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后一节课的叮咛
因为这个学习的内容,按照最初的想法是比较简单的——想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来提醒大家一个修行念佛的方式,没有想着讲太多的东西,因为现在人心理接受的文字教言事相都是很多很多了,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繁琐的任务反而是怎么从这里面筛选出来,或者说怎么过滤出来真正适合我们、对我们有益的教法,而不是盲目地去堆砌一大堆所谓的名言。
学习十门八门法则的人是很多的,那我们通过安居的学习呢?达成一个事实,达成一个我们能用得上,对我们现实中的烦恼业处用得上的这样一个法则。用不上学它实在是没啥意义。因为现在大家看到的书籍啊,学习到的东西啊,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东西都是很多很多的,内容都很大,但我们自身的过滤能力或者择取能力,反而现在的人就比较差一些。人现在的占有的意识、接触的意识都比较强,好奇意识也比较强,但真正地深入实践,尤其是在了义的教法上,在一生有所成就的教法上,我们这样的机会还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所以最初这个学习的动机,我作为这样一个法的提示者,或者大家同修的一个引导者,希望大家能在一个简洁明快的法则上成熟自己的心地,或者说让自己在这个法则上有所作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修行与不修行、功课与不功课的过程中,真正地得到一份法喜,成就一份智慧与善巧。这是我们比较衷心的一个祝福或祝愿,也是这样一个缘起的认知。
那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呢?我感觉象我们现缘中的人的福德智慧都是很好的,因为许多人就逐渐地,不管听得多少、周全不周全的,都有这样一个同感——净土这个法是可以实践的。起码从一念、十念这样的法则上可以去作为的。那么一念、十念中,我们可以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去选择礼拜呀赞叹呀作愿啊观察呀回向等等这样一些法则的细分去实践,或者说适合我们意乐的,或者适合我们现缘中的业缘的一个修法。但五念门这个次第的修持或者实践,大部分人也可能做不到,但在某一门中,若口业,若身业,若意业,若智业,若方便智业中,若择取对机的一门、自己喜欢的某一门,我们大家无疑来说还都不是难事。这里面没有任何的要求,只有法的供养与回施。
这个夏天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唯一的提示就是能给大家提供出来多少方便与引导,就做多少方便与引导,最好没有要求,开始有点作业,我想一想作业最好也不要要了,为什么呢?真不希望大家有丝毫的,在我们无尽的业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哪怕一点一滴的负重,我感觉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的实际是解脱,是真正的解脱,这个解脱,或者说解(xie)脱,对我们来说十分的重要,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现在人的心地都是比较沉重的,这个沉重的积累非一日之功,都是久久而成就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个业的积累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都体会得到,不管是我们环境的成住坏空,或者我们身心的生老病死,若亲人,若不是亲人,若是我们自己爱护的环境,若不爱护的环境,我们都会看到这二种浑浊,或者说二种沉重,这是需要解脱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通过这个简短的学习——我们这一生中,或者多生中,或者累劫中,或者旷大劫以来,我们这个学习是十分短暂的,就是一刹那!——那么希望这个一刹那的学习,我们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出功德入功德中,我们择取某一点,对我们适应的某一点,我们喜悦地、好乐地,不去负重地去解脱自己的沉重,或者说去实践这样一个法则。我感到不光是象我这样一个念佛者的心愿,这也是一切具足善心善意的,或者说具足这种教法传承守护的一切善知识,或者一切修行者,或者一切念佛人应当有的心胸与意识。
因为我们这个学习肯定是末声了,帷幕已经落下来了。马上安居就结束了,前算后算也就是十多天的时间,那么自恣啊、盂兰盆会啊、传灯啊等等这些常规的作为我们就要面对了,那我们下面就要走向社会,大部分人会要走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所以我们面临着怎么来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学到的那一点点的法则,哪怕一点一滴的法则,哪怕是身业,哪怕是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某一个作为,礼拜啊、赞叹啊、作愿啊、观察啊、回向哪,是自己真正意乐守护的地方,去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能去实践他,这样我们就不辜负这一段的学习。
