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違背了這個教法的“但得諸樂,無有衆苦”的實質。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忏悔也好,做一個結束語的提示也好,希望大家能原諒,相互地原諒。
因爲這個教法是不請之友,他並不是說是沖擊我們的業力的。但有的人說我就喜歡什麼喜歡什麼,你繼續喜歡,我絕對不排斥也不反對。只是在這個講法的過程中,有些業相浮現的時候我會提示一下,說的重了,有時候下去想一想,自己也會做個忏悔。
這個不請之友,就是“但得諸樂,無有衆苦”的這種諸樂的給予。那你說諸樂你怎麼不讓我樂呢?對不對?你老是給我苦呢?那我就忏悔了,如實地忏悔,從心底裏向這些受我點滴語言不相應的沖擊的菩薩們忏悔。因爲這個講法不易,學法也不易,大家這個機緣都是不易的。這個不易就因爲娑婆世界之不易,大家的因緣的薄少之不易,成熟極難之不易,曠大劫以來人惡緣相加的頻繁、善緣相聚的稀少,這就是不易。這個不易是十分不好把握的一個東西。所以說我們這一段的學習,希望給大家帶來法的喜悅,不喜的東西從我這個角度做認真的忏悔,希望大家能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因爲這個教法是佛陀之威神相加成熟的,不是我們某個人的修證,或者說某個人的語言表現而成熟的。要是以個人的意向作爲,這個法是傳達不出來的,會受到極大的製約。這個製約就是我們的業習、所執、我們自身的面子,我們自身的語言結構。或者說我們自利的、自閉的一種需要,他都會産生極大的阻隔。所以有時候在講法的時候,難免就跨越了一些禁區,希望諸位善知識有這種哀愍之心,放棄自己心中的那種不舒服,或者痛苦的東西。
當然大家有法喜的,希望以法行持,實踐。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地認識到我們在這個教法中也可以做不請之友,來祈請佛陀的加被。實際佛陀是不祈請他也在加被我們,所以若念者、不念者,佛平等攝化。但是念者知之,相應之,他有回應。所以我們念的人呢?主要有回應罷了。世尊在《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這樣舉例子說——若子憶母,如母憶子,母子不相遠離。但是我們要只知道母親憶子是那樣的親切,我們若憶若不憶,那就見與不見;若是母子相憶,不相間斷,那就是不相舍離。衆生憶佛念佛亦複如是,就象子憶母一樣的,如母憶子,子若憶母亦複如是,那我們見佛成佛勢在必然!
假設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修行中、作爲中,我們知道佛在念我們,我們不去憶佛念佛,我們有一點溫暖,但是沒有威德,沒有善巧,沒有增上的利益,只是說你有一點溫暖。你說還有這樣一個大慈大悲的善巧者,在西方極樂世界以無礙的光明順性普照著法界,不舍著一切衆生,饒益著一切衆生,以無間斷的光明來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成熟著我們的道德。我們會有一點溫暖的感受,但是不去實踐呢?你就不能體會他功德的增上。
雖然是圓滿的功德,我們在實踐運用的時候,我們用不完,我們用不盡,就象一個未成熟的孩子一樣,家裏具有億萬的資産,他能用多少呢?他用的很少很少,就讓他怎麼去用他都用不出來。就象我們剛剛接觸到佛教,或者在佛教中還沒有深入實踐的這些初發心者,或者未發心者,在這個浩瀚的諸佛的功德藏中,我們能觸摸一點,能用得出來一點一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無盡的智慧海洋中、清淨的海洋中,這個功德藏中、智慧藏中,我們能取幾分呢?那就在我們自己實踐的作爲了。你不去作爲,你不去運用它,它就存在我們智慧的記憶中,存在我們的如來藏中,不能起用了,被你封殺了,或者說被你封藏起來了。
這一點,諸位善知識,我們很快就要面對,實在很快,一彈指頃,這九十天。開始安居我講一念法的時候,我說九十天一彈指就過了,當時大家就感到很好笑的,以爲九十天很漫長,實際不是,已經漫長過去了,很快就結束了。生命也很短暫,因爲我們在這個穩定的環境中,或者相對的學法的一個正常秩序中,我們感受不到無常悄悄地在走向我們,我們也走向著無常,或者無常就在我們生命中相伴相依。所以無常跟我們是最親密的,跟我們的生命,跟我們的作爲與事業,跟我們現實的環境是那麼親切。親切到什麼程度呢?是無間的。
所以諸位菩薩,因爲安居結束以後,寺院沒有這個學習的設置了,那大家面對的一定是自己來處理自己的事情的、學習了以後實踐的這樣一個寬松的環境。那我們在走向自己一個新的狀態中,或者時間段中,我們要去實踐這個五念門,要認真去實踐,哪怕一點一滴的。這個不是啰嗦,這實在是對我們自己要十分在意的一個地方。因爲你的生命浪費起來,造業,迷失,這無量無邊的時間我們都這樣幹過來了。但我們真正地修行、依法地思維、依法地修持、善意的守護、尊重的守護的機會,少之又少,少的可以說是可憐的,所以我們在下面缺乏督促,缺乏環境的狀態下,自顯自解脫無疑是我們應該面對的一個大的問題!
