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可以再度說,我們所經曆的一切都是空,因其畢竟是沒有自性的。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經驗中,沒有哪一方面,無論是外在的現象界,還是內在的心靈界,會含有一點點真實成分。我們所經驗者,皆是自心對自心所投之影的感受,其真實性只是依俗理才能說有。
有此了解而證得之,密勒日巴等大師乃能顯現神通,令事物以違反宇宙正常法則的方式發生。宇宙若本來是實的話,其法則即不可能違反,神通之事也就不會有了。事實上,統治俗谛的法則是有彈性的,我們一證悟此點,至少也可獲得些許操縱現象界的能力。
如果經驗只是心之投影的話,那麼由誰來決定我們起何種感受呢?影響內心如何去感受外界的是業,也就是行爲及其果報。
基于對心性的根本無知,乃發展出業習及其他障礙。根本無知的境界有如土壤,可于其上播種。種子代表業的習性,而此習性又因身、語、意業而增強,種子一播下去,即需土壤、營養、水份、陽光和溫度來維持;若無這些,種子不發。所需條件俱稱,種子就會發芽、成長、開花、繁殖。同樣的,行爲所養成和增強的業習,一直潛伏在根本惑境之中,直到外緣或內心提供出路,令其浮現,成熟結果,而在我們的經驗中扮演積極角色。
生而爲人,我們得以生存于一個較高的境界。這是因無量過去生中,我們在身、語、意叁方面所爲之善增強了正面業習而結之果。所有人類之業相似,使得我們所體驗到的世間大致相同:我們所造之業,令我們對此世間的看法,即使並不完全一樣,但彼此近似。
除此供業此外,還有個別之業,這就是衆生所經曆者各有不同的原因。貪婪或偷盜造成的業習,一旦增強,就會産生貧困的後果,通常是在來生受報。反之,布施,無論是財施還是他種布施,所結的善緣,一旦增強,即能導致富足。故意殺生的行爲所造成的業習,一旦增強,結局就會是疾病纏身和短命,而保護生命和尊重生命則有助于健康與長壽。總之,人類雖有其共同的特性,但在對比之下,則有貧富、苦樂、健康不健康,以及壽命長短之別。
因此,業分共業和不共業兩方面,分別說明團體的經驗和個人的經驗。不過,要想了解這些經驗的性質,以及業因果報的運作,則必須了悟心性。要想了悟心性,直證心性──大手印的證悟──則必須修行禅觀。
大手印的修法中,有一高層次的證悟,藏名「ro chik」,意即「一味」。證悟至此,明見能所〈主客〉爲一,因果關系也一目了然。我們可清楚看出某因生某果。
我們爲何現在還沒有這種經驗?是什麼使我們目前不能直悟心性?基本原因有四,那就是四過。
第一個原因,心與我們太接近,反而認不出來。從我們出生開使用眼起,我們就未曾直接見過自己的面目。在我們當前的情況下,心能感受一切,但不能自見其本性。
第二個原因,這種經驗太深奧,非我們所能了知。我們有如觀海之人:我們只見海面,推測海深,但不知道海到底有多深。如果我們能徹底明白大手印的話,那麼我們就是成覺了,因爲徹底明白大手印,即是證悟大手印,而證悟大手印,即是成佛。
第叁個原因,大手印太容易,讓人難以相信。對真知和親證大手印者來說,大手印是世間最易之法。什麼都不用做:我們不必遠渡重洋或翻山越嶺以求之。唯一需要的只是了知究極心性,而心性無時不在。除此之外,無須其他──但我們實在不能相信大手印會這麼容易修,或不能相信大手印會容易得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安住于心性就成。
第四個原因,成覺〈佛〉過于高超,非我們所能適應。佛果是心之無限潛能的完全開放,其開放的形式有無數種,所具品行不是在凡夫身上所能找到的。佛果的巨大潛能,不爲我們狹隘的想法所容,我們實在無法適應此一觀念:佛的境界即是我們自心的真性。
困難如是,我們又該如何去做才能直證心性呢?有兩個基本要素能轉化我們令得直證心性:(1)自力淨除惡業及障礙,發展福德與智德;(2)虔敬上師,上師在造成我們的轉化方面扮演絕對必要的角色。此二要素結合起來,即能導致大手印的證悟。
心的清淨本性,無惑無礙,名爲俱生本覺。本覺是本來的心性,無有障礙,與識俱生。有一法本中說,證得俱生本覺的唯一方法,就是自行努力淨除過去失而發展福德與智德,以及虔誠皈依一位合格喇嘛〈上師〉。任何其他方法都是浪費時間。這兩個要素──努力與虔誠──必須齊頭並進,此即爲何要同時以頂禮等修身,以念誦祈禱文與真言等修語,以禅觀等修意。如是運用身、語、意,乃是爲了根除第四層障──業障:我們藉此抵消不善性向,而終于將諸迷惑之根除去。尤其是借著修止,我們得以定心,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一心不亂定于某境。此時,我們即得以開始消除第叁層障──煩惱障。
