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冈布巴四法

  冈布巴四法

  卡卢仁波切讲授

  缪树廉译

  我们宝贵的人生,给我们有修行佛法的机会和闲暇,使我们能亲近佛法广大甚深的传统法教。法教中的冈布巴四法,概观全道,将其分为简明的四个层次。

  第一法:转心向法

  此第一法,包括彻底了解我们在轮回中的处境,以及轮回众生所遭受的不同命运──六道;下三为地狱、饿鬼、畜生;上三为天、人、阿修罗。藉此法教,我们得知善业与不善业之果,得知何种性向转生何道,以及六道众生所受之苦。我们逐渐了解,虽然某种业的作用可使我们在六道中上升或下降,但轮回本身之中并无解脱轮回之法。如果我们依靠轮回,则我们就不会有成佛的可能。必需如是了解轮回,才能开始修行,才能转心向法。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先修观人身难得等四种共同加行。

  第一加行与我们现有之宝贵无比的人生有关。因受三宝的加持,及于过去生中曾受三宝的影响,我们在某一时刻发出了一种向善之心,以致如今生而为人,具有人生中所有修行佛法的机会、闲暇和自由。〈能于身、语、意舍恶行善〉以保持此向善之心的众生很少,终能得生人道者也很少。如果我们把黑夜出现之星看作是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则代表宝贵人生的就是白日能见之星了──虽有可能,但很少见。生而为人是极其稀有之事。

  第二加行与无常有关。如今我们既已具有人生中所有的宝贵机会,就该尽量善加利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这一点可因力求超脱轮回和成佛而办到。此外,我们还须了解,有生必有死和无常是人生的一部份,如此难得的人生终将消逝。我们经验中的每一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动。人生犹如风中之烛,随时可灭;犹如水面之泡,说破就破;犹如草上朝露,瞬即化为乌有。

  其次,若要完全实现人的潜能,我们必须审察业的观念、因果的作用,尤其是我们的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现在所做与我们未来所受之间的必然关连,我们须有充分的认识。

  转心向法的第四加行是观轮回的缺陷和苦性。不解无常、不知将死,我们就可能为世间之乐而贪恋,以致沉迷于烦恼与困惑之中。当此种情形发生时,我们为自己所过的那种生活疲于奔命,真正重要的事反而没做。我们既未真正看清人生的实况,也未善加利用自己得处境。不知不觉中,死期已至,一生就完了。若无稳固的修行基础,我们只有在恐惧与痛苦之中无可奈何的死去。

  修此四种加行──观宝贵人生的潜能、观无常与必死、观业因果报、以及观轮回之苦与缺陷──我们即可转心向法,完成冈布巴四法中的第一法。

  第二法:以法为道

  一入法教,我们即面临冈布巴四法中的第二法:以佛法之教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或我们修行的道。对高于我们的三宝,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对与我们同等或低于我们的轮回众生,我们的态度也开始转变。第二种转变表现在皈依之时,我们以信心、虔诚和敬意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了悟佛乃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具有无限大能者。我们了解,来自佛之觉境的法教,是每一众生都能遵行而成觉之道。我们认知僧,或由证悟及传授佛法的修行者所组成的团体,是我们的同伴或向导,能为我们开示正道。金刚乘的传统中,于三宝外又加三根──上师、本尊、护法──作为皈依境。

  佛法一旦成为我们修行之道,第二种态──悲心──即发。在观与我们同处轮回的众生时,我们想到虚空是无限之大,遍及十方,众生界亦如虚空之广大。此无量众生中的每一个,都曾于过去某时为我们与为我们之父。历经无数次的转生之后,我们与每一众生皆已有了极其亲密的业缘。悲心一发,我们即能看出所有生命尽皆相同,每一众生都想要快乐:每一种生命基本上都在不断追求幸福,但却因使用的方法与追求的目标相违而失败。极少众生了解真乐是善行之果。因为很多众生都迷惑于他们有害的行为和思想,其实那些思想和行为都是在自毁其得乐的机会。看到这种情形,我们乃对其他众生发出真正的爱心和悲心。此对各种生命所发之无量大悲,即是第二种以法为道的态度。依照这些法教和态度,就是这样借着信心与悲心而成为我们修行时整个的生活方式。

  悲心的发展

  虽然我们已觉悟到只是自利不够,还要利益一切众生,但我们也必须坦承自身的缺陷,承认自己的能力太小,不足以真正有效的协助众生,令得解脱。要能有效,必需成佛始可,至少也须达到菩萨证悟的某一阶段。在这些较高的层面上,我们才有能力现身说法,引导众生离惑。

  利他的态度,名为相对菩提心;发菩提心愿,是大乘修行之基,众德所居之器。

  发菩提心的方法之一,名「施受法」。此处的心态是,我们每一个人只是一个众生,而法界〈宇宙〉众生无量。由此一众生承担法界一切众生所有之苦,令其皆得离苦,不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吗?因此,我们发心把一切众生之苦承担过来,连其初起之苦或潜在之苦,以及所有苦因,全部包括在内。同时,我们发心把自己所有之善、乐、健康、财富极可能有的长寿,施与其他众生。任何我们喜欢的东西,任何高贵、有价值,对我们有益或令我们快乐的事物,我们都毫不自私地施与每一其他众生。因此,这种观修的方法,是愿将一切不好的全归自己,愿将一切好的施与他人。我们把执着己欲,不愿他人的习性反转过来。我们对一切有生命者皆能深深体恤。此施受法是最有效的发展菩提心地之道。

