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覺極費事。(叁)境來時起覺不難。(四)境來即覺,略有先後。(五)境、覺同時並起而有時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覺先于境,但有時在後,或偶爾竟回到忘失時。(八)常覺不動。(九)覺尚未淨。(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並覺亦無住矣,此時力量真充足時。從來大習氣易去,小習氣難除,還是不平等,是以仍有驚怖畏之果,其間忽上忽下,萬勿以爲退轉,切要、切要。
凡自己習氣,不論好壞善惡,凡不易化除者,即屬生死之根,萬不可固執爲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便是進功。
除習氣乃與自己作鬥爭,所謂人天交戰,此必百戰而可克勝,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謂百煉成鋼。
明心後方具交戰之資格,此即啓用,由小戰而大戰,由小勝而大勝。根本破敵後,即永無後患矣。
除習不可壓製,如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識其原屬虛幻,根本無明祗一轉即空而不可壓伊不起,疾惡他人之貪嗔者,自己已立一貪嗔之見,亦屬壓製。如穢垢未淨,封固之,終必有再發之一日,非究竟也。
除習亦躲避不得,如敵來則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對治貪、嗔、癡,則善惡二見留影于心。如敵來守城,雖一時敵不得入,敵終未去,乘機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爲妙,二不留影,心無所染,敵我同化,即入大定。
事來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斷滅,此靜中定也。對境不惑,依然應付,動而不動,此動中定也。至動靜一如,無可無不可時則大定矣。
練心要練機,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時時起觀,功夫純熟,大機大用起矣。
得他心通者,端賴明因達果之機靈速,是以理事圓通,不假思索曆曆如見,全在定慧雙資功夫純熟,此便是神通,並無何種神妙之可求。
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說不願說之話,肯接不願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遠矣。 有所失而無悔者,如忽起一惡念,行一惡行,一經覺察,但知改過,能不戚戚後悔者,其入不二矣。如誤以善行與惡行爲不二者,此屬魔見,又名愚癡,必入阿鼻。
見他人過在,不獨難入不二,亦障自己聖道而起驕慢,修道人所最忌。
機之遲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練一無住功夫,例如人問何以得解脫,汝不可爲解脫語騙住,在解脫上立見解,應作活計,反問如何是縛,此是脫卸法,宗下一切機鋒,都是考試法,考試其心是否靈活,能否不上當,不被境奪,不立情見,察其機之利鈍,即可見平日之證入與照顧本來之力量矣。
抄宗下老文章者,即是鈍根笨漢,有勝、負、得、失心者已住在公案上,不是真明本來者,所謂野狐禅者是。
用功痛切時,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時,故曰:如喪考妣,蓋痛切之至必失于禮節威儀也。人每不諒謂之驕慢自大或疑爲狂,此人人必經之過程,難與辯也。然真驕狂者,一遇作家再考之,即烏有矣。
用功忽勤忽惰,若進若退,切勿疑忌,此是進功時,萬勿性急而懊喪。
喜靜厭亂,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須知靜亂乃我心之分別,于境無關。
修道人自贊毀他,表揚自大,爲最可恥笑之事,慎勿爲識者所譏。
用功切勿與人較量短長,應默察而自省之。
修法爲一時之權宜,切勿執取于法,貪坐等于貪名利,同一生死。所謂成佛者,成如佛之性空也。心有所執,頓失本來,即離佛境,更不能由保而任,進入圓熟之境地而渾化相忘矣。
此中無奇特事,只緣少見多怪忘卻本來耳。
心如外馳,勢不能免,只要能轉可耳。行者往往怕心被境奪,時時督住其心,壓住勿動,自以爲識神不用事矣,即可成爲智矣。不知識不異智,智即是識,無識則智無由建立,今硬分識智爲二,壓心不動,自诩其用功嚴密,不知識心不動,真心亦如木炭死灰,妙用無由而起,豈不謬哉。
除習氣亦在因緣,此有遲速之不同,若保任綿密,經過相當時期,習氣有忽然銷除之妙。
--------------------------------------------------------------------------------
元音老人隨筆
當一切都沒有,而了了分明的這個靈知是什麼,在這上面猛著精彩,就是開悟。開悟後,綿密保任,一切境界都無令著,無絲毫影響,就是大徹大悟。反過來,假如心有所著,有絲毫粘著,就是凡夫。悟了心不動,時時刻刻都是妙用。絲毫不著相,神通就顯現,大徹大悟了。見酒肉就不吃了,盡管顯一切境相,不動心,不著相。
時時心空,不生一念,應緣接物時,如鏡照物,毫無愛憎取舍之心,間有念起,亦不隨之流轉,即是活佛,他何求哉!
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由一真法界而來的。做一切事都要有能量,佛性(真如佛性)是最大的能量,由這個大能量産生一切。
世界上一切法都是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講金剛經就是要見性,西方在十萬億佛土之外,藥師佛派八位大菩薩接引到西方。
見性之後,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假相,不執它。反過來,這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處處都是自性,處處見性,不染著,綿密保護,直至證成大道。如果見性之後,不保護,仍有染著,那末,五十陰魔現前,依前流浪六道。
做功夫,並無難處,亦無甚妙法,但莫求真,莫求玄妙,只息下一切心看,看心息下時,無心可心,無念可念時,是什麼光景?還是你自己本來面目否?此是千鈞一發之際,稍縱即逝,若停機貯思,便被它影子惑矣!
