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布巴四法
卡盧仁波切講授
缪樹廉譯
我們寶貴的人生,給我們有修行佛法的機會和閑暇,使我們能親近佛法廣大甚深的傳統法教。法教中的岡布巴四法,概觀全道,將其分爲簡明的四個層次。
第一法:轉心向法
此第一法,包括徹底了解我們在輪回中的處境,以及輪回衆生所遭受的不同命運──六道;下叁爲地獄、餓鬼、畜生;上叁爲天、人、阿修羅。藉此法教,我們得知善業與不善業之果,得知何種性向轉生何道,以及六道衆生所受之苦。我們逐漸了解,雖然某種業的作用可使我們在六道中上升或下降,但輪回本身之中並無解脫輪回之法。如果我們依靠輪回,則我們就不會有成佛的可能。必需如是了解輪回,才能開始修行,才能轉心向法。爲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先修觀人身難得等四種共同加行。
第一加行與我們現有之寶貴無比的人生有關。因受叁寶的加持,及于過去生中曾受叁寶的影響,我們在某一時刻發出了一種向善之心,以致如今生而爲人,具有人生中所有修行佛法的機會、閑暇和自由。〈能于身、語、意舍惡行善〉以保持此向善之心的衆生很少,終能得生人道者也很少。如果我們把黑夜出現之星看作是輪回中的芸芸衆生,則代表寶貴人生的就是白日能見之星了──雖有可能,但很少見。生而爲人是極其稀有之事。
第二加行與無常有關。如今我們既已具有人生中所有的寶貴機會,就該盡量善加利用,充分發揮人的潛能。這一點可因力求超脫輪回和成佛而辦到。此外,我們還須了解,有生必有死和無常是人生的一部份,如此難得的人生終將消逝。我們經驗中的每一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動。人生猶如風中之燭,隨時可滅;猶如水面之泡,說破就破;猶如草上朝露,瞬即化爲烏有。
其次,若要完全實現人的潛能,我們必須審察業的觀念、因果的作用,尤其是我們的行爲與其後果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們現在所做與我們未來所受之間的必然關連,我們須有充分的認識。
轉心向法的第四加行是觀輪回的缺陷和苦性。不解無常、不知將死,我們就可能爲世間之樂而貪戀,以致沈迷于煩惱與困惑之中。當此種情形發生時,我們爲自己所過的那種生活疲于奔命,真正重要的事反而沒做。我們既未真正看清人生的實況,也未善加利用自己得處境。不知不覺中,死期已至,一生就完了。若無穩固的修行基礎,我們只有在恐懼與痛苦之中無可奈何的死去。
修此四種加行──觀寶貴人生的潛能、觀無常與必死、觀業因果報、以及觀輪回之苦與缺陷──我們即可轉心向法,完成岡布巴四法中的第一法。
第二法:以法爲道
一入法教,我們即面臨岡布巴四法中的第二法:以佛法之教爲我們的生活方式或我們修行的道。對高于我們的叁寶,我們的態度開始轉變;對與我們同等或低于我們的輪回衆生,我們的態度也開始轉變。第二種轉變表現在皈依之時,我們以信心、虔誠和敬意皈依佛、法、僧叁寶。我們了悟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具有無限大能者。我們了解,來自佛之覺境的法教,是每一衆生都能遵行而成覺之道。我們認知僧,或由證悟及傳授佛法的修行者所組成的團體,是我們的同伴或向導,能爲我們開示正道。金剛乘的傳統中,于叁寶外又加叁根──上師、本尊、護法──作爲皈依境。
佛法一旦成爲我們修行之道,第二種態──悲心──即發。在觀與我們同處輪回的衆生時,我們想到虛空是無限之大,遍及十方,衆生界亦如虛空之廣大。此無量衆生中的每一個,都曾于過去某時爲我們與爲我們之父。曆經無數次的轉生之後,我們與每一衆生皆已有了極其親密的業緣。悲心一發,我們即能看出所有生命盡皆相同,每一衆生都想要快樂:每一種生命基本上都在不斷追求幸福,但卻因使用的方法與追求的目標相違而失敗。極少衆生了解真樂是善行之果。因爲很多衆生都迷惑于他們有害的行爲和思想,其實那些思想和行爲都是在自毀其得樂的機會。看到這種情形,我們乃對其他衆生發出真正的愛心和悲心。此對各種生命所發之無量大悲,即是第二種以法爲道的態度。依照這些法教和態度,就是這樣借著信心與悲心而成爲我們修行時整個的生活方式。
悲心的發展
雖然我們已覺悟到只是自利不夠,還要利益一切衆生,但我們也必須坦承自身的缺陷,承認自己的能力太小,不足以真正有效的協助衆生,令得解脫。要能有效,必需成佛始可,至少也須達到菩薩證悟的某一階段。在這些較高的層面上,我們才有能力現身說法,引導衆生離惑。
利他的態度,名爲相對菩提心;發菩提心願,是大乘修行之基,衆德所居之器。