  以上所说之悲心,名为「众生缘悲心」。其中还残留有二相对之见,因为我们仍未脱三轮之相:〈一〉自为悲悯者;〈二〉其他众生为悲悯对象;〈三〉了知其他众生之苦而发悲悯心的行为。这种架构是行大乘道的准备工作。一旦此种悲心得以确立,我们即达第二种悲心的阶段。证悟开始成长,使得我们了知发悲心之我、悲悯的对象,以及悲心本身,就某种意义而言,悉皆如幻。我们看出此三者属于俗谛,而非真谛。它们本身是空如幻,只是虚构有二相对之假象而已。知此三者是幻,因而了解一切现象及经验真正的空性,即是所谓「法缘悲心」。这是大乘所修的主要之道。

  从上述第二种悲心,又逐渐产生第三种悲心,名为「无缘悲心」。至此我们完全超越能所之念。这是能结佛果的究极证悟。所有这三等悲心,都是相连的,所以我们如果从基本的对一切众生发慈悲心开始,就是奠定了基础,保证我们所修之道是成觉的直捷之径。

  第三法:以道除惑

  冈布巴的第三法说,行道即可除惑。此一法教的主题是证空──证悟究极心性。于禅修中我们证悟自心及自心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无实质,本非实有,依世俗理而言是有,究竟说来则无。此种证空,名为究竟菩提心。

  心可比作大海,本质是空,没有限定之相或究极之实。不过,此一性空之心,有其主观的投影,那就是整个的现象界。构成我们经验的色、声、香、味、触、法〈心念〉,相当于海面之波。一旦我们藉禅修而得见心性根本是空时,我们自会感到心影亦空。这些心影犹如海面起伏之波,无论起伏,皆不离海。

  我们虽对心本是空的道理有所了解,但要把心本是空这种看法与现象界的经验连在一起,可能很难。举个例也许有助于说明。目前我们具有肉身,在醒的时候我们极爱此身,但在梦中,我们住于另一种身,体验一种不同存在境界。此一「梦身」与一个完整的现象界往来。我们于梦中的见、嗅、触、闻、觉、思、沟通,体验另一个完整的宇宙。但当我们醒过来的时候,显然梦中宇宙究竟无实。它的确不在我们现在醒时所认识的外界,不在我们的寝室,也不在我们的体内──什么地方都找不到它。当梦一醒,梦中之「实」就没了。梦只是一种心影,梦之无实,相当易解。我们还须了解的是,我们醒时的经验,在性质上,大致与梦中无异,其产生的过程亦同。

  已得证悟的大成就者,如印度的帝洛巴和那诺巴,或西藏的玛尔巴和密勒日巴,都能在现象界中示现神通变化。他们之所以有此能力,乃是因已证悟整个现象界本质是空,皆为心影。这使得他们能够显现神通,真能改变现象界。当我们的心执着自身经验为究竟真实不变时,此种神变即不可能。

  我们现阶段的存在时间的长短,止于死亡,也就是操纵此有形存在之业完全耗尽的时候。死时,识与肉身一刀两断,弃之而去。继续存在的只有死者之识,亦即入于中阴的死者之心。在死后的中阴阶段,我们经历另一种现象界。虽无肉身为所依,心仍能见、闻、嗅、尝、触、思、知,一如其今之所为。虽然中阴期只有识,心还是继续依其习惯而行,以固定模式显现。因此,相信经验究竟是实的那种习气,在肉身死亡之后仍继续存在,此时的情形犹如在睡梦中而意识清醒。

  讲一个西藏比丘的故事可以说明此点。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很久以前,而是先父在世之时。在西藏,我家附近有一宁玛巴寺,寺名泽克珍〈Dzokchen〉。寺中有一比丘决心离去,想要从商,他离寺北上经商,希望发财。他的确相当成功。由于过去与寺院的关系,他也被认为多少具有法师的身分,所以他除了经商致富之外,还拥有一群信徒。有一天,他遇到一个能迷人心窍的魔术师。这位从商的法师并不知道魔术师有此能力,致被其咒所迷而起强烈的幻觉。在幻觉中,他碰见一个女人,并与其结婚生子。他有了一大笔财产和众多家属需要照顾,又在商场做了多项投机生意,赚了很多的钱。他一生就是这么过的,结果年纪老了,头发白了,牙齿也所剩无几。随后幻觉消失;他又回到原来的状况,实际上也许只过了一两天。在这一两天中,魔术师把他所有的一切的偷走了,他从幻觉中醒过来的时候已是一文不名,空留对幻觉中漫长一生之活动、娱乐和计划的回忆,仅此而已。

  正如上述商人的幻想,我们日常的经验也有虚幻之性。大乘显经中说,我们的一切遭遇皆如映像、阳焰〈海市蜃楼〉、…

《冈布巴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