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可以再度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空,因其毕竟是没有自性的。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经验中,没有哪一方面,无论是外在的现象界,还是内在的心灵界,会含有一点点真实成分。我们所经验者,皆是自心对自心所投之影的感受,其真实性只是依俗理才能说有。
有此了解而证得之,密勒日巴等大师乃能显现神通,令事物以违反宇宙正常法则的方式发生。宇宙若本来是实的话,其法则即不可能违反,神通之事也就不会有了。事实上,统治俗谛的法则是有弹性的,我们一证悟此点,至少也可获得些许操纵现象界的能力。
如果经验只是心之投影的话,那么由谁来决定我们起何种感受呢?影响内心如何去感受外界的是业,也就是行为及其果报。
基于对心性的根本无知,乃发展出业习及其他障碍。根本无知的境界有如土壤,可于其上播种。种子代表业的习性,而此习性又因身、语、意业而增强,种子一播下去,即需土壤、营养、水份、阳光和温度来维持;若无这些,种子不发。所需条件俱称,种子就会发芽、成长、开花、繁殖。同样的,行为所养成和增强的业习,一直潜伏在根本惑境之中,直到外缘或内心提供出路,令其浮现,成熟结果,而在我们的经验中扮演积极角色。
生而为人,我们得以生存于一个较高的境界。这是因无量过去生中,我们在身、语、意三方面所为之善增强了正面业习而结之果。所有人类之业相似,使得我们所体验到的世间大致相同:我们所造之业,令我们对此世间的看法,即使并不完全一样,但彼此近似。
除此供业此外,还有个别之业,这就是众生所经历者各有不同的原因。贪婪或偷盗造成的业习,一旦增强,就会产生贫困的后果,通常是在来生受报。反之,布施,无论是财施还是他种布施,所结的善缘,一旦增强,即能导致富足。故意杀生的行为所造成的业习,一旦增强,结局就会是疾病缠身和短命,而保护生命和尊重生命则有助于健康与长寿。总之,人类虽有其共同的特性,但在对比之下,则有贫富、苦乐、健康不健康,以及寿命长短之别。
因此,业分共业和不共业两方面,分别说明团体的经验和个人的经验。不过,要想了解这些经验的性质,以及业因果报的运作,则必须了悟心性。要想了悟心性,直证心性──大手印的证悟──则必须修行禅观。
大手印的修法中,有一高层次的证悟,藏名「ro chik」,意即「一味」。证悟至此,明见能所〈主客〉为一,因果关系也一目了然。我们可清楚看出某因生某果。
我们为何现在还没有这种经验?是什么使我们目前不能直悟心性?基本原因有四,那就是四过。
第一个原因,心与我们太接近,反而认不出来。从我们出生开使用眼起,我们就未曾直接见过自己的面目。在我们当前的情况下,心能感受一切,但不能自见其本性。
第二个原因,这种经验太深奥,非我们所能了知。我们有如观海之人:我们只见海面,推测海深,但不知道海到底有多深。如果我们能彻底明白大手印的话,那么我们就是成觉了,因为彻底明白大手印,即是证悟大手印,而证悟大手印,即是成佛。
第三个原因,大手印太容易,让人难以相信。对真知和亲证大手印者来说,大手印是世间最易之法。什么都不用做:我们不必远渡重洋或翻山越岭以求之。唯一需要的只是了知究极心性,而心性无时不在。除此之外,无须其他──但我们实在不能相信大手印会这么容易修,或不能相信大手印会容易得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安住于心性就成。
第四个原因,成觉〈佛〉过于高超,非我们所能适应。佛果是心之无限潜能的完全开放,其开放的形式有无数种,所具品行不是在凡夫身上所能找到的。佛果的巨大潜能,不为我们狭隘的想法所容,我们实在无法适应此一观念:佛的境界即是我们自心的真性。
困难如是,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才能直证心性呢?有两个基本要素能转化我们令得直证心性:(1)自力净除恶业及障碍,发展福德与智德;(2)虔敬上师,上师在造成我们的转化方面扮演绝对必要的角色。此二要素结合起来,即能导致大手印的证悟。
心的清净本性,无惑无碍,名为俱生本觉。本觉是本来的心性,无有障碍,与识俱生。有一法本中说,证得俱生本觉的唯一方法,就是自行努力净除过去失而发展福德与智德,以及虔诚皈依一位合格喇嘛〈上师〉。任何其他方法都是浪费时间。这两个要素──努力与虔诚──必须齐头并进,此即为何要同时以顶礼等修身,以念诵祈祷文与真言等修语,以禅观等修意。如是运用身、语、意,乃是为了根除第四层障──业障:我们藉此抵消不善性向,而终于将诸迷惑之根除去。尤其是借着修止,我们得以定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心不乱定于某境。此时,我们即得以开始消除第三层障──烦恼障。
