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禅宗▪P3

  ..续本文上一页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九)觉尚未净。(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并觉亦无住矣,此时力量真充足时。从来大习气易去,小习气难除,还是不平等,是以仍有惊怖畏之果,其间忽上忽下,万勿以为退转,切要、切要。

   凡自己习气,不论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

   除习气乃与自己作斗争,所谓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谓百炼成钢。

   明心后方具交战之资格,此即启用,由小战而大战,由小胜而大胜。根本破敌后,即永无后患矣。

   除习不可压制,如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识其原属虚幻,根本无明祗一转即空而不可压伊不起,疾恶他人之贪嗔者,自己已立一贪嗔之见,亦属压制。如秽垢未净,封固之,终必有再发之一日,非究竟也。

   除习亦躲避不得,如敌来则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二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

   事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无不可时则大定矣。

   练心要练机,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时时起观,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矣。

   得他心通者,端赖明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假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 有所失而无悔者,如忽起一恶念,行一恶行,一经觉察,但知改过,能不戚戚后悔者,其入不二矣。如误以善行与恶行为不二者,此属魔见,又名愚痴,必入阿鼻。

   见他人过在,不独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

   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例如人问何以得解脱,汝不可为解脱语骗住,在解脱上立见解,应作活计,反问如何是缚,此是脱卸法,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试其心是否灵活,能否不上当,不被境夺,不立情见,察其机之利钝,即可见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矣。

   抄宗下老文章者,即是钝根笨汉,有胜、负、得、失心者已住在公案上,不是真明本来者,所谓野狐禅者是。

   用功痛切时,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时,故曰:如丧考妣,盖痛切之至必失于礼节威仪也。人每不谅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此人人必经之过程,难与辩也。然真骄狂者,一遇作家再考之,即乌有矣。

   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疑忌,此是进功时,万勿性急而懊丧。

   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于境无关。

   修道人自赞毁他,表扬自大,为最可耻笑之事,慎勿为识者所讥。

   用功切勿与人较量短长,应默察而自省之。

   修法为一时之权宜,切勿执取于法,贪坐等于贪名利,同一生死。所谓成佛者,成如佛之性空也。心有所执,顿失本来,即离佛境,更不能由保而任,进入圆熟之境地而浑化相忘矣。

   此中无奇特事,只缘少见多怪忘却本来耳。

   心如外驰,势不能免,只要能转可耳。行者往往怕心被境夺,时时督住其心,压住勿动,自以为识神不用事矣,即可成为智矣。不知识不异智,智即是识,无识则智无由建立,今硬分识智为二,压心不动,自诩其用功严密,不知识心不动,真心亦如木炭死灰,妙用无由而起,岂不谬哉。

   除习气亦在因缘,此有迟速之不同,若保任绵密,经过相当时期,习气有忽然销除之妙。

  

--------------------------------------------------------------------------------

  

元音老人随笔

  

当一切都没有,而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是什么,在这上面猛着精彩,就是开悟。开悟后,绵密保任,一切境界都无令著,无丝毫影响,就是大彻大悟。反过来,假如心有所著,有丝毫粘著,就是凡夫。悟了心不动,时时刻刻都是妙用。丝毫不著相,神通就显现,大彻大悟了。见酒肉就不吃了,尽管显一切境相,不动心,不著相。

   时时心空,不生一念,应缘接物时,如镜照物,毫无爱憎取舍之心,间有念起,亦不随之流转,即是活佛,他何求哉!

   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由一真法界而来的。做一切事都要有能量,佛性(真如佛性)是最大的能量,由这个大能量产生一切。

   世界上一切法都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讲金刚经就是要见性,西方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药师佛派八位大菩萨接引到西方。

   见性之后,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假相,不执它。反过来,这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处处都是自性,处处见性,不染著,绵密保护,直至证成大道。如果见性之后,不保护,仍有染著,那末,五十阴魔现前,依前流浪六道。

   做功夫,并无难处,亦无甚妙法,但莫求真,莫求玄妙,只息下一切心看,看心息下时,无心可心,无念可念时,是什么光景?还是你自己本来面目否?此是千钧一发之际,稍纵即逝,若停机贮思,便被它影子惑矣!

