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寶之取用▪P3

  ..續本文上一頁你動一個念頭,你去發一個願,說我要照顧一個人于未來劫,這個人不成就,你永遠去照顧,我看很少人敢動這個念的。因爲啥?你要順自己的業力你會生極大的畏懼的,況且面對一切衆生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面對一切衆生所立的誓願。我們嘗試著小片的、小規格的,你針對你有信心的人,你發發這個誓願試一試,你有信心的人你對他發個誓願,一般我們的人情都不會接受的,好話說叁遍就不再說對不對?哪能無量劫去跟你糾結一個東西呀?那世尊說的還不是無量劫,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一個無量光壽的攝化,令衆生畢竟成就的這樣一個徹底圓滿的回向!

  

所以我們一般對“回向”這個詞,前面加了一個“大”字,大回向。爲什麼說“大”呢?是佛決定說,順性說,真實說,圓滿說,沒有遺漏的果斷說,就是威德說!在我們現實人生中,我們想透過我們的感情意識這樣說話,是十分困難的。你可以試一試,你看看你給人一個承諾,你就給一個人做一個承諾,給你信賴的某個人做個承諾,你看你敢不敢這樣發願?而這是面對一切衆生!這不是大智大勇嗎?這不是大威德大善巧嗎?這不是大慈悲嗎?這個“大”沒有一點誇張的,是十分准確的一種言說!所以我們贊歎佛陀啊,說大智大勇大行大願,把所有好的名詞都用在他身上,一點都沒有過的,一句話都不會過!但是我們放到自己身上,可能一點都沒有意義。爲什麼呢?我們沒有這樣大的願望與作爲。

  

那麼這第五念門呢?是想透過這些事實,讓我們來認清佛陀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善巧。我們每天早上念那個楞嚴咒——首楞嚴王世稀有,妙湛總持不動尊。那阿彌陀佛無量光壽是不是總持呢?大家自己去觀察,我不知道。順性是不是能總持一切世間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不是能總持法界呢?我們大家都有思想,都有意識,都能觀察的。這樣令衆生畢竟成就的誓願是不是大智慧大慈悲呢?是不是大善巧呢?對我們已經沒有信心的人,我們很多人自我根本沒有信心的,對他人更沒有信心,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心理的擇取、生命的擇取、身心的皈依呢?我們每一個人,一個嚴肅的人,一個稍有尊嚴的人,我們都會問自己的。當然在這樣一個災難比較頻繁發生的時代,人的各種壓力不斷增壓的時代,我感覺人對自己的尊重應該是如實的,或者說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尊重,不管是掩蓋的不掩蓋的,你都應該有對自己負責任的這樣一片所謂的好善之德。我們心地裏要沒有這一點好善之德,那我們還稱得上什麼呢?就是說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的作爲選擇的准確性的一個選擇、認知。

  

這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阿彌陀佛順性所發出來的,是對十方衆生平等宣化的。他已經成佛十劫了,他是順性的威德,所以令一切具性德衆生同生彼國。哪一個衆生不具佛性呢?以前《大般涅槃經》沒有到我們中國的時候,我們中國有一個法師就說一切衆生乃至闡提之類的都有佛性。那時翻譯過來的經典沒有這樣的說法,大家就排斥他,說他是邪見等等。後面他說我所說的若是真實者,頑石應點頭。後來《涅槃經》之類的經典傳播到中國以後,相盡性顯的教法開始舒展了,大家都知道了,原來闡提也好,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那麼阿彌陀佛與諸佛已經證實了這樣一個教法,若沒有證實這樣的教法,他們這樣的作爲也是愚癡了,那也就是虛設了,那就毫無意義。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遇到這樣一個甚深的稀有難得的殊勝的法則,我們自身當有感動,我們自身當生起尊重,當生起稀有想!實在是稀有,不是是誇耀。你自己去分析你自己的心理需要,你遇到什麼樣的法你應該珍惜他,你遇到權力你可以珍惜他,但權力會生滅的;遇到金錢你可以去需要他,但它會取盡取完的,會變異的;你身體你可以愛護他,可以培植他,但他會生老病死的;空間你可以莊嚴他,但它可以成住壞空的。你怎麼能有一個究竟的皈依處呢?