這五念門,不管是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來引導我們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在某一個對稱的法則中,我們去實踐它,那麼自顯自解脫會成熟的。因爲它都是以果地來運用于現實,以果地的悲智方便來運用在我們生命的每一時刻。它不是說讓我們去增加學問,所以一來到這個地方,我就提示——我說我們不是增加學問來了,不希望大家學到太多的知識,只學到點滴的方法,來運用,成熟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業習中的這種自我認知與覺悟,使我們在現實煩惱業習中來解放自己,來完成道業,不辜負這樣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五念門最後的一段故事我們把它給講一講。它文字是這樣講——“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大概這是它的結束語了。因爲在這個念門中,它比較簡潔一些,希望大家的思維、作爲空間就大一些。那麼果門中就不是這樣講,它就說——回入生死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面對業習與煩惱猶如獅子搏鹿,得以自在,皆以本願力故而安住。那麼此處它就講了這樣一個簡單的話——“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那麼這個大悲心是我們回去,回到社會上,或者回到我們自己面對自己的生活的未來情況下,我們自己會面對,每一個人都會自己面對自己的,這個大悲心不是對他人,也不是對自己,是你運用不運用。這個運用很重要,所以這個成就就是運用的一個現前,我們要不運用,不實踐,這個成就就成空泛的詞了。
所以很多人讀到《往生論》,說這個“成就莊嚴清淨”,這沒啥意思,這都是很生冷的詞。不是,我們只要運用它,運用什麼呢?——回向爲首。把佛陀的悲智方便和盤與自己的、他人的意念作爲、語言交流等等和盤托出,那麼這樣的悲心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得到運用。使我們在身口意叁業中,或者智業、方便智業中得到成熟,他主要是運用。現在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很多人學了很多的言說、理論,但是在心地、業習、煩惱現前時候的運用基本上歸零了。他不去運用,而是學了很多口舌,會說很多,會意識很多,也會表達很多,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上少之又少,所以沒有佛法的法味,說“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我們真正在意樂這個知見上好樂于法則的實踐,那你的悲心就會在你現前的業習煩惱的表現中而成熟起來,而完成,達到一個事實。所以這個運用十分重要,菩薩們。哪怕一點一滴,生起刹那,你都要去運用它,去實踐它。
所以這個“不舍”者,就是在每一個現前我們順性地去體驗它,順性體驗你感覺有障礙,你就順佛願去體驗它,順著佛願還有障礙,你就從意樂去觀察它,看你應該怎麼作爲。
這叁個角度無疑給我們帶來了如一叁點的這樣一個作爲,這個如一叁點的說法是什麼呢?這個說法無疑是完成了修行的一個完整的體系,使我們能真正地安住下來。我們都知道一個鼎要有叁個足才能安立下來,那我們實踐這個佛法,亦複如是,沒有實踐是沒有價值的。這個教法不需要額外地設計任何的壇城,不需要任何的加行,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不需要背任何東西,只需要你在你現行的作爲的身口意叁業中去不舍,去認知,去運用這樣一個心地。什麼心地呢?——回向。回向什麼?——回向佛陀的願,回向必然往生彼國的阿彌陀佛圓滿報德的給予,回向我們的意樂。那麼在我們自己的思維中可以回向,在我們自己的現緣煩惱中可以回向,在他人的意業中、語言中也可以回向,如是回向是自利利他,完成于現下。這個現下就是我們每一個現緣中的現下,每一個現下我們來運用這個法則,這個悲心之周遍、順性之展示就必然成熟。雖然在凡夫位,而行八地菩薩事,就是住不退轉。何以故呢?順佛功德故,順佛的報德故,而得以法益安住,所以佛力住持,得不退轉!
運用佛力住持,十分重要十分重要。佛力就是喚醒我們對法的守護與實踐。這個自我喚醒,可能在這個地方,大家還有一個相互的推動,乃至說可能有時候還有比較重的語言的沖擊加持。但是下去後個人的因緣,我不太清楚,因爲往年都是這樣的,安居了以後,大家就是樹倒猢狲散,每年都是這樣的,因爲學習結束了,沒有人攝化這個東西了,大家就各奔東西去了,各人就做各人的事情了,那面臨著自己照顧自己,不可能存在著某個人再去對大家怎麼樣,好比那個時候說法師你給我們講個什…
《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後一節課的叮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