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證心要 上

  《佛法修證心要》(上)

  元音老人著

  免費贈閱

  上冊目錄

  徐恒志序

  自序

  心密叁祖元音老人傳略

  略論明心見性

  《碧 岩 錄》講 座

  禅 海 微 瀾

  下冊目錄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解脫歌》淺釋

  《悟心銘》淺釋

  法身、報身、化身

  橋流水不流

  融禅淨密于一體的心中心法

  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耳根圓通法門

  傳心中心法灌頂時之開示

  心中心密法打七開示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如何消除貪瞋癡慢疑

  徐 恒 志 序

  佛法叁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其所指歸不外息妄顯真,複本心性。正像《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人人本具的智慧覺性。《華嚴經》說:“不了于自心,雲何知正道。”《楞嚴經》說:“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大日經》也說:“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因知千經萬論莫不直指衆生自性。故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實爲佛法的精髓,成道的關鍵。正如五祖弘忍大師所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六祖惠能大師也獨具慧根,高唱頓悟自性、見性成佛之說,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從而使後世學人能舍末究本,直契心源,使頓教法門風行天下。影響所及,發展成爲禅宗的“五家七宗”,陶冶龍象,人才輩出。但近世以來,學佛者每視明心見性爲畏途,不以悟證本體爲要務,粘境著相,心外取法,因此起惑造業,輪轉不息,學佛多年,痛苦依然。甚至不明一切佛法,都是善巧方便化度衆生,無有定法可說,往往固執法見,執指爲月,诤論勝劣,是非紛然,深可惋惜!

  元音老人(李鍾鼎老居士)今年九十一歲,深入禅海,徹悟心要,隱居滬濱數十年,離親斷愛,棄絕名利,融通淨密,隨機施教,默默耕耘,毀譽不動。老人鑒于明心見性,徹悟本來,實爲佛法的綱宗,因此大聲疾呼,奮起提倡,並因時製宜,大力弘揚直指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鑒于禅宗行人,因無明師鉗錘逼拶,往往參究多年,了無消息,故常以與禅相近而修法簡捷的無相密乘心中心法,方便接引學人,使仗叁密加持之力,速得定慧,豁開正眼。隨學善信絡繹不絕。老人是心中心法門的第叁代傳人,早年曾著有《略論明心見性》一文,並對王骧陸上師的《悟心銘》進行诠釋。兩文對明心見性的內容、要領、涵義、悟前悟後用功方法、證體起用等問題,闡述精詳,妙義入神。此外,近年來曾爲溫州同學開講宋朝圓悟克勤禅師的《碧岩集》公案,發揮拈花妙旨,啓發般若,剖析至理,指物傳心,言言見谛;還論述了淨土法門“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和有關“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說明禅淨不二、心淨土淨的玄義和懇切念佛、“一心不亂”的重要性。綜觀老人修證綱要,是以般若爲宗,以總持爲法,以淨土爲歸。上述各文曾刊載于河北《禅》編輯部所編的禅學叢書、北京《法音》月刊和福建廣化寺佛經流通處的《廣化文選》中。可謂施甘露味,開方便門,直指心源,同歸淨土。此書實是悟心的寶筏,修證的良導。謹綴此文,共添法喜。

  徐恒 志

  一九九六年二月四日立春

  自 序

  一九八○年春應諸同參之請在滬上講《楞嚴經》次,大家囑我將佛法的中心問題--關于明心見性的修證問題簡單扼要地寫出來,供大家參研討論,以免聽過忘卻。同時筆者因眼見廣大佛子對“明心見性”有很大的誤解,心懷憂慮。時下一般修行人普遍認爲明心見性是高不可攀的佛、菩薩的聖邊事,只有再來菩薩才能證得,非一般凡夫所能企及。所以他們問也不敢問,談也不敢談,修法只在外圍轉,不能切入中心。雖經多年苦修,因不明心要,不識本真,習氣妄執依舊,不得解脫,冤冤枉枉地墮在生死岸頭流浪,辜負了己靈。從而使禅風不振,宗門衰微,更間接地促使整個聖教江河日下,降至于今日的奄奄一息。言之,甯不令人痛心!

  我等衆生本具靈明覺性,妙明真心,與佛並無差別。釋迦文佛于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時,曾明確地告訴我們:“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華嚴經·如來示現品第叁十七》)。可見凡夫與佛沒有根本上的差異,只因迷于聲、色,忘失本來面目,造業受報,才沈淪于生死苦海的。苟能警悟,一切聲、色、貨、利,皆如空花水月,不可求、不可得,從而徹底放舍、無住,則當下即可返樸歸真,歸家穩坐,毫無難處。諺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我們肯放,成佛也是本分事,因我們本具這種資糧。

  修行人不明真相,自設障礙,誤以爲明心見性甚難,高不可攀而不敢問津。這都是自卑感作怪,以爲自己是凡夫,與佛相差懸殊,見性一事,無法證得,不可妄求,而自遠于佛道,趨于凡流。甯不可惜!