  

我想我們是專門來學佛來了,來認識自己身心的投奔與歸宿,我們來認識自己,我們放下了很多自己世俗的娛樂與作爲,來到這樣一個地方,我們是來解決自己心靈的真正的問題來了,是我們真正的福慧成熟的那個東西推動了我們,也是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一個廣大威德誓願對我們的召喚。他在喚醒我們的心靈,喚醒我們埋沒在業力深海裏摩尼寶珠,讓它浮出來,讓我們來取用它,不讓我們再具有無盡的珍寶而象乞丐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掙紮,掙紮在名利,掙紮在得失善惡,掙紮在世俗的生滅法中,不讓我們再貧瘠了!因爲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摩尼寶。我們真正了解了這樣一個安心處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間最富有的人,最尊貴的人,最令世人贊美的人,敬仰的人,是世間之眼目,是衆生之歸趣!

  

那我們在這個性德的認知上呢?要太直白地說,我們沒辦法去認知它,也沒辦法去把它激活,所以阿彌陀佛深深地觀察了這樣一個焦點中的焦點,二百一十億佛土觀察完了,怎麼令衆生在最根本的地方能得到度脫呢?得到最簡單的方法的成就呢?——所以他以名號喚醒衆生的性德,以名號作爲傳達教法、福慧因緣的這樣一個傳遞、印取的恭敬。他的印證是這一句佛號,他的傳達功德是這一句佛號,啓迪我們的心智是這一句佛號,圓成我們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心智的所有的作爲、叁身的給予,都通過這一句名號,這實在是不可思議!

  

雖然四法中名號度衆生是一普遍的善巧,但阿彌陀佛不光是在究竟意義上安立,在方便意上亦不舍衆生,象釋迦佛所傳達的要門中的所謂叁輩九品之類的,乃至叁散定散的福慧修持,乃至一日一夜受八關齋戒的福德,乃至說世間孝順善巧,回向往生,皆得往生。乃至一生造惡,一生忤逆這樣的重罪,若遇善知識,聞到這樣殊勝的教法,臨終亦得往生!如此不舍,若在要門,我們衆生的機類上不舍,若暢佛本懷,普攝十方,不舍衆生。這兩種不舍中都是真實不虛的,所謂真實不虛就是通過無量累劫以來的作爲修證來純熟的一種教法、一種法則。

  

第五門的學習,我們以後走到社會上,或者說在我們以後的念佛生活中,這個“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實在是我們應該多思維多實踐的即顯即解脫的殊勝方便,在我們每一個現行煩惱中可以化腐朽爲珍寶!若是用的得當,我們即下的往生利益,即下的安心必然會成爲事實!那念佛時,往生時,成佛時,度生時必然是令我們揮灑自如,不再迷茫在這樣一個業力的所謂的實質的執著上,使我們在這個如幻的世間能有自由的漫步,在這個五濁惡世中我們能從心靈深處徹底把它淨化,在業相上逐漸把它淨化。淨化什麼呢?——自利利他。

  

我們在意識法界中一旦純熟了五念門的修持,那在現爲的因緣中,我們作爲一個所謂的學佛者——智者,所謂的學佛者——有悲心善巧的人,所謂的學佛者——一個具足法的守護、實踐、傳達的人,那我們無愧于這樣一個稱譽。什麼樣一個稱譽呢?大家是念佛人啊!你不愧色于自己,爲什麼呢?你畢竟是遇到了這樣一個殊勝難得的法則。所以雖然是難信易行,但易行必然在我們這一邊。雖然難信也在我們這一邊,但是我們通過學習,通過認知,通過相互地鼓勵,我們會知道這個“難”無外乎難在我們的執著與妄想、所知障的自我蒙蔽,如此而已。所以我們把它打包處理掉,先舍九界,在這個地方圓成于九界,淨化于九界,那麼心作心是中得方便,得休息,得安樂,得于器世間與情世間的二種淨化與莊嚴,使我們安住于如實的殊勝法益之中。那對佛陀、菩薩、一些善知識對我們的教化的付出或作爲,我們也有一種信順的踴躍與喜悅!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七月初二 2011年8月1日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寶之取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