宗人不知道,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祖師,他就說:“聲聲喚醒主人公。”一聲一聲的阿彌陀佛,就是把我們主人公喊醒。我們禅宗也是這樣說:“喊自己名字!”比如我叫元音,就喊:“元音,元音!”自己答應:“哎!”“惺惺著!”就是你時時清醒,不要昏迷。就是我們時時刻刻不要昏迷,這是最重要的。我們做功夫就是保持這清醒,不要昏迷,不要著相。爲除習氣長須覺察、覺悟,這就是清醒。考察自己今天有什麼過錯,什麼地方不對,什麼地方又犯戒了,又著相了,趕快改除。損之又損,一天比一天減少。道教老子也是這樣說的:“爲道日損。”就是修大道要成功,就要一天比一天把我們的習氣妄想減少,日損就是天天減少,天天損耗。做功夫就這樣做下去,明白這個道理就有長遠心,就不會急了。

   現在常常有人很急:“唉呀!我怎麼進步很慢呀!怎麼效果很小呀!”怎麼進步很慢呀、沒發神通啊!錯誤了,你怎麼認爲求神通是進步快,進步快是在事上考察,本來我對某樁事情很煩惱,現在我不煩惱;從前我對某樁事情很得意、很開心,現在我對某樁事情不得意、不開心,那就是大進步。真正進步是在事上鍛煉、考驗自己,不是發神通考驗自己。你要是真正是在事情上不動念不煩惱,神通不求自得。祖師們都是這樣說的,像仰山祖師,就是沩仰宗的祖師,沩山的徒弟。仰山祖師說:“神通爲聖末邊事。但得本,不愁末。”認識本性清爽了,真立穩腳跟,不跟境界轉。“不愁末”,這枝末神通一定是有的。神通不可求,求不到,縱然求到了,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祖師這樣說。所以我們進步,肯事上潇灑解脫。你事上能夠時時刻刻自在安樂,一點沒煩惱,那就是大進步。不是在神通上去考察,所以我們自己考察自己,就是向過去回頭看看,不要向前面看。爲什麼?向前面看路途很遙遠,成佛路途不是很近,因爲我們的習氣這麼大。回頭看看,過去我怎麼樣,現在我怎麼樣了,是不是進步了,那就有信心了。噢!比以前是進步了,從前我對某樁事情很放不下來,現在我能放的下來了,心空…

《成佛的訣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