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寶之取用▪P2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具足無量自在方便!

  

但在我們很多學佛人的腦袋瓜子中呢?就那就是空。什麼空呢?泛空;什麼空呢?空空如也;什麼叫空空如也?無有一物,兩眼一抹黑,就是無一物,那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實際不是。極樂世界就是這種法性真實的莊嚴處,清淨處的一個表現。要不然這個覺性無益。我們說念佛,佛這個覺性啊,這個佛就沒有意義了,成爲頑空的一個符號了,所以很多人于佛法生斷滅想外道知見,腐蝕著佛教的廣泛的正面的傳播,扼殺了很多人現前清淨的心智,使佛法住于幽冥之中。什麼叫幽冥呢?——空泛,無所作爲,無所喜悅,無所內容。我們都知道聲聞法則中,尚有無生法成就,尚能證叁明,知過去知現在知未來,尚能得四智,得六通。

  

我們在大乘的弘揚中說——令一天下有情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一人于大乘心作隨順與發心。那我們學的什麼大乘呢?空空如也叫大乘嗎?那佛性之意樂、佛性之莊嚴、佛性之清淨、佛性之威德都被我們想象的佛教或大乘佛教或般若教給斷滅了,入了一個黑暗之地,反而學佛學成一個黑暗的心了。所以許多人在佛法的學習中得不到利益,不管出家在家,反而就會增加一些名言的約束,或者說身份的約束,沒有真正得到身心的喜悅與安樂,沒有學到真正輕松明快的法益,智慧被埋沒在頑空的近似斷滅的這樣一個相似法中。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的情況下,阿彌陀佛的教法就徹底地展示了一切衆生佛性的本具的二種清淨——情世間與器世間清淨。這個清淨與莊嚴功德實際是一切衆生本源地的莊嚴的展示與舒展,不過阿彌陀佛以報德把它表達出來了,主動地證實了這個東西,作用了這個東西,然後回施給大家,因爲這本來是屬于大家的。我們知道業無所屬,而你又有佛性,那這個進趣是很自然的。

  

我們所謂的凡夫的我執是什麼呢?他執著一個現前的名字我、煩惱我、病我、男女我、善惡我、大小我,他執著這樣一個我,他把一個名字、一個現緣,乃至一個夢,乃至一個好話壞話、一個長相、一個狀態、一個生死因緣的聚集,認爲這就是我。但這些一旦散壞,我又怎麼安立呢?火葬場一送,他說那是我的骨灰,那是我的骨頭匣子。

  

這個“我”實際是一個因緣和合、成熟的說法,但他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所以我們這個“我”,他不能使你安心!但是凡夫有情就在這個地方去尋覓,把這個色身的我、意識的我、作爲的我、名利的我、某個我作爲安身立命的一個主題的修持作爲了,結果修得逾久,迷失的逾狠,陷入的逾深,我們那個智慧的摩尼寶就越在海谷裏,那就不是五千米的海谷了,可能七千米,可能一萬多米,越來壓力越大,把它壓的越深,埋沒的越深,所以起用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在佛教中經常講,若有金輪王出世,八寶必然隨身,其中就有摩尼寶,來滿足一切衆生之心地所需、業相所需、事業所需、作爲所需,成就一切衆生。因爲我們生活在人類這一個狹隘的圈子裏面,我們自己意識所涉足的有神話,有別人說的一些感應的東西,有別人的業力,但是對不可思議的業力背後這種廣大的層面,我們被製約住了,也就是說我們有限的業力,不管是思維、知見,或者學識,或者我們的感知,給我們造成了極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人與生俱來的五種障。這五種障給我們帶來了人身的安穩,即粗重身的安穩,也帶來了不通達的障礙。人類是是六道輪回現有生命中相對遲鈍的一個群體,因爲他有五障。很多人說地震了,很多小動物都能知道,人反而反應地很慢,砸死了還不知道的。爲什麼呢?現在人就被自己的欲望、所知,被外在物質的渴望等作爲搞得筋疲力盡了,根本沒有自我保護能力了,沒有保護能力!如果有感知力,很多事故都不會發生了,象現在的車禍太多了,很多車禍都是很不應該的,但就經常發生。爲什麼呢?我們這種業力的取舍使我們麻木不仁了,我們超常的意識感知力就被埋沒了,所以現在的人太忙叨于業力而不能自製。

