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皈依▪P4

  ..续本文上一页才算一遍,所以等于要念满六十万次。

   四加行法本中,六皈依文之前有五句都在形容上师:「吾与等虚空有情,依止十方三世佛,依止身口意功德事业根本应化处,依止八万四千法源处,依止至尊无上僧宝众」可见上师多么重要。六皈依文的第三句,「皈依诸佛薄迦梵」,「薄迦梵」为译音(梵语为「巴噶梵」),此乃佛十种名号之一。第五句,「皈依一切圣贤僧」,此处「圣贤僧」不是比丘,而是登地以上的菩萨。第六句:「皈依慧眼勇父、空行、护法众」,护法有两种:「勇父」是男性护法,「空行母」是女性护法。藏传佛教专有名词中,常以智慧眼睛象征般若、无上智慧;此处用「慧眼」形容智慧护法。

  • 既然成为师父的弟子,就应如同小象追随母象一样,紧紧相随永不舍离。像幼狮一样,当母狮作狮子吼,万兽俱散,唯独幼狮欢喜趋前。
  • 时时刻刻保持警觉的心。警觉存在,警觉不要被感觉带着走;只有那个觉知、那个清明的觉知,是存在的。那个觉知没有任何的念头、没有任何的分别,但却清清楚楚。只能讲到这样子,接下来再讲的都不是了,必须靠你自己体会经验。
  • 皈依的利益

      

      皈依是三宝之基。弥勒菩萨在《般若集》之中,谈到皈依的利益。佛说:「若皈依善业有形,是三界不许,譬如海水可量,则皈依善业不可衡量。皈依是解脱大道,其功德无量。」若皈依的利益,以有形的善业来加以计量的话,这是在三界之中所无法称量的。就算海水可瓢取斗量,皈依的善业、利益却不可衡量,因为皈依是解脱的唯一大道,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一般来说,皈依具有八种功德。当然,皈依功德是更胜于此。

      

    1. 皈依之后,正式成为佛教徒。
    2. 皈依之后可以受戒。(未皈依不可受戒。)
    3. 皈依可消灭过去恶业。昨日种种恶业皆可清净,但业报仍会成熟,只要心不取舍,它就消失。
    4. 皈依可积聚善业。同为燃香供佛,皈依前与皈依后,其功德后者更胜前者。
    5. 皈依不堕下三道。
    6. 皈依不为人及非人(鬼魅山神之类。)所害。皈依成为佛教徒之后,没有人可以害你,因为你心中没有坏人,所以不会为坏人所害;有人会设计你,但你不会因人设计而受到伤害,因为你心中坦荡,无丝毫阴影。
    7. 一切愿望都能圆满。
    8. 终能成佛。

      

    皈依的层次

       就皈依的对象,可分为外、内、密三个层次:

      

      外在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对凡夫来讲,佛是一种信仰的投射,因为从未见过佛,只看到佛像。法虽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供考证,但一切法皆方便法,乃修行的依据,非真实的存在。遵照佛所说法修行,到达某一层次,这些法全都要舍弃!所以连究竟法也不存在。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强调「未说一法」,目的在提醒弟子不要执着经典所言。对凡夫而言,皈依大概只是皈依僧,皈依哪个出家人。对菩萨而言,究竟的皈依是佛,因为菩萨已经见性。

      

      内在的皈依,比外在皈依更上一层,已不是外相佛法僧的皈依。内在的皈依,是皈依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上师就是佛,本尊就是法,空行、勇父就是一切僧宝。上师、本尊、护法,与佛、法、僧无分别。视上师为佛,乃金刚乘特有的认知。

      

      秘密的皈依,是皈依自己自性的法报化三身。这是以皈依上师本尊护法为基础,更提升深入。能了解法报化三身,就开悟了,不再是凡夫,不再对人有任何执着。

      

      以上三种皈依层次,新皈依弟子还是要依外、内、而进入秘密的境界。

      

