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算一遍,所以等于要念滿六十萬次。
四加行法本中,六皈依文之前有五句都在形容上師:「吾與等虛空有情,依止十方叁世佛,依止身口意功德事業根本應化處,依止八萬四千法源處,依止至尊無上僧寶衆」可見上師多麼重要。六皈依文的第叁句,「皈依諸佛薄迦梵」,「薄迦梵」爲譯音(梵語爲「巴噶梵」),此乃佛十種名號之一。第五句,「皈依一切聖賢僧」,此處「聖賢僧」不是比丘,而是登地以上的菩薩。第六句:「皈依慧眼勇父、空行、護法衆」,護法有兩種:「勇父」是男性護法,「空行母」是女性護法。藏傳佛教專有名詞中,常以智慧眼睛象征般若、無上智慧;此處用「慧眼」形容智慧護法。
皈依的利益
皈依是叁寶之基。彌勒菩薩在《般若集》之中,談到皈依的利益。佛說:「若皈依善業有形,是叁界不許,譬如海水可量,則皈依善業不可衡量。皈依是解脫大道,其功德無量。」若皈依的利益,以有形的善業來加以計量的話,這是在叁界之中所無法稱量的。就算海水可瓢取鬥量,皈依的善業、利益卻不可衡量,因爲皈依是解脫的唯一大道,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一般來說,皈依具有八種功德。當然,皈依功德是更勝于此。
- 皈依之後,正式成爲佛教徒。
- 皈依之後可以受戒。(未皈依不可受戒。)
- 皈依可消滅過去惡業。昨日種種惡業皆可清淨,但業報仍會成熟,只要心不取舍,它就消失。
- 皈依可積聚善業。同爲燃香供佛,皈依前與皈依後,其功德後者更勝前者。
- 皈依不墮下叁道。
- 皈依不爲人及非人(鬼魅山神之類。)所害。皈依成爲佛教徒之後,沒有人可以害你,因爲你心中沒有壞人,所以不會爲壞人所害;有人會設計你,但你不會因人設計而受到傷害,因爲你心中坦蕩,無絲毫陰影。
- 一切願望都能圓滿。
- 終能成佛。
皈依的層次
就皈依的對象,可分爲外、內、密叁個層次:
外在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叁寶。對凡夫來講,佛是一種信仰的投射,因爲從未見過佛,只看到佛像。法雖有叁藏十二部經典可供考證,但一切法皆方便法,乃修行的依據,非真實的存在。遵照佛所說法修行,到達某一層次,這些法全都要舍棄!所以連究竟法也不存在。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強調「未說一法」,目的在提醒弟子不要執著經典所言。對凡夫而言,皈依大概只是皈依僧,皈依哪個出家人。對菩薩而言,究竟的皈依是佛,因爲菩薩已經見性。
內在的皈依,比外在皈依更上一層,已不是外相佛法僧的皈依。內在的皈依,是皈依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上師就是佛,本尊就是法,空行、勇父就是一切僧寶。上師、本尊、護法,與佛、法、僧無分別。視上師爲佛,乃金剛乘特有的認知。
秘密的皈依,是皈依自己自性的法報化叁身。這是以皈依上師本尊護法爲基礎,更提升深入。能了解法報化叁身,就開悟了,不再是凡夫,不再對人有任何執著。
以上叁種皈依層次,新皈依弟子還是要依外、內、而進入秘密的境界。
大小乘皈依之別
大小乘的皈依有別,可從「皈依對象」、「皈依時間」、「皈依動機」叁方面論述。以對象來說,小乘「皈依僧寶」、辟支佛乘(中乘)皈依「皈依法」、大乘「皈依佛陀」。就皈依時間而言,小乘是「今生皈依」,大乘是「直至成佛我皈依」。而動機,小乘唯求自我了生脫死,大乘則以「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皈依,金剛乘更是在大乘的基礎上,爲度化無量衆生,自己願先迅速解脫。