下一階段的修行,是用觀〈lha tong〉來透視心性。此種觀修常被稱爲體驗無我。無我分兩方面:人無我和法無我。此時,我們開始了悟所謂「我」及我們所見的外在事物,究竟無實。我們以此觀修所證來消除第二層障──執二的習氣障。
至此,我們藉修大手印觀而從無明的境界轉入直接見證根本心性的境界。當無明轉化爲本覺時,最細微的第一層障──根本無明障──即被消除。這就是圓滿成覺〈佛〉。
此諸名詞和修法似乎多得可怕,但這並不是說必須做很多事才能成覺和證悟大手印,而是要看情形來決定。如果一個人因多生的淨化與發展而成熟,積聚了很多福智資糧,那麼他就可能在遇到善巧開悟的上師時,立起轉變。
皈依喇嘛〈上師〉
大手印的修行有一重要階段,那就是觀想喇嘛〈上師〉,視喇嘛爲一切加持與啓示的結合。我們要觀想喇嘛在我們前方空中,或在我們頭頂上,一心祈求喇嘛加持,然後觀想喇嘛之身劃入我們之身。接下來,我們只要任心安住于自然就行了。至此,我們始爲真正在修大手印觀。
如是看重喇嘛,乃金剛乘的特色,爲小乘及大乘所無。不錯,向諸佛菩薩祈禱並皈依諸佛菩薩,是成佛的有效方法,但比起金剛乘在師徒之間建立實用的關系,則較爲漸進。將剛乘中有能令人即生圓滿證覺的法教,而傳授這些法教的即是喇嘛。此即爲何喇嘛在密宗修行中占有如是重要的地位,以及爲何密宗修行的大手印法如是強調弟子與喇嘛之間的關系。
修大手印法的上根利器,都對其喇嘛即有信心,都對一切其他衆生極有悲心,深知每一衆生雖皆具成佛之潛能,但爲各種惑障所阻,不能直證心性,以致遭受無盡的痛苦和沮喪。這種了知即是悲心的起源。在所有修法中,不管使用何種方便或禅觀,都應于虔誠皈依之後,即發菩提心。
過去成覺的每一位佛,無不以發菩提心爲修行之始。所謂發菩提心,即是深願自身的修行不僅有利于己,也有利于一切衆生的成覺。其實,我們之所以會在迷惑中仿徨,在輪回中愈陷愈深,就是因爲太關心自利,而鮮顧他人福祉。此即爲何關懷他人之幸福與解脫對佛法的修行如是重要。
最後,上根利器會獻身于修行,精進不懈,故對任何必需的工作,都能熱心從事,貫徹始終。具足此諸品性的者,會起極爲稀有的轉變。不過,大多數人皆無此等高才。經過多生修行已得成熟,而今生卻仍處于較低的准備階段者,又該如何著手去成就終極之覺呢?正如雲之遮日,令我們不得見日,我們心中的層層厚障,亦使得我們不能了知心性。修行的功用即在除此諸障,直到能直證心性爲止。
你無須因失望而罷手,心想:「沒希望了。我的障礙太多,要修好多生才能除去。」我們不該有此感覺。速成轉化乃佛說有效妙法之目的。只要你如法修行,即使只修幾小時或幾分鍾,也足以消除多劫所積惑障。這就是佛法特有的加持和功效。
修行
要能善修大手印觀,我們身體的姿態應盡量端正──不是緊張僵硬,而是既挺且松。事實上,身、語、意的松弛,對觀修來說非常重要。在語的方面,不可咬緊牙關,也不應緊縮相關的肌肉,唇不要動,心不可緊,不要強迫心向何方。
我們一有了適當放松的身姿,即可試用以下的方法,那就是探求心的「起源、所在方向」。這裏所說的心,系指那能感受我們所見、所想和所覺知一切事物者。知心如是,我們就問:「心從何來?我們能找到心的來源嗎?心在何處?身內還是身外?心在身體的哪一器官或哪一部份?抑或心在身外?心動時,真的到那兒去了嗎?」
心是否朝某一特定方向動?如果是,那麼心怎樣動?只要心安,完全住于明覺境界而一念不生,則能安者及感受此安者即心本體。念起時,心即采取某種表達方式,采取某一方向。這是如何發生的?我們運用此法,旨在對心念生起及成形的過程保持覺知;我們意圖了解念起于心那種實際經驗的性質。重點不在念的善惡。我們所關懷的不是念的內容,而是念的性質。念如何起于心?起後,念在那裏?念如何住,又住何處?念滅時,往那個方向去?是北、是南、是東、是西、是上、是下?念在何處消失?念滅是什麼?
心無念時,安住清明不亂的覺知之境,此境到底在哪裏?我們能在什麼地方找到心嗎?心如何安住此境?審察安住之心時,我們能看出心受限于任何大小、形相等特征而予以界定嗎?
從此入手,我們尋求了知的起源、所在和方向。于心之生、住、滅中,還有能用空、明、無礙以外的字眼來形容嗎?究竟我們要怎樣形容心呢?
我們若一再使用此法,反複推敲,直到對心的成分和心的運作確有所知,我們就可能會獲得某種程度的真實證悟。另一方面,也會有自欺的危險,我們會迷失于自身之惑,自認確已了知,其實一無所知。皈依合格上師的重要性,就在這裏。我們需要能開示我們修行過程、評估我們所獲經驗及給予我們忠告的人。我們如能靠自身的努力和善巧上師的指導來改進我們的修行方法,則我們的修行經驗就會變得穩定和可靠。
傳統的說…
《大手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