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中之虹或水面之月;我們的一切經驗只是依俗爲真,究竟非實。
當我們先相信我們必須悟解心本是空的道理來除惑,再因此而得見諸法之幻性時,即是證得岡布巴的第叁法。以道除惑、于焉實現。
第四法:惑成本覺
岡布巴的第四法是轉惑成本覺。此項根本轉變,要到無上瑜伽密續的層次才能成就。無上瑜伽密續是金剛乘法教四個層次中的最高者。
理論上,這轉轉化不難解釋。在凡夫位,自己的覺知受到蒙蔽而不明;我們如果認識心性,即能體驗本覺。不過,在實行的階段,這種轉化不是自發的,須有某種方便才能産生。爲了將散漫的覺知轉化爲開悟的覺知,我們使用金剛乘中豐富的方便法,尤其是修觀的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目前,我們還是尚未成覺的衆生,所有身、語、意的功能皆爲無明所蔽。要想轉惑成覺,我們必須身、語、意俱覺,放于金剛乘的修行中,我們利用身、語、意全部的功能成就完全的轉化。
想一想我們的肉身,我們即可看出自己是如何將此肉身當作永恒、清靜、真實的東西而愛之。然而,此肉身是暫時的,由多種不淨、腐敗的物質所構成。它乃依俗爲真,而非究竟是實。我們在習慣上和天性上對它的執著,阻礙了本覺得生起。我們必須了悟此身只是一種現象,並無自性。以身爲識的主要表象,乃是基于心的主觀看法。在我們有此證悟之前,轉惑成本覺一事,不會自然或輕易發生。
密宗的修法裏,身的轉化是藉觀想自身同于本尊的清靜身或覺者身,例如大悲觀世音菩薩。修此法時,我們暫不注意自身,而認同于本尊清淨身。如是修時,還要了解所觀本尊身只是清淨相,不具任何實質。修觀時,我們與此身完全合一,而此身是空、非堅實、無自性,除清淨相外,究無實體。此所證者,名爲「相空合一」。
這種轉化,是基于了解我們所有的經驗皆是主觀的心影,因此,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如何具有決定性。態度一轉,經驗亦隨之而轉,在我們以上述方式修觀時,即可能有此轉變。一心觀想大悲觀世音菩薩等覺者之身,尤能如此。觀音之像,如實表現覺者之悲心。這不是虛構的,事實上,真有一位名觀世音的覺者,能賜加持及成就。要想有此經驗,必須具足某些條件。這可用爲人照相來比喻,我們把底片放入照相機,對准所要照的人,然後拍照;人像投射在底片上,沖洗過後,即顯現出來。觀想覺者之身,與此類似。有一名爲觀世音的「外」表。借著精進修觀,我們逐漸與此清淨身相成爲一體,對之起信,並且證悟觀世音所代表的內在悲心與覺境。如是一來,我們即可成爲所觀本尊的「拷貝」,而得到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加持,這是藉觀自身爲覺者身而轉惑成本覺得第一種情形。
第二種是語言方面的轉化。雖然把語言看作沒有實體並不難,因爲它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但實際上我們卻像對待真實的東西一樣來對待它。這是因爲我們太執著所說所聞,致令語言具有很大力量。究竟無實的空話,竟能決定我們的苦樂。這些苦樂,都是由于我們對聲音語言的根本執著而産生。
就金剛乘而論,我們誦真言和觀真言。真言是覺音,是本尊語,是聲空合一。真言無內在之實,只是淨音的顯現,持真言者要同時體會真言之空。藉真言力,我們不再執著日常生活中所聞之聲音語言爲實,而能體會到其本質是空。我們在語言方面之惑,如是而轉化爲明覺。
起初,聲空合一只是一種理念,只是對應該如何修觀的認知。由于不斷修行,此種理念變成實際經驗。在此階段,像在修行的其他階段一樣,心態非常重要,下述一位西藏上師的故事可爲例證。這位上師有兩個弟子從事誦觀音六字明咒──嗡嘛尼貝美吽──一億遍的修行。這兩個弟子都先在上師面前立下誓願,然後就去實修。一個弟子非常精進,雖然他的證悟也許並不很深,他盡快開始實修,日夜不停的誦咒。經過叁年長期的努力,他誦完一億遍。另一個弟子非常聰明,但可能不如前者精進,因爲他沒有像前者那樣急于開始實修。當他的道友閉關誦咒即將圓滿時,他還沒誦多少遍,可是他跑到山頂上去,坐在那裏,開始觀想遍法界一切衆生皆化爲觀音。他不僅觀想咒聲從每一衆生口中發出,而且觀想法界每一微塵皆隨咒聲震動。一連幾天,他如是于定中誦咒。
當這兩個弟子誦咒圓滿前去禀告上師時,上師說;「你們做得都很好。你很精進,而你則很聰明。你們兩個都完成了誦六字明咒一億遍的修行。」由此可見,轉變心態和發展解悟,能使我們的修行力大爲增加。
觀音六字大明咒──嗡嘛尼貝美吽──表示觀音的加持和覺力。此六字與我們多方面的經驗有關:轉化心中六種根本煩惱,證悟本覺之六面。此六種煩惱和本覺六面皆屬六佛種性壇城,而六佛種性則明現于覺心之中。觀音明咒有能力成就所有這些層面上的轉化。
觀音六字明咒的另一種解釋是,「嗡」爲覺身之本質;中間的「嘛尼貝美」代表覺語;最後「吽」字代表覺意。諸佛菩薩的身、語、意悉爲此明咒之聲所攝。此明咒能淨除身障、語障、意障,令一切衆生抵達證悟之境。當我們以信心及精進觀想持誦此明咒時,其轉化之力即行發出。我們確能如事而得淨化。
修觀音法觀想,于意要專注觀音明咒與種子字「舍」所在之處──心的部位。觀想明咒與「舍」字放光,供養諸佛,淨除一切衆生之障,令其安住于覺。意一方面的修行也與無相觀結合,任心安住于其本身的空性。如是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生轉變:我們會體驗到心中生起的一切,無論是情緒還是思想,皆起于空而銷歸于空,其間我們始終不離空性。在此一境界裏,我們所證的是,心乃「覺空合一」,此即大手印。
修觀音觀想時,就是這樣用身、語、意叁方面來修。每次修行的結尾,心中所觀之相融入無相之境,我們只是任心安住于其本性。此時,我們可以體驗到身、語、意皆起于根本性空之心。我們認清此心爲本,身、語爲副,俱是以識爲基的心影。這表示我們各方面的經驗悉歸于一,亦即歸于那爲諸法起源的心之空性。我們由此證得岡布巴的第四法:惑成本覺。
《岡布巴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