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动一个念头,你去发一个愿,说我要照顾一个人于未来劫,这个人不成就,你永远去照顾,我看很少人敢动这个念的。因为啥?你要顺自己的业力你会生极大的畏惧的,况且面对一切众生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面对一切众生所立的誓愿。我们尝试着小片的、小规格的,你针对你有信心的人,你发发这个誓愿试一试,你有信心的人你对他发个誓愿,一般我们的人情都不会接受的,好话说三遍就不再说对不对?哪能无量劫去跟你纠结一个东西呀?那世尊说的还不是无量劫,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一个无量光寿的摄化,令众生毕竟成就的这样一个彻底圆满的回向!
所以我们一般对“回向”这个词,前面加了一个“大”字,大回向。为什么说“大”呢?是佛决定说,顺性说,真实说,圆满说,没有遗漏的果断说,就是威德说!在我们现实人生中,我们想透过我们的感情意识这样说话,是十分困难的。你可以试一试,你看看你给人一个承诺,你就给一个人做一个承诺,给你信赖的某个人做个承诺,你看你敢不敢这样发愿?而这是面对一切众生!这不是大智大勇吗?这不是大威德大善巧吗?这不是大慈悲吗?这个“大”没有一点夸张的,是十分准确的一种言说!所以我们赞叹佛陀啊,说大智大勇大行大愿,把所有好的名词都用在他身上,一点都没有过的,一句话都不会过!但是我们放到自己身上,可能一点都没有意义。为什么呢?我们没有这样大的愿望与作为。
那么这第五念门呢?是想透过这些事实,让我们来认清佛陀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善巧。我们每天早上念那个楞严咒——首楞严王世稀有,妙湛总持不动尊。那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是不是总持呢?大家自己去观察,我不知道。顺性是不是能总持一切世间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不是能总持法界呢?我们大家都有思想,都有意识,都能观察的。这样令众生毕竟成就的誓愿是不是大智慧大慈悲呢?是不是大善巧呢?对我们已经没有信心的人,我们很多人自我根本没有信心的,对他人更没有信心,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怎么面对自己的心理的择取、生命的择取、身心的皈依呢?我们每一个人,一个严肃的人,一个稍有尊严的人,我们都会问自己的。当然在这样一个灾难比较频繁发生的时代,人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压的时代,我感觉人对自己的尊重应该是如实的,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不管是掩盖的不掩盖的,你都应该有对自己负责任的这样一片所谓的好善之德。我们心地里要没有这一点好善之德,那我们还称得上什么呢?就是说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的作为选择的准确性的一个选择、认知。
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阿弥陀佛顺性所发出来的,是对十方众生平等宣化的。他已经成佛十劫了,他是顺性的威德,所以令一切具性德众生同生彼国。哪一个众生不具佛性呢?以前《大般涅槃经》没有到我们中国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个法师就说一切众生乃至阐提之类的都有佛性。那时翻译过来的经典没有这样的说法,大家就排斥他,说他是邪见等等。后面他说我所说的若是真实者,顽石应点头。后来《涅槃经》之类的经典传播到中国以后,相尽性显的教法开始舒展了,大家都知道了,原来阐提也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阿弥陀佛与诸佛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教法,若没有证实这样的教法,他们这样的作为也是愚痴了,那也就是虚设了,那就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遇到这样一个甚深的稀有难得的殊胜的法则,我们自身当有感动,我们自身当生起尊重,当生起稀有想!实在是稀有,不是是夸耀。你自己去分析你自己的心理需要,你遇到什么样的法你应该珍惜他,你遇到权力你可以珍惜他,但权力会生灭的;遇到金钱你可以去需要他,但它会取尽取完的,会变异的;你身体你可以爱护他,可以培植他,但他会生老病死的;空间你可以庄严他,但它可以成住坏空的。你怎么能有一个究竟的皈依处呢?
我想我们是专门来学佛来了,来认识自己身心的投奔与归宿,我们来认识自己,我们放下了很多自己世俗的娱乐与作为,来到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是来解决自己心灵的真正的问题来了,是我们真正的福慧成熟的那个东西推动了我们,也是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一个广大威德誓愿对我们的召唤。他在唤醒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埋没在业力深海里摩尼宝珠,让它浮出来,让我们来取用它,不让我们再具有无尽的珍宝而象乞丐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挣扎,挣扎在名利,挣扎在得失善恶,挣扎在世俗的生灭法中,不让我们再贫瘠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摩尼宝。我们真正了解了这样一个安心处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最尊贵的人,最令世人赞美的人,敬仰的人,是世间之眼目,是众生之归趣!
那我们在这个性德的认知上呢?要太直白地说,我们没办法去认知它,也没办法去把它激活,所以阿弥陀佛深深地观察了这样一个焦点中的焦点,二百一十亿佛土观察完了,怎么令众生在最根本的地方能得到度脱呢?得到最简单的方法的成就呢?——所以他以名号唤醒众生的性德,以名号作为传达教法、福慧因缘的这样一个传递、印取的恭敬。他的印证是这一句佛号,他的传达功德是这一句佛号,启迪我们的心智是这一句佛号,圆成我们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智的所有的作为、三身的给予,都通过这一句名号,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虽然四法中名号度众生是一普遍的善巧,但阿弥陀佛不光是在究竟意义上安立,在方便意上亦不舍众生,象释迦佛所传达的要门中的所谓三辈九品之类的,乃至三散定散的福慧修持,乃至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的福德,乃至说世间孝顺善巧,回向往生,皆得往生。乃至一生造恶,一生忤逆这样的重罪,若遇善知识,闻到这样殊胜的教法,临终亦得往生!如此不舍,若在要门,我们众生的机类上不舍,若畅佛本怀,普摄十方,不舍众生。这两种不舍中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真实不虚就是通过无量累劫以来的作为修证来纯熟的一种教法、一种法则。
第五门的学习,我们以后走到社会上,或者说在我们以后的念佛生活中,这个“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实在是我们应该多思维多实践的即显即解脱的殊胜方便,在我们每一个现行烦恼中可以化腐朽为珍宝!若是用的得当,我们即下的往生利益,即下的安心必然会成为事实!那念佛时,往生时,成佛时,度生时必然是令我们挥洒自如,不再迷茫在这样一个业力的所谓的实质的执著上,使我们在这个如幻的世间能有自由的漫步,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我们能从心灵深处彻底把它净化,在业相上逐渐把它净化。净化什么呢?——自利利他。
我们在意识法界中一旦纯熟了五念门的修持,那在现为的因缘中,我们作为一个所谓的学佛者——智者,所谓的学佛者——有悲心善巧的人,所谓的学佛者——一个具足法的守护、实践、传达的人,那我们无愧于这样一个称誉。什么样一个称誉呢?大家是念佛人啊!你不愧色于自己,为什么呢?你毕竟是遇到了这样一个殊胜难得的法则。所以虽然是难信易行,但易行必然在我们这一边。虽然难信也在我们这一边,但是我们通过学习,通过认知,通过相互地鼓励,我们会知道这个“难”无外乎难在我们的执著与妄想、所知障的自我蒙蔽,如此而已。所以我们把它打包处理掉,先舍九界,在这个地方圆成于九界,净化于九界,那么心作心是中得方便,得休息,得安乐,得于器世间与情世间的二种净化与庄严,使我们安住于如实的殊胜法益之中。那对佛陀、菩萨、一些善知识对我们的教化的付出或作为,我们也有一种信顺的踊跃与喜悦!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七月初二 2011年8月1日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