其實,即此前、後念斷,超然無著現量之景,便是你安身立命處也。這一點切莫看得尋常!更不可忽略錯過!須于識得後綿密保護,使其常能如此,以一切定力、慧力、道力,八萬四千功德,恒沙妙用,全由此一點中啓發出來也。
行人往往因多生曆劫習氣深故,刹那別境現前,便又忘失了。故貴在擒得住。但此一事是極現成平常的,卻不可看輕它,亦是極奇妙,不易做到的,卻不可執取它。
著意,便落能所比量,心又息不下,又非是也。是以功夫有二頭難:一是,下手必專一,咬定實在難;二是,末後要忘而活潑化空難。功夫要打成一片自必要千錘百煉,使其純熟而不死執,此事壞在容易忘失,難以純熟、難以老實、難以靈活,其他別無妙法。
禅宗是直下見性頓悟成佛的,不是次第漸修法門。古德嘗曰;“等妙二覺猶是它提草鞋漢”。禅——正法眼藏,涅磐妙心——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赤裸裸,淨灑灑的。既無相對的客觀物境,亦無主觀能見能聞的人,更有誰來作誰的主呢?——答雲:“作得主”。這不是有落處,有相對的主客了嗎?這和赤裸裸的禅就不相應了。這答話在宗下說來是“傷鋒犯手不剿絕”。——主人公原來不在別處,舉凡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無不是主人公之顯現;鳥語花香,莺歌燕舞,無不是主人公之妙用。有什麼主不主,更有什麼作不作。
一問:白天作得主麼?答:饑來吃飯困來睡。
二問:睡夢中作得主麼?答:朝陽升起月含山。
叁問:無夢無想、無見無聞時,主人公在什麼處?答:太虛飲光消契闊,風搖淺碧柳絲輕。
------------------------------------------------------------------------------------------------------------------------------------
偈錄和語錄
一
旋岚偃嶽而恒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二
風搖淺碧柳絲輕 雨洗淡紅桃萼嫩
百年叁萬六千朝 反複原來是這漢
叁
心無異緣 意絕妄想 六根清淨 端坐默念 萬不失一
四
彩雲雲中仙人現 手拿寶羅扇遮面
即須著眼看仙人 不看仙人手中扇
五
幻滅滅已 非幻不滅
六
莫認色身 以空寂爲體 莫執妄念 以靈知爲心
七
毀譽贊謗過耳風 不識榮辱耄耋翁
置身世故人情外 舍命一切無住中
茶飯豐儉隨緣過 鬥室宴坐泯西東
無言可向人前發 都緣經論讀未通
八
新春隨筆 勉同仁
(一)
率履不越周行 就中坎窞須防
任他抵毀誹謗 巍然不動稱王
(二)
心地法門誕生王 豈假氣功稱豪強
心外取法求有得 徒自辛勞落空亡
卒斷暴折能所盡 綿密保任不可忘
立定腳跟不動搖 心空無住通自降
(叁)
執著物境事偏枯 守定空寂理亦殊
若欲不枯亦不殊虛舟載月泛五湖
九
霧失樓臺,綠漫溪渡,
桃源不離尋常處!
境無好惡心有別,
任運修將知見樹!
橋躍長虹,魚傳尺素,
風光本自無窮數!
隨緣放曠任沈浮,
甘作春泥群芳護。
十
說盡雲山海月情,唇吻未動心勿行,
玉兔懷胎蚌含月,泥牛入海木龍吟!
十一
(一)
開出無形面,示作十界身,
悟在迷未了,入魔亦無礙!
(二)
要盡心花開,方明無情示,
本來不迷悟,識智何出入!
十二
心地法門誕生王,豈假氣功助鋒芒!
心外取法求有得,徒自辛勞落空亡。
根塵脫處自性現,綿密保任莫輕忘;
立定腳跟毋偏頗,一無所求道真常。
十叁
無情說法無可議,眼處聞聲亦非奇,
穿衣吃飯尋常事,皆我神用莫狐疑,
無說有聞皆不著,隨緣任運自得宜。
十四
寫滿宇宙利生情,筆劃未開字未形。
有法可說事邊倒,無法可說萬裏雲。
可憐一般探玄客,夢中佛事論不停。
一心不亂非難事,念念彌陀字字明。
十五
著有不解空,昧卻主人翁。
空有皆不住,即是大神通。
住空不知有,死水黑山中。
若人會此意,面向西看東。
-----------------------------
後記
師尊元音上師乃德行兼備的一代宗師大德,心密叁祖金剛上師,數十載潛心修學,深得宗下要妙,匠心獨運,隨緣救度衆生,因機施教而圓融無礙。
師尊一生謙虛恭下,嚴于律己,從不自贊毀他,記得師尊常囑告我等:我們修心密者,要守心戒,念起即覺,內不隨念轉,外不爲境遷,須勤掃舊習,返本還元,歸無所得。
師尊對前來求教修法的學人、弟子,總是耳提面命,循循善誘,耐心教導大家要識得本來,明悟自性,明了心性一如,體用不二,以啓大機大用,老婆心切,不惜渾身落草。
師尊爲利樂群倫,傾其畢生精力,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應化事畢,于二○○○年二月安詳圓寂,瑞相昭著,人天同仰。
茲爲表對師尊的哀思、緬懷之情,特整理上師遺著以飨讀者,普願與同沾法益。
門人樂玉鳳拜記
二○○一年四月五日
《略論禅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