    大小乘皈依之别

       大小乘的皈依有别,可从「皈依对象」、「皈依时间」、「皈依动机」三方面论述。以对象来说,小乘「皈依僧宝」、辟支佛乘(中乘)皈依「皈依法」、大乘「皈依佛陀」。就皈依时间而言,小乘是「今生皈依」,大乘是「直至成佛我皈依」。而动机,小乘唯求自我了生脱死,大乘则以「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皈依,金刚乘更是在大乘的基础上,为度化无量众生,自己愿先迅速解脱。

      

    一、皈依对象不同

      

      究竟来说,皈依僧宝、皈依法,都非究竟,最后还是要舍弃,究竟皈依是皈依佛陀。因为皈依佛法僧之后,成为自利利他的大乘行者;而利他事业,唯有佛陀能够圆满,所以究竟皈依对象是佛。而「法」亦是无常。法有两种:「所说法」以及「所证法」,依佛所说正法修行,一旦证得之后,必须舍所依之法。即便修行证得十地菩萨的果位,亦非究竟,在成佛之前也应舍弃,才能圆满成佛。因此,若言究竟皈依,则皈依对象唯一是佛。这是大乘的皈依。

      

      中乘(独觉乘)的行者,只求自己解脱,所以趣入自解脱道,不以成佛为究竟果位,亦无利他之心。「独觉」行者喜欢独自隐居,从不依止佛陀与僧宝,但其实种子还是从佛处所得。小乘行者与中乘行者没有多大的差异,一样是自求解脱、不生利他之心。然而小乘行者向僧宝皈依,因为佛灭度之后,不能亲自从佛处皈依,所以向具足德行的比丘僧求皈依。

      

      总之,大中小三乘的皈依处,究竟而言,大乘皈依佛、中乘皈依法、小乘皈依僧--此乃弥勒菩萨所言。

      

    二、皈依时间不同

      

      小乘、中乘的皈依就此生而已;大乘的皈依是直至成佛,这皈依都存在。所以我们也许怀疑,自己过去世是否已经皈依了?果真如此,今生是否还需要再皈依?当你有此想法,表示你过去世已曾皈依,那么,再一次又何妨!大乘皈依的誓愿与功德力,虽然持续到成佛,但行者生生世世、无时无刻,都必须一再皈依。

      

    三、皈依动机不同

      

      小乘中乘的皈依动机,都是为了令自己解脱轮回;唯有大乘是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为高贵的动机、同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修行之所依:「愿众生皆能具足快乐以及快乐的因,愿众生都能远离痛苦以及苦的因,愿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众生皆能远离怨亲爱憎,住大平等舍。」精进勤修布施等诸善根,为利一切有情,而愿成佛。

      

    四、自利利他两种极端与导正

      

      有许多人知道大乘皈依要发菩提心,所以皈依之后,就急于利益众生,而竟然选择「说法」一途,这是不如法的!初机学人,尚无法自利,如何行利他事业呢?此时所行利生事非常浅窄,不能广大。所以务必先自我修证,修证到有一定的体会和了解,然后再将自己的经验和体悟,无私地教导众生,如此利益才能宽广真实。所以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必急于一时行利他。密勒日巴尊者一生都在深山修行,可是德行与影响,直到今天还是为所有藏人与金刚乘行者所赞叹。

      

      另一种人,明白自我修证的重要之后,就认为「还是到山上隐居吧!」这也不对。隐逸山林,没人跟你吵架,怎知忍辱修得如何?远离人烟,如何能生利他之心?身为大乘行者,岂能在皈依后就跑到山上学起小乘来了?隐居修行是有条件的。必得从你的皈依师、或授业师、或根本上师处,求得法门;上师命令你、或你向上师祈求闭关专修,经由上师同意并做相关指示,才是被允许的。而不是皈依后什么都还不懂,就一个人跑到山上「修行隐居」,有时还要找个伴,不然太无聊了,没人讲话。这种动机是不正确的。

      

      各位当知,「不能不上山隐居修行,也不能不行利他慈悲心」,应奉行中道,两者兼备,福慧双修;在各种因缘成熟、且如法的情况下修行。切莫将得自不同上师的法门东拼西凑,「萃取精华」,变成自己的法,另创传承,这是大妄语,要不得!

