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後一節課的叮咛

  

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後一節課的叮咛

  

因爲這個學習的內容,按照最初的想法是比較簡單的——想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這五個角度,來提醒大家一個修行念佛的方式,沒有想著講太多的東西,因爲現在人心理接受的文字教言事相都是很多很多了,所以我們面臨的一個比較繁瑣的任務反而是怎麼從這裏面篩選出來,或者說怎麼過濾出來真正適合我們、對我們有益的教法,而不是盲目地去堆砌一大堆所謂的名言。

  

學習十門八門法則的人是很多的,那我們通過安居的學習呢?達成一個事實,達成一個我們能用得上,對我們現實中的煩惱業處用得上的這樣一個法則。用不上學它實在是沒啥意義。因爲現在大家看到的書籍啊,學習到的東西啊,接觸到的方方面面東西都是很多很多的,內容都很大,但我們自身的過濾能力或者擇取能力,反而現在的人就比較差一些。人現在的占有的意識、接觸的意識都比較強,好奇意識也比較強,但真正地深入實踐,尤其是在了義的教法上,在一生有所成就的教法上,我們這樣的機會還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所以最初這個學習的動機,我作爲這樣一個法的提示者,或者大家同修的一個引導者,希望大家能在一個簡潔明快的法則上成熟自己的心地,或者說讓自己在這個法則上有所作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修行與不修行、功課與不功課的過程中,真正地得到一份法喜,成就一份智慧與善巧。這是我們比較衷心的一個祝福或祝願,也是這樣一個緣起的認知。

  

那麼通過這一段的學習呢?我感覺象我們現緣中的人的福德智慧都是很好的,因爲許多人就逐漸地,不管聽得多少、周全不周全的,都有這樣一個同感——淨土這個法是可以實踐的。起碼從一念、十念這樣的法則上可以去作爲的。那麼一念、十念中,我們可以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中,去選擇禮拜呀贊歎呀作願啊觀察呀回向等等這樣一些法則的細分去實踐,或者說適合我們意樂的,或者適合我們現緣中的業緣的一個修法。但五念門這個次第的修持或者實踐,大部分人也可能做不到,但在某一門中,若口業,若身業,若意業,若智業,若方便智業中,若擇取對機的一門、自己喜歡的某一門,我們大家無疑來說還都不是難事。這裏面沒有任何的要求,只有法的供養與回施。

  

這個夏天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我對自己唯一的提示就是能給大家提供出來多少方便與引導,就做多少方便與引導,最好沒有要求,開始有點作業,我想一想作業最好也不要要了,爲什麼呢?真不希望大家有絲毫的,在我們無盡的業力的基礎上再增加哪怕一點一滴的負重,我感覺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爲我們現在需要的實際是解脫,是真正的解脫,這個解脫,或者說解(xie)脫,對我們來說十分的重要,十分重要。因爲我們現在人的心地都是比較沈重的,這個沈重的積累非一日之功,都是久久而成就的,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這個業的積累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都體會得到,不管是我們環境的成住壞空,或者我們身心的生老病死,若親人,若不是親人,若是我們自己愛護的環境,若不愛護的環境,我們都會看到這二種渾濁,或者說二種沈重,這是需要解脫的。

  

所以我希望我們通過這個簡短的學習——我們這一生中,或者多生中,或者累劫中,或者曠大劫以來,我們這個學習是十分短暫的,就是一刹那!——那麼希望這個一刹那的學習,我們在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出功德入功德中,我們擇取某一點,對我們適應的某一點,我們喜悅地、好樂地,不去負重地去解脫自己的沈重,或者說去實踐這樣一個法則。我感到不光是象我這樣一個念佛者的心願,這也是一切具足善心善意的,或者說具足這種教法傳承守護的一切善知識,或者一切修行者,或者一切念佛人應當有的心胸與意識。

  

因爲我們這個學習肯定是末聲了,帷幕已經落下來了。馬上安居就結束了,前算後算也就是十多天的時間,那麼自恣啊、盂蘭盆會啊、傳燈啊等等這些常規的作爲我們就要面對了,那我們下面就要走向社會,大部分人會要走向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所以我們面臨著怎麼來運用自己的生命,運用自己學到的那一點點的法則,哪怕一點一滴的法則,哪怕是身業,哪怕是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某一個作爲,禮拜啊、贊歎啊、作願啊、觀察啊、回向哪,是自己真正意樂守護的地方,去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能去實踐他,這樣我們就不辜負這一段的學習。

  