下一阶段的修行,是用观〈lha tong〉来透视心性。此种观修常被称为体验无我。无我分两方面:人无我和法无我。此时,我们开始了悟所谓「我」及我们所见的外在事物,究竟无实。我们以此观修所证来消除第二层障──执二的习气障。
至此,我们藉修大手印观而从无明的境界转入直接见证根本心性的境界。当无明转化为本觉时,最细微的第一层障──根本无明障──即被消除。这就是圆满成觉〈佛〉。
此诸名词和修法似乎多得可怕,但这并不是说必须做很多事才能成觉和证悟大手印,而是要看情形来决定。如果一个人因多生的净化与发展而成熟,积聚了很多福智资粮,那么他就可能在遇到善巧开悟的上师时,立起转变。
皈依喇嘛〈上师〉
大手印的修行有一重要阶段,那就是观想喇嘛〈上师〉,视喇嘛为一切加持与启示的结合。我们要观想喇嘛在我们前方空中,或在我们头顶上,一心祈求喇嘛加持,然后观想喇嘛之身划入我们之身。接下来,我们只要任心安住于自然就行了。至此,我们始为真正在修大手印观。
如是看重喇嘛,乃金刚乘的特色,为小乘及大乘所无。不错,向诸佛菩萨祈祷并皈依诸佛菩萨,是成佛的有效方法,但比起金刚乘在师徒之间建立实用的关系,则较为渐进。将刚乘中有能令人即生圆满证觉的法教,而传授这些法教的即是喇嘛。此即为何喇嘛在密宗修行中占有如是重要的地位,以及为何密宗修行的大手印法如是强调弟子与喇嘛之间的关系。
修大手印法的上根利器,都对其喇嘛即有信心,都对一切其他众生极有悲心,深知每一众生虽皆具成佛之潜能,但为各种惑障所阻,不能直证心性,以致遭受无尽的痛苦和沮丧。这种了知即是悲心的起源。在所有修法中,不管使用何种方便或禅观,都应于虔诚皈依之后,即发菩提心。
过去成觉的每一位佛,无不以发菩提心为修行之始。所谓发菩提心,即是深愿自身的修行不仅有利于己,也有利于一切众生的成觉。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在迷惑中仿徨,在轮回中愈陷愈深,就是因为太关心自利,而鲜顾他人福祉。此即为何关怀他人之幸福与解脱对佛法的修行如是重要。
最后,上根利器会献身于修行,精进不懈,故对任何必需的工作,都能热心从事,贯彻始终。具足此诸品性的者,会起极为稀有的转变。不过,大多数人皆无此等高才。经过多生修行已得成熟,而今生却仍处于较低的准备阶段者,又该如何着手去成就终极之觉呢?正如云之遮日,令我们不得见日,我们心中的层层厚障,亦使得我们不能了知心性。修行的功用即在除此诸障,直到能直证心性为止。
你无须因失望而罢手,心想:「没希望了。我的障碍太多,要修好多生才能除去。」我们不该有此感觉。速成转化乃佛说有效妙法之目的。只要你如法修行,即使只修几小时或几分钟,也足以消除多劫所积惑障。这就是佛法特有的加持和功效。
修行
要能善修大手印观,我们身体的姿态应尽量端正──不是紧张僵硬,而是既挺且松。事实上,身、语、意的松弛,对观修来说非常重要。在语的方面,不可咬紧牙关,也不应紧缩相关的肌肉,唇不要动,心不可紧,不要强迫心向何方。
我们一有了适当放松的身姿,即可试用以下的方法,那就是探求心的「起源、所在方向」。这里所说的心,系指那能感受我们所见、所想和所觉知一切事物者。知心如是,我们就问:「心从何来?我们能找到心的来源吗?心在何处?身内还是身外?心在身体的哪一器官或哪一部份?抑或心在身外?心动时,真的到那儿去了吗?」
心是否朝某一特定方向动?如果是,那么心怎样动?只要心安,完全住于明觉境界而一念不生,则能安者及感受此安者即心本体。念起时,心即采取某种表达方式,采取某一方向。这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运用此法,旨在对心念生起及成形的过程保持觉知;我们意图了解念起于心那种实际经验的性质。重点不在念的善恶。我们所关怀的不是念的内容,而是念的性质。念如何起于心?起后,念在那里?念如何住,又住何处?念灭时,往那个方向去?是北、是南、是东、是西、是上、是下?念在何处消失?念灭是什么?
心无念时,安住清明不乱的觉知之境,此境到底在哪里?我们能在什么地方找到心吗?心如何安住此境?审察安住之心时,我们能看出心受限于任何大小、形相等特征而予以界定吗?
从此入手,我们寻求了知的起源、所在和方向。于心之生、住、灭中,还有能用空、明、无碍以外的字眼来形容吗?究竟我们要怎样形容心呢?
我们若一再使用此法,反复推敲,直到对心的成分和心的运作确有所知,我们就可能会获得某种程度的真实证悟。另一方面,也会有自欺的危险,我们会迷失于自身之惑,自认确已了知,其实一无所知。皈依合格上师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们需要能开示我们修行过程、评估我们所获经验及给予我们忠告的人。我们如能靠自身的努力和善巧上师的指导来改进我们的修行方法,则我们的修行经验就会变得稳定和可靠。
传统的说…
《大手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