      

      

    修学的次第

        皈依必修的功课是,念满十万遍「噶mb千诺」。「噶mb」是DB法王的名号。DB法王是未来第六佛--狮子吼佛。「千诺」意为「忆念我、了解我、令我能入您的传承」。持诵十万遍「噶mb千诺」,其实用不着三天;有些人念了三年,略嫌太慢。(仁波切更严格的要求是:皈依真言至少要持诵十万遍以上、「噶mb千诺」要百千万遍。)

      

      持诵十万遍DB法王心咒之后,依「闻、思、修」循序渐进。入门首重「广闻」,为师的任何开示,都要用心听闻,了解何谓佛性?什么是佛法僧?佛的功德事业为何?什么是轮回?什么是涅槃?先建立知见,善加思惟,然后进入实修,以四加行奠定深厚基础:皈依大礼拜、金刚萨埵、献曼达、上师相应法,各修十万遍,尔后才准修本尊法。一生之中,只需要一个法、一个本尊、一个护法、一个上师,就够了。

      

      从今尔后,为师会教弟子们许多必修的仪轨。每天早晚必须照仪轨修持。仪轨是要增长你的智慧,而不是增长知识;摇铃奏乐,是为了取悦本尊,不是给别人听,不应吵到别人。藏传佛教的本尊法非常多,但如果不以四加行为基础,直接修本尊法的话,力量易于消散,好比流水无法安住,而且非常容易产生妄念。上师依弟子的因缘,一方面也可以教禅定、甚至教气脉明点、那洛六法。但很基本的条件就是,信心要坚定、用功做四加行;不修四加行,想进入真正的修持,其实是很难的。冈波巴祖师一再告诫,「我们噶玛噶居,能够直指本心、契入佛性、证得本来清净的自性而开悟解脱的心法,就是大手印;但四加行比大手印更难修。」所以绝对不要好高骛远,想跳过四加行直接修大手印。

      

      上师的叮咛

       皈依后就是正式的佛门子弟,佛教徒的可贵就是懂得反省,具有慈悲心、感恩心。所以,一定要有礼貌,不要斤斤计较。很多佛教徒,表面上「阿弥陀佛」,心里却斤斤计较,表里不一。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每天都有反省的时间,反省是进步的原动力,若不懂反省,永远不会进步。

      

      慈悲,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要求别人慈悲。有人跟你计较,你就要求他「慈悲」,作为功防战略。(「你是佛教徒,要慈悲啊。」)不是这样!是我们要对他人慈悲、对自己慈悲。但光有慈悲是不圆满的,也要有智慧。而不执着正是智慧的泉源。不执着,有些涵养较好的可以做到,但把它放在心里头,这个也不对!「不执着」亦要舍。最初的「不执着」是对表面行为而言,例如有人对自己恶言相向,你外在能「不执着」、不计较、处之泰然,但却于心中暗藏怨尤,或一直挂记着「不执着」。这种表面的「不执着」还是不够的,要把内在的不执着都舍弃,方才彻底。

      

      日常生活可以享受,但不可浪费。享受跟浪费究竟有何差异?享受是有能力可以受用,这不会折损福报。但享受的同时,当心存感恩,将拥有视为诸佛菩萨的赐予。浪费,例如每天上馆子点一堆吃不完就是;但也不要为此以后上馆子就全部吃光,把身体给吃胖吃坏了,不好,凡事中庸为尚。

      

      了解轮回是苦,唯有皈依才是究竟的庇护处。皈依,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圆满的结果。圆满的皈依,让我们成为佛教徒,依佛陀正妙法修行,不仅世俗法能够圆满,同时也能圆满出世间法。这世界是很公平的,一切得失际遇都是因果轮回的显现。重要的,不是现在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成为上师的弟子,就应该要有弟子的风格。过去你的心习于向外攀缘,求得外在拥有;现在,你要能够逐渐转为内省内观,向内心观看。唯有去看你的心,才会发现「存在的秘密」;唯有你发现存在的秘密,你的风格才能够显现。这个风格不是个性,而是特质!成为上师弟子的特质。

      

    《生命的皈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