因为这个学习是十分难得十分难得的。第一个是诸佛菩萨的加持、阿弥陀佛誓愿力的摄化,再一个是三宝对我们威神的摄护、一切安居僧菩萨声闻的这种善巧的光照与威德给予,使我们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慧,我们又学到这样一个法则,这五念门中,我感觉起码说有次序地参加过课听的人,若在某一个念门中去作为,也都不成为难事,若多若少,若浅若深的,这都不是难事。下面可能最主要的就是实践了,就是我们怎么在现行中,让我们的现行现业中的自显自解脱成熟。
怎么来成熟这样一个自显自解脱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独立性,我们都讲了,你这个粗重色身与意识、依正二报的这种独立性,人人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是亲疏,不管是同类异类,不管是善恶大小,不管是我们过去的福德因缘如何,大家这个独立的东西(自显的东西)是特别的特征。在这个阎浮提中,人人的意识与依正二报的独立性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讲的所谓刚强也好,难化也好,他这个独立性是十分强的,那唤醒我们的自觉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个“自解脱”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的意乐,对此其他人不可取代的,或者说无力取代,即使一些大的善知识,有禅定,有意生身,或者有一些威德分身方便施教,但他也总是有意局限性的。因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自闭心理都比较重一些,大部分自闭,实际就是自我的不安全感,大部分人在这个自我不安全感中生活,心灵中十分多业力的畏惧,境相的畏惧,未知的畏惧,相去的畏惧,修行的畏惧,乃至人事交往的畏惧,这个自闭的特征十分的突出,所以他就变得沉重,他这个就是自我积累。
那么这个自解脱的成就,即意乐的成熟呢?反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一个比较真切的话题,很确切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现缘中!可能我们下去离开了这个环境,各人的作为要对自己的意乐、自己的选择、自己面对的东西要认真了。可能以前在讲法的时候,我说了一些过重的,或者说不相应的话题,也做个忏悔,希望大家能原谅。
这个意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个时代的自闭是没有人来打破我们的,也没有必要去打,他很沉重,很痛苦,你要把他击破了,他就会拼命的。那我们怎么办呢?就引起自显自解脱成熟的意乐。念佛法门就是让我们自己的意念去作为,去选择,去抉择,去认定,而不是让别人打破我们的所谓的我执我见,因为那是很痛苦的一个东西。现在用常规的教法来引导我们,我们无疑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很痛苦的挣扎,所以这个特别的法门,即净土法门,是让我们成熟自己的意乐,哪怕是顺性的、顺佛愿的、顺我们自己的究竟的心灵深处需要的认知,让我们自己来选择,让我们自尊自爱,自我自觉,自己去觉悟它、运用它。因为现在任何人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附加,稍微的意识的附加、要求的附加,我们都变得不堪负重,所有的人都是不堪负重的,不是某个人,这里面没有攻击性,也没有恶意相加,这是一个时代的状态。
因为人的不信任与不安全的自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的隔膜,所以阿弥陀佛这时间站出来了,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平等回施众生,他没有要求,丝毫的要求都没有。在整个净土的教法中,一丝一毫的要求都没有,你找不到一丝一毫的东西,对我们的要求没有,只有给予,所以他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启开我们心灵的一个大悲的大智的教法。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比较顽固,比较自守,比较自许,不是某一个人,是群体性,也就是时代性。这个时代性代表的是减劫,人的心智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坚固,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以后刀兵劫来的时候,我们身边的草拿着就可以把人杀掉。为什么呢?人的心理坚固,到处都是武器了。现在人的心理已经慢慢造成越来越坚固的事实。所以我在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也鼓励自己尽量地不冲击大家,但实际一些业相浮现在眼前的时候,或者说某种浮现特别强烈的时候,也可能会说一些冲击大家的现状——或者自闭,或者自我,自我守护的东西,我希望我在这个地方忏悔,大家能接受。因为这个地方是很沉重的一个内容。那么佛陀有极大善巧,就因为我们有这样不信任的隔膜与排斥力,或者自我坚固的一个守护,阿弥陀佛这个特定的教法才出现于世,才来顺应我们,来给予我们。当然也有善知识认为可能是有一些冲击,我想一想呢?也没有必要,因为净土这个教法是给予的教法,所以与众生做“不请之友”是这个教法特征,并不是说我们要呵斥什么,实际真是不必要呵斥,但有时候引不起重视的时候,会说一些令大家警觉的话,但没有恶意。虽然没有恶意,但对某一类业相比较重的语言,我们不对个人,对某一类业相的说法,大家不愉快不舒服的,…
《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后一节课的叮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