發菩提心的方法之一,名「施受法」。此處的心態是,我們每一個人只是一個衆生,而法界〈宇宙〉衆生無量。由此一衆生承擔法界一切衆生所有之苦,令其皆得離苦,不是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嗎?因此,我們發心把一切衆生之苦承擔過來,連其初起之苦或潛在之苦,以及所有苦因,全部包括在內。同時,我們發心把自己所有之善、樂、健康、財富極可能有的長壽,施與其他衆生。任何我們喜歡的東西,任何高貴、有價值,對我們有益或令我們快樂的事物,我們都毫不自私地施與每一其他衆生。因此,這種觀修的方法,是願將一切不好的全歸自己,願將一切好的施與他人。我們把執著己欲,不願他人的習性反轉過來。我們對一切有生命者皆能深深體恤。此施受法是最有效的發展菩提心地之道。
以上所說之悲心,名爲「衆生緣悲心」。其中還殘留有二相對之見,因爲我們仍未脫叁輪之相:〈一〉自爲悲憫者;〈二〉其他衆生爲悲憫對象;〈叁〉了知其他衆生之苦而發悲憫心的行爲。這種架構是行大乘道的准備工作。一旦此種悲心得以確立,我們即達第二種悲心的階段。證悟開始成長,使得我們了知發悲心之我、悲憫的對象,以及悲心本身,就某種意義而言,悉皆如幻。我們看出此叁者屬于俗谛,而非真谛。它們本身是空如幻,只是虛構有二相對之假象而已。知此叁者是幻,因而了解一切現象及經驗真正的空性,即是所謂「法緣悲心」。這是大乘所修的主要之道。
從上述第二種悲心,又逐漸産生第叁種悲心,名爲「無緣悲心」。至此我們完全超越能所之念。這是能結佛果的究極證悟。所有這叁等悲心,都是相連的,所以我們如果從基本的對一切衆生發慈悲心開始,就是奠定了基礎,保證我們所修之道是成覺的直捷之徑。
第叁法:以道除惑
岡布巴的第叁法說,行道即可除惑。此一法教的主題是證空──證悟究極心性。于禅修中我們證悟自心及自心所有的主觀感受都無實質,本非實有,依世俗理而言是有,究竟說來則無。此種證空,名爲究竟菩提心。
心可比作大海,本質是空,沒有限定之相或究極之實。不過,此一性空之心,有其主觀的投影,那就是整個的現象界。構成我們經驗的色、聲、香、味、觸、法〈心念〉,相當于海面之波。一旦我們藉禅修而得見心性根本是空時,我們自會感到心影亦空。這些心影猶如海面起伏之波,無論起伏,皆不離海。
我們雖對心本是空的道理有所了解,但要把心本是空這種看法與現象界的經驗連在一起,可能很難。舉個例也許有助于說明。目前我們具有肉身,在醒的時候我們極愛此身,但在夢中,我們住于另一種身,體驗一種不同存在境界。此一「夢身」與一個完整的現象界往來。我們于夢中的見、嗅、觸、聞、覺、思、溝通,體驗另一個完整的宇宙。但當我們醒過來的時候,顯然夢中宇宙究竟無實。它的確不在我們現在醒時所認識的外界,不在我們的寢室,也不在我們的體內──什麼地方都找不到它。當夢一醒,夢中之「實」就沒了。夢只是一種心影,夢之無實,相當易解。我們還須了解的是,我們醒時的經驗,在性質上,大致與夢中無異,其産生的過程亦同。
已得證悟的大成就者,如印度的帝洛巴和那諾巴,或西藏的瑪爾巴和密勒日巴,都能在現象界中示現神通變化。他們之所以有此能力,乃是因已證悟整個現象界本質是空,皆爲心影。這使得他們能夠顯現神通,真能改變現象界。當我們的心執著自身經驗爲究竟真實不變時,此種神變即不可能。
我們現階段的存在時間的長短,止于死亡,也就是操縱此有形存在之業完全耗盡的時候。死時,識與肉身一刀兩斷,棄之而去。繼續存在的只有死者之識,亦即入于中陰的死者之心。在死後的中陰階段,我們經曆另一種現象界。雖無肉身爲所依,心仍能見、聞、嗅、嘗、觸、思、知,一如其今之所爲。雖然中陰期只有識,心還是繼續依其習慣而行,以固定模式顯現。因此,相信經驗究竟是實的那種習氣,在肉身死亡之後仍繼續存在,此時的情形猶如在睡夢中而意識清醒。
講一個西藏比丘的故事可以說明此點。故事發生的時間不是很久以前,而是先父在世之時。在西藏,我家附近有一甯瑪巴寺,寺名澤克珍〈Dzokchen〉。寺中有一比丘決心離去,想要從商,他離寺北上經商,希望發財。他的確相當成功。由于過去與寺院的關系,他也被認爲多少具有法師的身分,所以他除了經商致富之外,還擁有一群信徒。有一天,他遇到一個能迷人心竅的魔術師。這位從商的法師並不知道魔術師有此能力,致被其咒所迷而起強烈的幻覺。在幻覺中,他碰見一個女人,並與其結婚生子。他有了一大筆財産和衆多家屬需要照顧,又在商場做了多項投機生意,賺了很多的錢。他一生就是這麼過的,結果年紀老了,頭發白了,牙齒也所剩無幾。隨後幻覺消失;他又回到原來的狀況,實際上也許只過了一兩天。在這一兩天中,魔術師把他所有的一切的偷走了,他從幻覺中醒過來的時候已是一文不名,空留對幻覺中漫長一生之活動、娛樂和計劃的回憶,僅此而已。
正如上述商人的幻想,我們日常的經驗也有虛幻之性。大乘顯經中說,我們的一切遭遇皆如映像、陽焰〈海市蜃樓〉、…
《岡布巴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