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功德,具足无量自在方便!
但在我们很多学佛人的脑袋瓜子中呢?就那就是空。什么空呢?泛空;什么空呢?空空如也;什么叫空空如也?无有一物,两眼一抹黑,就是无一物,那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实际不是。极乐世界就是这种法性真实的庄严处,清净处的一个表现。要不然这个觉性无益。我们说念佛,佛这个觉性啊,这个佛就没有意义了,成为顽空的一个符号了,所以很多人于佛法生断灭想外道知见,腐蚀着佛教的广泛的正面的传播,扼杀了很多人现前清净的心智,使佛法住于幽冥之中。什么叫幽冥呢?——空泛,无所作为,无所喜悦,无所内容。我们都知道声闻法则中,尚有无生法成就,尚能证三明,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尚能得四智,得六通。
我们在大乘的弘扬中说——令一天下有情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一人于大乘心作随顺与发心。那我们学的什么大乘呢?空空如也叫大乘吗?那佛性之意乐、佛性之庄严、佛性之清净、佛性之威德都被我们想象的佛教或大乘佛教或般若教给断灭了,入了一个黑暗之地,反而学佛学成一个黑暗的心了。所以许多人在佛法的学习中得不到利益,不管出家在家,反而就会增加一些名言的约束,或者说身份的约束,没有真正得到身心的喜悦与安乐,没有学到真正轻松明快的法益,智慧被埋没在顽空的近似断灭的这样一个相似法中。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的情况下,阿弥陀佛的教法就彻底地展示了一切众生佛性的本具的二种清净——情世间与器世间清净。这个清净与庄严功德实际是一切众生本源地的庄严的展示与舒展,不过阿弥陀佛以报德把它表达出来了,主动地证实了这个东西,作用了这个东西,然后回施给大家,因为这本来是属于大家的。我们知道业无所属,而你又有佛性,那这个进趣是很自然的。
我们所谓的凡夫的我执是什么呢?他执著一个现前的名字我、烦恼我、病我、男女我、善恶我、大小我,他执著这样一个我,他把一个名字、一个现缘,乃至一个梦,乃至一个好话坏话、一个长相、一个状态、一个生死因缘的聚集,认为这就是我。但这些一旦散坏,我又怎么安立呢?火葬场一送,他说那是我的骨灰,那是我的骨头匣子。
这个“我”实际是一个因缘和合、成熟的说法,但他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所以我们这个“我”,他不能使你安心!但是凡夫有情就在这个地方去寻觅,把这个色身的我、意识的我、作为的我、名利的我、某个我作为安身立命的一个主题的修持作为了,结果修得逾久,迷失的逾狠,陷入的逾深,我们那个智慧的摩尼宝就越在海谷里,那就不是五千米的海谷了,可能七千米,可能一万多米,越来压力越大,把它压的越深,埋没的越深,所以起用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在佛教中经常讲,若有金轮王出世,八宝必然随身,其中就有摩尼宝,来满足一切众生之心地所需、业相所需、事业所需、作为所需,成就一切众生。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这一个狭隘的圈子里面,我们自己意识所涉足的有神话,有别人说的一些感应的东西,有别人的业力,但是对不可思议的业力背后这种广大的层面,我们被制约住了,也就是说我们有限的业力,不管是思维、知见,或者学识,或者我们的感知,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五种障。这五种障给我们带来了人身的安稳,即粗重身的安稳,也带来了不通达的障碍。人类是是六道轮回现有生命中相对迟钝的一个群体,因为他有五障。很多人说地震了,很多小动物都能知道,人反而反应地很慢,砸死了还不知道的。为什么呢?现在人就被自己的欲望、所知,被外在物质的渴望等作为搞得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了,没有保护能力!如果有感知力,很多事故都不会发生了,象现在的车祸太多了,很多车祸都是很不应该的,但就经常发生。为什么呢?我们这种业力的取舍使我们麻木不仁了,我们超常的意识感知力就被埋没了,所以现在的人太忙叨于业力而不能自制。
所以此处这个安心,是真实的安心。我们回头一看,——原来第五门中我们以佛愿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了解了法性的现前的作用,原来是我们安心的方法。所以回施众生、不舍众生原来是安心了。我们舍来舍去、取来取去原来是不安心呐。你可以观察,你在这个善恶中取舍你不安心,得失中取舍你不安心,凡圣中取舍你不安心,“八不”中不管哪一个方面,你只要有一个取舍你都不安心。原来这是为了安心,令我们真正地安心,所以反证于安心。前四门是入功德令我们安心,这个反证,来让我们了解法性之真实。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就是法性作用于现缘或者说当下,让我们当下认取这个。怎么认取呢?你就做一个文字的不舍都行,你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们自己的妄想作为、他人的妄想作为,先不要做对立,不要去取舍。那么你在一瞬间的安心中,你都能体会这个不可思议的作为。所以这是一个教法,而不是一个生冷的文字。