一、皈依對象不同
究竟來說,皈依僧寶、皈依法,都非究竟,最後還是要舍棄,究竟皈依是皈依佛陀。因爲皈依佛法僧之後,成爲自利利他的大乘行者;而利他事業,唯有佛陀能夠圓滿,所以究竟皈依對象是佛。而「法」亦是無常。法有兩種:「所說法」以及「所證法」,依佛所說正法修行,一旦證得之後,必須舍所依之法。即便修行證得十地菩薩的果位,亦非究竟,在成佛之前也應舍棄,才能圓滿成佛。因此,若言究竟皈依,則皈依對象唯一是佛。這是大乘的皈依。
中乘(獨覺乘)的行者,只求自己解脫,所以趣入自解脫道,不以成佛爲究竟果位,亦無利他之心。「獨覺」行者喜歡獨自隱居,從不依止佛陀與僧寶,但其實種子還是從佛處所得。小乘行者與中乘行者沒有多大的差異,一樣是自求解脫、不生利他之心。然而小乘行者向僧寶皈依,因爲佛滅度之後,不能親自從佛處皈依,所以向具足德行的比丘僧求皈依。
總之,大中小叁乘的皈依處,究竟而言,大乘皈依佛、中乘皈依法、小乘皈依僧--此乃彌勒菩薩所言。
二、皈依時間不同
小乘、中乘的皈依就此生而已;大乘的皈依是直至成佛,這皈依都存在。所以我們也許懷疑,自己過去世是否已經皈依了?果真如此,今生是否還需要再皈依?當你有此想法,表示你過去世已曾皈依,那麼,再一次又何妨!大乘皈依的誓願與功德力,雖然持續到成佛,但行者生生世世、無時無刻,都必須一再皈依。
叁、皈依動機不同
小乘中乘的皈依動機,都是爲了令自己解脫輪回;唯有大乘是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爲高貴的動機、同時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爲修行之所依:「願衆生皆能具足快樂以及快樂的因,願衆生都能遠離痛苦以及苦的因,願衆生不離無苦之妙樂,願衆生皆能遠離怨親愛憎,住大平等舍。」精進勤修布施等諸善根,爲利一切有情,而願成佛。
四、自利利他兩種極端與導正
有許多人知道大乘皈依要發菩提心,所以皈依之後,就急于利益衆生,而竟然選擇「說法」一途,這是不如法的!初機學人,尚無法自利,如何行利他事業呢?此時所行利生事非常淺窄,不能廣大。所以務必先自我修證,修證到有一定的體會和了解,然後再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悟,無私地教導衆生,如此利益才能寬廣真實。所以密勒日巴尊者也說,不必急于一時行利他。密勒日巴尊者一生都在深山修行,可是德行與影響,直到今天還是爲所有藏人與金剛乘行者所贊歎。
另一種人,明白自我修證的重要之後,就認爲「還是到山上隱居吧!」這也不對。隱逸山林,沒人跟你吵架,怎知忍辱修得如何?遠離人煙,如何能生利他之心?身爲大乘行者,豈能在皈依後就跑到山上學起小乘來了?隱居修行是有條件的。必得從你的皈依師、或授業師、或根本上師處,求得法門;上師命令你、或你向上師祈求閉關專修,經由上師同意並做相關指示,才是被允許的。而不是皈依後什麼都還不懂,就一個人跑到山上「修行隱居」,有時還要找個伴,不然太無聊了,沒人講話。這種動機是不正確的。
各位當知,「不能不上山隱居修行,也不能不行利他慈悲心」,應奉行中道,兩者兼備,福慧雙修;在各種因緣成熟、且如法的情況下修行。切莫將得自不同上師的法門東拼西湊,「萃取精華」,變成自己的法,另創傳承,這是大妄語,要不得!
