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中之虹或水面之月;我们的一切经验只是依俗为真,究竟非实。
当我们先相信我们必须悟解心本是空的道理来除惑,再因此而得见诸法之幻性时,即是证得冈布巴的第三法。以道除惑、于焉实现。
第四法:惑成本觉
冈布巴的第四法是转惑成本觉。此项根本转变,要到无上瑜伽密续的层次才能成就。无上瑜伽密续是金刚乘法教四个层次中的最高者。
理论上,这转转化不难解释。在凡夫位,自己的觉知受到蒙蔽而不明;我们如果认识心性,即能体验本觉。不过,在实行的阶段,这种转化不是自发的,须有某种方便才能产生。为了将散漫的觉知转化为开悟的觉知,我们使用金刚乘中丰富的方便法,尤其是修观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目前,我们还是尚未成觉的众生,所有身、语、意的功能皆为无明所蔽。要想转惑成觉,我们必须身、语、意俱觉,放于金刚乘的修行中,我们利用身、语、意全部的功能成就完全的转化。
想一想我们的肉身,我们即可看出自己是如何将此肉身当作永恒、清静、真实的东西而爱之。然而,此肉身是暂时的,由多种不净、腐败的物质所构成。它乃依俗为真,而非究竟是实。我们在习惯上和天性上对它的执着,阻碍了本觉得生起。我们必须了悟此身只是一种现象,并无自性。以身为识的主要表象,乃是基于心的主观看法。在我们有此证悟之前,转惑成本觉一事,不会自然或轻易发生。
密宗的修法里,身的转化是藉观想自身同于本尊的清静身或觉者身,例如大悲观世音菩萨。修此法时,我们暂不注意自身,而认同于本尊清净身。如是修时,还要了解所观本尊身只是清净相,不具任何实质。修观时,我们与此身完全合一,而此身是空、非坚实、无自性,除清净相外,究无实体。此所证者,名为「相空合一」。
这种转化,是基于了解我们所有的经验皆是主观的心影,因此,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如何具有决定性。态度一转,经验亦随之而转,在我们以上述方式修观时,即可能有此转变。一心观想大悲观世音菩萨等觉者之身,尤能如此。观音之像,如实表现觉者之悲心。这不是虚构的,事实上,真有一位名观世音的觉者,能赐加持及成就。要想有此经验,必须具足某些条件。这可用为人照相来比喻,我们把底片放入照相机,对准所要照的人,然后拍照;人像投射在底片上,冲洗过后,即显现出来。观想觉者之身,与此类似。有一名为观世音的「外」表。借着精进修观,我们逐渐与此清净身相成为一体,对之起信,并且证悟观世音所代表的内在悲心与觉境。如是一来,我们即可成为所观本尊的「拷贝」,而得到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这是藉观自身为觉者身而转惑成本觉得第一种情形。
第二种是语言方面的转化。虽然把语言看作没有实体并不难,因为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但实际上我们却像对待真实的东西一样来对待它。这是因为我们太执着所说所闻,致令语言具有很大力量。究竟无实的空话,竟能决定我们的苦乐。这些苦乐,都是由于我们对声音语言的根本执着而产生。
就金刚乘而论,我们诵真言和观真言。真言是觉音,是本尊语,是声空合一。真言无内在之实,只是净音的显现,持真言者要同时体会真言之空。藉真言力,我们不再执着日常生活中所闻之声音语言为实,而能体会到其本质是空。我们在语言方面之惑,如是而转化为明觉。
起初,声空合一只是一种理念,只是对应该如何修观的认知。由于不断修行,此种理念变成实际经验。在此阶段,像在修行的其他阶段一样,心态非常重要,下述一位西藏上师的故事可为例证。这位上师有两个弟子从事诵观音六字明咒──嗡嘛尼贝美吽──一亿遍的修行。这两个弟子都先在上师面前立下誓愿,然后就去实修。一个弟子非常精进,虽然他的证悟也许并不很深,他尽快开始实修,日夜不停的诵咒。经过三年长期的努力,他诵完一亿遍。另一个弟子非常聪明,但可能不如前者精进,因为他没有像前者那样急于开始实修。当他的道友闭关诵咒即将圆满时,他还没诵多少遍,可是他跑到山顶上去,坐在那里,开始观想遍法界一切众生皆化为观音。他不仅观想咒声从每一众生口中发出,而且观想法界每一微尘皆随咒声震动。一连几天,他如是于定中诵咒。
当这两个弟子诵咒圆满前去禀告上师时,上师说;「你们做得都很好。你很精进,而你则很聪明。你们两个都完成了诵六字明咒一亿遍的修行。」由此可见,转变心态和发展解悟,能使我们的修行力大为增加。
观音六字大明咒──嗡嘛尼贝美吽──表示观音的加持和觉力。此六字与我们多方面的经验有关:转化心中六种根本烦恼,证悟本觉之六面。此六种烦恼和本觉六面皆属六佛种性坛城,而六佛种性则明现于觉心之中。观音明咒有能力成就所有这些层面上的转化。
观音六字明咒的另一种解释是,「嗡」为觉身之本质;中间的「嘛尼贝美」代表觉语;最后「吽」字代表觉意。诸佛菩萨的身、语、意悉为此明咒之声所摄。此明咒能净除身障、语障、意障,令一切众生抵达证悟之境。当我们以信心及精进观想持诵此明咒时,其转化之力即行发出。我们确能如事而得净化。
修观音法观想,于意要专注观音明咒与种子字「舍」所在之处──心的部位。观想明咒与「舍」字放光,供养诸佛,净除一切众生之障,令其安住于觉。意一方面的修行也与无相观结合,任心安住于其本身的空性。如是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生转变:我们会体验到心中生起的一切,无论是情绪还是思想,皆起于空而销归于空,其间我们始终不离空性。在此一境界里,我们所证的是,心乃「觉空合一」,此即大手印。
修观音观想时,就是这样用身、语、意三方面来修。每次修行的结尾,心中所观之相融入无相之境,我们只是任心安住于其本性。此时,我们可以体验到身、语、意皆起于根本性空之心。我们认清此心为本,身、语为副,俱是以识为基的心影。这表示我们各方面的经验悉归于一,亦即归于那为诸法起源的心之空性。我们由此证得冈布巴的第四法:惑成本觉。
《冈布巴四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