《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五念门、五种门是教法,以教法安立的,它是直述于教法,还不是曲说,还不是异说,是直接表现了一个教法的修证,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五个角度的修证。什么修证呢?通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让我们修证自己,认识佛法,认识这个安心善巧,自利利他!这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现缘中的作用,我们一旦认知了,就知道什么叫安心了。我们开始讲课时提倡的一念法啊、十念法啊,它的目的呢?是希望大家在安心的状态下去念佛,一声,十声,而不是草率的,在妄想纷飞的情况下,在造作的情况下去千百万声地念佛,使自己的嘴皮子打泡了,舌头也肿了,但心念还是很烦恼。
我们在安心的情况下,在认知清晰的情况下,在平等守护的情况下,我们念一声佛,那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念十声,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声,就念一声,就不可思议!因为它有与真诚,与法益相应那一片刻、一刹那,那是你无始以来未曾有的。若已曾有,你认知过,那我们对这个来去啊、增减啊、生灭啊、垢净啊等等这样一些躁动,业力的造作,我们就会在这个地方休息下来,我们就会告别他,我们就会出生死的造作,安住在无为的清净法则中。
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回施众生、平等摄化众生,实在是为了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安心生存,安心作为,安心思考,安心交流,这样生活在一个安乐国中!
我们欲往生安乐国,那你心地没有安乐的种子,怎么往生呢?那就依佛愿,令佛愿载负,你心里要安乐了,不生自生。何以故呢?所以此生地就是无生地呀。我们若在这个地方不能去随顺这个教言机制,那对阿弥陀佛的愿力的随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手脚不方便了,腿不行了,那你去坐车子还是可以的。所以佛愿载负一切,以无量寿光摄化十方,无所舍离,令一切众生毕竟成就。他这是一个毕竟成就的誓愿。
在这个教法中,这个“毕竟成就”的誓愿是我们最安稳的地方。他这个安稳众生、安稳世间,是以无量寿光来摄化十方众生的。没问题,这个地方你要是想一想都行,你听一听也行,其他的不管。因为他怎么来安稳众生呢?他以无量光寿这样的耐心与作为来饶益十方众生。因为众生的业力再强化,也就是百十年,实际我们坚持一个业力,坚持不多久的,即使很愚痴的业、很固执的业,也坚持不多久。能坚持多久呢?他不过在变异中坚持,在变异中去寻找这个东西,欲得安稳,但总是不能安稳。所以佛以无量光寿这样的耐心与作为,立这样的誓愿,也就是所谓的顺性的誓愿,这样的一个誓,这样的一个愿。因为顺性立的这样一个誓愿,所以他就有这样的耐心与作为,无量光寿。因为我们知道顺性才有无量光寿的契合,要不然他没有这个无量光寿的作为。因为我们是违性的,所以我们生活在无常的现业中、烦恼中、造作中、来去中、增减中、垢净中、对待法中,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意识作为结果中,那么佛以无量寿光的耐心,以这样的顺性誓愿来饶益十方众生,令众生毕竟成就。
“令”众生毕竟成就,这是真实不虚的。你说我们现在都可以成就,也是真实不虚的。那你现在还不能契入,还不能去了解,还于此法不能生欢喜,那也是种下一个毕竟成就的种子。所以这个教法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自尊地面对,指导我们自身作为的价值,我们用一生多生,乃至累劫付出都是值得的,他毕竟是一个究竟圆满彻底的教法,饶益有情而无所障碍。正因为于此,大家这个学习是有价值的!我们就是无量劫以后相遇相见,我们这一段的东西都不会辜负,或者从本质上来说不会后悔,因为它毕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究竟的圆满的真实利益!所以这是一个令众生究竟成就的彻底的教法,因为顺性,它有彻底究竟这样一个圆满,这都不是过誉之词,都是很如实的一个描述,此处方说彻底、圆满、究竟,因为它是顺性的,都是真实不虚的。佛教很多名词,比如圆满啊、究竟、清净、安乐啊,大家就把它当作一个一穿耳过的东西,象业风一样,但你要是认真了解了,你就知道他这种安稳众生的誓愿是顺性的作为,是以无量寿光来饶益有情的,所以他毕竟是圆满众生、彻底地成熟众生的、无有遗漏的大悲大智大勇。
…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