因爲這個學習是十分難得十分難得的。第一個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阿彌陀佛誓願力的攝化,再一個是叁寶對我們威神的攝護、一切安居僧菩薩聲聞的這種善巧的光照與威德給予,使我們有這樣一個穩定的環境。我們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學習,實在是不可思議的福慧,我們又學到這樣一個法則,這五念門中,我感覺起碼說有次序地參加過課聽的人,若在某一個念門中去作爲,也都不成爲難事,若多若少,若淺若深的,這都不是難事。下面可能最主要的就是實踐了,就是我們怎麼在現行中,讓我們的現行現業中的自顯自解脫成熟。

  

怎麼來成熟這樣一個自顯自解脫呢?因爲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立性,我們都講了,你這個粗重色身與意識、依正二報的這種獨立性,人人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是親疏,不管是同類異類,不管是善惡大小,不管是我們過去的福德因緣如何,大家這個獨立的東西(自顯的東西)是特別的特征。在這個閻浮提中,人人的意識與依正二報的獨立性是不可思議的,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講的所謂剛強也好,難化也好,他這個獨立性是十分強的,那喚醒我們的自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個“自解脫”是十分重要的。這就是我們的意樂,對此其他人不可取代的,或者說無力取代,即使一些大的善知識,有禅定,有意生身,或者有一些威德分身方便施教,但他也總是有意局限性的。因爲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大部分自閉心理都比較重一些,大部分自閉,實際就是自我的不安全感,大部分人在這個自我不安全感中生活,心靈中十分多業力的畏懼,境相的畏懼,未知的畏懼,相去的畏懼,修行的畏懼,乃至人事交往的畏懼,這個自閉的特征十分的突出,所以他就變得沈重,他這個就是自我積累。

  

那麼這個自解脫的成就,即意樂的成熟呢?反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面對的一個比較真切的話題,很確切地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現緣中!可能我們下去離開了這個環境,各人的作爲要對自己的意樂、自己的選擇、自己面對的東西要認真了。可能以前在講法的時候,我說了一些過重的,或者說不相應的話題,也做個忏悔,希望大家能原諒。

  

這個意樂是十分重要的。因爲這個時代的自閉是沒有人來打破我們的,也沒有必要去打,他很沈重,很痛苦,你要把他擊破了,他就會拼命的。那我們怎麼辦呢?就引起自顯自解脫成熟的意樂。念佛法門就是讓我們自己的意念去作爲,去選擇,去抉擇,去認定,而不是讓別人打破我們的所謂的我執我見,因爲那是很痛苦的一個東西。現在用常規的教法來引導我們,我們無疑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很痛苦的掙紮,所以這個特別的法門,即淨土法門,是讓我們成熟自己的意樂,哪怕是順性的、順佛願的、順我們自己的究竟的心靈深處需要的認知,讓我們自己來選擇,讓我們自尊自愛,自我自覺,自己去覺悟它、運用它。因爲現在任何人對我們每一個人的附加,稍微的意識的附加、要求的附加,我們都變得不堪負重,所有的人都是不堪負重的,不是某個人,這裏面沒有攻擊性,也沒有惡意相加,這是一個時代的狀態。

  

因爲人的不信任與不安全的自閉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的隔膜,所以阿彌陀佛這時間站出來了,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平等回施衆生,他沒有要求,絲毫的要求都沒有。在整個淨土的教法中,一絲一毫的要求都沒有,你找不到一絲一毫的東西,對我們的要求沒有,只有給予,所以他就是惠以衆生真實之利,啓開我們心靈的一個大悲的大智的教法。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普遍比較頑固,比較自守,比較自許,不是某一個人,是群體性,也就是時代性。這個時代性代表的是減劫,人的心智越來越堅固,越來越堅固,堅固到什麼程度呢?以後刀兵劫來的時候,我們身邊的草拿著就可以把人殺掉。爲什麼呢?人的心理堅固,到處都是武器了。現在人的心理已經慢慢造成越來越堅固的事實。所以我在這一段學習的過程中,也鼓勵自己盡量地不沖擊大家,但實際一些業相浮現在眼前的時候,或者說某種浮現特別強烈的時候,也可能會說一些沖擊大家的現狀——或者自閉,或者自我,自我守護的東西,我希望我在這個地方忏悔,大家能接受。因爲這個地方是很沈重的一個內容。那麼佛陀有極大善巧,就因爲我們有這樣不信任的隔膜與排斥力,或者自我堅固的一個守護,阿彌陀佛這個特定的教法才出現于世,才來順應我們,來給予我們。當然也有善知識認爲可能是有一些沖擊,我想一想呢?也沒有必要,因爲淨土這個教法是給予的教法,所以與衆生做“不請之友”是這個教法特征,並不是說我們要呵斥什麼,實際真是不必要呵斥,但有時候引不起重視的時候,會說一些令大家警覺的話,但沒有惡意。雖然沒有惡意,但對某一類業相比較重的語言,我們不對個人,對某一類業相的說法,大家不愉快不舒服的,…

《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後一節課的叮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