修學的次第
皈依必修的功課是,念滿十萬遍「噶mb千諾」。「噶mb」是DB法王的名號。DB法王是未來第六佛--獅子吼佛。「千諾」意爲「憶念我、了解我、令我能入您的傳承」。持誦十萬遍「噶mb千諾」,其實用不著叁天;有些人念了叁年,略嫌太慢。(仁波切更嚴格的要求是:皈依真言至少要持誦十萬遍以上、「噶mb千諾」要百千萬遍。)
持誦十萬遍DB法王心咒之後,依「聞、思、修」循序漸進。入門首重「廣聞」,爲師的任何開示,都要用心聽聞,了解何謂佛性?什麼是佛法僧?佛的功德事業爲何?什麼是輪回?什麼是涅槃?先建立知見,善加思惟,然後進入實修,以四加行奠定深厚基礎: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相應法,各修十萬遍,爾後才准修本尊法。一生之中,只需要一個法、一個本尊、一個護法、一個上師,就夠了。
從今爾後,爲師會教弟子們許多必修的儀軌。每天早晚必須照儀軌修持。儀軌是要增長你的智慧,而不是增長知識;搖鈴奏樂,是爲了取悅本尊,不是給別人聽,不應吵到別人。藏傳佛教的本尊法非常多,但如果不以四加行爲基礎,直接修本尊法的話,力量易于消散,好比流水無法安住,而且非常容易産生妄念。上師依弟子的因緣,一方面也可以教禅定、甚至教氣脈明點、那洛六法。但很基本的條件就是,信心要堅定、用功做四加行;不修四加行,想進入真正的修持,其實是很難的。岡波巴祖師一再告誡,「我們噶瑪噶居,能夠直指本心、契入佛性、證得本來清淨的自性而開悟解脫的心法,就是大手印;但四加行比大手印更難修。」所以絕對不要好高骛遠,想跳過四加行直接修大手印。
上師的叮咛
皈依後就是正式的佛門子弟,佛教徒的可貴就是懂得反省,具有慈悲心、感恩心。所以,一定要有禮貌,不要斤斤計較。很多佛教徒,表面上「阿彌陀佛」,心裏卻斤斤計較,表裏不一。要約束自己,讓自己每天都有反省的時間,反省是進步的原動力,若不懂反省,永遠不會進步。
慈悲,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要求別人慈悲。有人跟你計較,你就要求他「慈悲」,作爲功防戰略。(「你是佛教徒,要慈悲啊。」)不是這樣!是我們要對他人慈悲、對自己慈悲。但光有慈悲是不圓滿的,也要有智慧。而不執著正是智慧的泉源。不執著,有些涵養較好的可以做到,但把它放在心裏頭,這個也不對!「不執著」亦要舍。最初的「不執著」是對表面行爲而言,例如有人對自己惡言相向,你外在能「不執著」、不計較、處之泰然,但卻于心中暗藏怨尤,或一直挂記著「不執著」。這種表面的「不執著」還是不夠的,要把內在的不執著都舍棄,方才徹底。
日常生活可以享受,但不可浪費。享受跟浪費究竟有何差異?享受是有能力可以受用,這不會折損福報。但享受的同時,當心存感恩,將擁有視爲諸佛菩薩的賜予。浪費,例如每天上館子點一堆吃不完就是;但也不要爲此以後上館子就全部吃光,把身體給吃胖吃壞了,不好,凡事中庸爲尚。
了解輪回是苦,唯有皈依才是究竟的庇護處。皈依,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圓滿的結果。圓滿的皈依,讓我們成爲佛教徒,依佛陀正妙法修行,不僅世俗法能夠圓滿,同時也能圓滿出世間法。這世界是很公平的,一切得失際遇都是因果輪回的顯現。重要的,不是現在我們得到了什麼?而是我們現在做了什麼?成爲上師的弟子,就應該要有弟子的風格。過去你的心習于向外攀緣,求得外在擁有;現在,你要能夠逐漸轉爲內省內觀,向內心觀看。唯有去看你的心,才會發現「存在的秘密」;唯有你發現存在的秘密,你的風格才能夠顯現。這個風格不是個性,而是特質!成爲上師弟子的特質。
《生命的皈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