  另一方面,有些狂人讀了兩本禅錄與幾本經論,在文字義理上有了些理解,下得幾句轉語,寫得幾首偈頌,就以爲開悟了。但因未做實際鍛煉功夫,偷心未死,妄習依舊,遇境粘著,狂妄傲慢,使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這又從反面增加了人們對“明心見性”的誤解,以爲真正明心見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複次,迩來宗門人才寥落,禅者只抱定一則“念佛是誰”死煞話頭在參究。既無明師隨宜指示,也無明眼道侶相機點撥,而且參時發不起疑情,只在念“念佛是誰!”以致數十年不得消息。這就更增加了人們對明心見性是難上難的誤解了。

  還有一批執著神通的人,修持倒也認真,但當他們功夫得力、恰到好處時,忽然根塵脫落,前後際斷,因不見神通現前,又無人指點,不識這是什麼,錯過了明心見性的良機。自己不識而錯過倒也罷了,還要以此來否定他人,反說明心見性甚難,豈不可笑可悲?!

  筆者有感于此,爲了使大家搞清佛法之的旨和修行的訣竅,勿再卑視自己,只要精誠地如法修持,定可達到一生證成明心見性的目的。同時也擬敦促宗門碩德改變宗風,勿再抱定一則死話頭令學人參究,而須相機隨宜地靈活提示,俾學人能在句下薦得,言端省悟,以廣造人才,重振宗風,藉以紹隆聖教。

  複次,又感于衆多參禅與念佛同仁,于參禅苦無入處和念佛不得力時,不知向密宗靠攏,假佛、菩薩慈悲佑護之力,掃清迷障,沖破難關,以資升進而達預期效果。即或智者有知于此,又因憚于有相密宗觀想、儀軌之繁瑣,加行、供養之迂緩而不思修習。卻不知密宗法門深廣,在九乘次第之上上乘內,有無相密心中心法,修法簡捷,收效神速,與禅最爲切近,無上述有相密種種設施之煩,經灌頂後,即可直下修習。如果根性相當,以得佛力的優厚加持,又能如法專精修行,便可迅速得定開慧,明悟心要。蓋此法之妙,全賴密咒與手印。密咒爲佛于定中自心所化之符號,有如世間打電報之密碼;手印宛如電視機之天線,可藉以貫通佛、菩薩與學人之心靈,以心印心,打成一片。故加持力強,易于成就。有如此大利益,而學人鮮知,實不容緘默。以是不揣谫陋,略抒管見述此陋文,以抛磚引玉,尚希海內賢達不吝賜教,各抒高見,以匡不逮,亦幸甚矣。

  《碧岩錄》講座系一九八七年應溫州同仁之請,在溫州演講的公案。《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二文則因感于目前有少數淨宗行人,往往不肯老實念佛,甚至把往生的責任推在阿彌陀佛身上。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有阿彌陀佛依靠,臨命終時,自有佛來接引,十念亦可帶業往生。”所以他們都懶懶散散地一面念幾句佛號,一面又談笑風生地說閑話,以爲這樣就可得佛加被,接引往生了。哪知到了臨命終時,因念佛不力,感力不強,不見佛來接引而誤解佛是虛願,隨業牽流去了。且因誤解之故,又增加了一重謗佛之罪報,這太可怕、太可悲了。因此甘冒大不韪寫此二文,曾在《法音》等雜志上發表,以期收得振聾發聩之效,切不敢嘩衆以取寵也。尚希海內豪賢鑒諒,有以指正是幸。

  心密叁祖元音老人傳略

  李鍾鼎法名元音。一九○五年生于安徽合肥市,行年九十一歲。幼就當地塾師讀孔孟遺教。嘗思世人生從何來,死往何所?百思不得其解。于極端迷悶時,人恍惚失其所在,因懼而不敢再思考此問題。稍長改讀市辦高等小學,同父讀《金剛經》,似曾相識,但莫明所以,就問父。父曰:“此聖人言,非爾幼童所知,但勤讀書,日後再精研此寶典,自得無窮真實受用。”

  一九一七年父就任江蘇鎮江市招商局襄辦,乃隨之就讀鎮江中學。鎮江乃佛教勝地,寺院衆多,高僧輩出,其間尤以金山江天寺與揚州高旻寺並稱禅學祖庭。暇時常與同學結伴去佛寺隨喜,去時,少年氣盛,奔跑跳躍,嬉笑打鬧,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忽聞一棒鍾聲,鬧心頓息,靜如止水,清涼愉悅而莫知所以!

  其時,金山有一位悟道高僧,衆皆尊爲活佛。惜余年幼無知,不知叩請上下,只見衆人團團圍住他爭相問話,乃使勁擠進人群,跪拜僧前。僧亦不問短長,拿起大雄寶殿內的敲木魚的大槌敲余頭曰:“好好用功學習,後福無窮!”一衆驚愕,余亦赧顔而退。

  一九二叁年,父調任上海招商局工作,余亦隨之遷居上海,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讀書。一九二五年,父因工作辛勞,不幸罹傷寒重症,經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余于悲痛之余,除發奮讀書外,爲奉養老母,尚須覓一工作。但余性內向,不善交際,更不願向親友求助。適逢郵局登報招考郵務員,報名應試,僥幸錄取。乃一邊工作,一邊讀書,雖較緊張,亦不覺其苦。當時郵局工作只六小時,時間不長而讀大學是學分製,不似現在須整天住校讀書,可以選幾門相應的課程,讀滿學分,即可畢業。

  在工作與讀書的過程中,經曆了一段人生的旅程,嘗到一些人生的況味。深覺世人的紛擾與鬥爭,皆因金錢與愛情的矛盾而起;而人生如朝露,轉瞬…

《佛法修證心要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