   其实,即此前、后念断,超然无着现量之景,便是你安身立命处也。这一点切莫看得寻常!更不可忽略错过!须于识得后绵密保护,使其常能如此,以一切定力、慧力、道力,八万四千功德,恒沙妙用,全由此一点中启发出来也。

   行人往往因多生历劫习气深故,刹那别境现前,便又忘失了。故贵在擒得住。但此一事是极现成平常的,却不可看轻它,亦是极奇妙,不易做到的,却不可执取它。

   着意,便落能所比量,心又息不下,又非是也。是以功夫有二头难:一是,下手必专一,咬定实在难;二是,末后要忘而活泼化空难。功夫要打成一片自必要千锤百炼,使其纯熟而不死执,此事坏在容易忘失,难以纯熟、难以老实、难以灵活,其他别无妙法。

   禅宗是直下见性顿悟成佛的,不是次第渐修法门。古德尝曰;“等妙二觉犹是它提草鞋汉”。禅——正法眼藏,涅磐妙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赤裸裸,净洒洒的。既无相对的客观物境,亦无主观能见能闻的人,更有谁来作谁的主呢?——答云:“作得主”。这不是有落处,有相对的主客了吗?这和赤裸裸的禅就不相应了。这答话在宗下说来是“伤锋犯手不剿绝”。——主人公原来不在别处,举凡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不是主人公之显现;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无不是主人公之妙用。有什么主不主,更有什么作不作。

   一问:白天作得主么?答:饥来吃饭困来睡。

   二问:睡梦中作得主么?答:朝阳升起月含山。

   三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公在什么处?答:太虚饮光消契阔,风摇浅碧柳丝轻。

  

------------------------------------------------------------------------------------------------------------------------------------

  

偈录和语录

  

   旋岚偃岳而恒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二

   风摇浅碧柳丝轻 雨洗淡红桃萼嫩

   百年三万六千朝 反复原来是这汉

   三

   心无异缘 意绝妄想 六根清净 端坐默念 万不失一

   四

   彩云云中仙人现 手拿宝罗扇遮面

   即须着眼看仙人 不看仙人手中扇

   五

   幻灭灭已 非幻不灭

   六

   莫认色身 以空寂为体 莫执妄念 以灵知为心

   七

   毁誉赞谤过耳风 不识荣辱耄耋翁

   置身世故人情外 舍命一切无住中

   茶饭丰俭随缘过 斗室宴坐泯西东

   无言可向人前发 都缘经论读未通

   八

   新春随笔 勉同仁

   (一)

   率履不越周行 就中坎窞须防

   任他抵毁诽谤 巍然不动称王

   (二)

   心地法门诞生王 岂假气功称豪强

   心外取法求有得 徒自辛劳落空亡

   卒断暴折能所尽 绵密保任不可忘

   立定脚跟不动摇 心空无住通自降

   (三)

   执着物境事偏枯 守定空寂理亦殊

   若欲不枯亦不殊虚舟载月泛五湖

   九

   雾失楼台,绿漫溪渡,

   桃源不离寻常处!

   境无好恶心有别,

   任运修将知见树!

   桥跃长虹,鱼传尺素,

   风光本自无穷数!

   随缘放旷任沉浮,

   甘作春泥群芳护。

   十

   说尽云山海月情,唇吻未动心勿行,

   玉兔怀胎蚌含月,泥牛入海木龙吟!

   十一

   (一)

   开出无形面,示作十界身,

   悟在迷未了,入魔亦无碍!

   (二)

   要尽心花开,方明无情示,

   本来不迷悟,识智何出入!

   十二

   心地法门诞生王,岂假气功助锋芒!

   心外取法求有得,徒自辛劳落空亡。

   根尘脱处自性现,绵密保任莫轻忘;

   立定脚跟毋偏颇,一无所求道真常。

   十三

   无情说法无可议,眼处闻声亦非奇,

   穿衣吃饭寻常事,皆我神用莫狐疑,

   无说有闻皆不着,随缘任运自得宜。

   十四

   写满宇宙利生情,笔划未开字未形。

   有法可说事边倒,无法可说万里云。

   可怜一般探玄客,梦中佛事论不停。

   一心不乱非难事,念念弥陀字字明。

   十五

   着有不解空,昧却主人翁。

   空有皆不住,即是大神通。

   住空不知有,死水黑山中。

   若人会此意,面向西看东。

  

-----------------------------

  

后记

  

师尊元音上师乃德行兼备的一代宗师大德,心密三祖金刚上师,数十载潜心修学,深得宗下要妙,匠心独运,随缘救度众生,因机施教而圆融无碍。

   师尊一生谦虚恭下,严于律己,从不自赞毁他,记得师尊常嘱告我等:我们修心密者,要守心戒,念起即觉,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须勤扫旧习,返本还元,归无所得。

   师尊对前来求教修法的学人、弟子,总是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大家要识得本来,明悟自性,明了心性一如,体用不二,以启大机大用,老婆心切,不惜浑身落草。

   师尊为利乐群伦,倾其毕生精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应化事毕,于二○○○年二月安详圆寂,瑞相昭著,人天同仰。

   兹为表对师尊的哀思、缅怀之情,特整理上师遗著以飨读者,普愿与同沾法益。

   门人乐玉凤拜记

   二○○一年四月五日

  

《略论禅宗》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成佛的诀窍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