  

所以此處這個安心,是真實的安心。我們回頭一看,——原來第五門中我們以佛願不舍一切苦惱衆生,了解了法性的現前的作用,原來是我們安心的方法。所以回施衆生、不舍衆生原來是安心了。我們舍來舍去、取來取去原來是不安心呐。你可以觀察,你在這個善惡中取舍你不安心,得失中取舍你不安心,凡聖中取舍你不安心,“八不”中不管哪一個方面,你只要有一個取舍你都不安心。原來這是爲了安心,令我們真正地安心,所以反證于安心。前四門是入功德令我們安心,這個反證,來讓我們了解法性之真實。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就是法性作用于現緣或者說當下,讓我們當下認取這個。怎麼認取呢?你就做一個文字的不舍都行,你說“不舍一切苦惱衆生”,我們自己的妄想作爲、他人的妄想作爲,先不要做對立,不要去取舍。那麼你在一瞬間的安心中,你都能體會這個不可思議的作爲。所以這是一個教法,而不是一個生冷的文字。

  

《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五念門、五種門是教法,以教法安立的,它是直述于教法,還不是曲說,還不是異說,是直接表現了一個教法的修證,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五個角度的修證。什麼修證呢?通過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讓我們修證自己,認識佛法,認識這個安心善巧,自利利他!這是很重要的。

  

在這個現緣中的作用,我們一旦認知了,就知道什麼叫安心了。我們開始講課時提倡的一念法啊、十念法啊,它的目的呢?是希望大家在安心的狀態下去念佛,一聲,十聲,而不是草率的,在妄想紛飛的情況下,在造作的情況下去千百萬聲地念佛,使自己的嘴皮子打泡了,舌頭也腫了,但心念還是很煩惱。

  

我們在安心的情況下,在認知清晰的情況下,在平等守護的情況下,我們念一聲佛,那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念十聲,不可思議。我們這一聲,就念一聲,就不可思議!因爲它有與真誠,與法益相應那一片刻、一刹那,那是你無始以來未曾有的。若已曾有,你認知過,那我們對這個來去啊、增減啊、生滅啊、垢淨啊等等這樣一些躁動,業力的造作,我們就會在這個地方休息下來,我們就會告別他,我們就會出生死的造作,安住在無爲的清淨法則中。

  

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回施衆生、平等攝化衆生,實在是爲了饒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安心生存,安心作爲,安心思考,安心交流,這樣生活在一個安樂國中!

  

我們欲往生安樂國,那你心地沒有安樂的種子,怎麼往生呢?那就依佛願,令佛願載負,你心裏要安樂了,不生自生。何以故呢?所以此生地就是無生地呀。我們若在這個地方不能去隨順這個教言機製,那對阿彌陀佛的願力的隨順是必然的,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的手腳不方便了,腿不行了,那你去坐車子還是可以的。所以佛願載負一切,以無量壽光攝化十方,無所舍離,令一切衆生畢竟成就。他這是一個畢竟成就的誓願。

  

在這個教法中,這個“畢竟成就”的誓願是我們最安穩的地方。他這個安穩衆生、安穩世間,是以無量壽光來攝化十方衆生的。沒問題,這個地方你要是想一想都行,你聽一聽也行,其他的不管。因爲他怎麼來安穩衆生呢?他以無量光壽這樣的耐心與作爲來饒益十方衆生。因爲衆生的業力再強化,也就是百十年,實際我們堅持一個業力,堅持不多久的,即使很愚癡的業、很固執的業,也堅持不多久。能堅持多久呢?他不過在變異中堅持,在變異中去尋找這個東西,欲得安穩,但總是不能安穩。所以佛以無量光壽這樣的耐心與作爲,立這樣的誓願,也就是所謂的順性的誓願,這樣的一個誓,這樣的一個願。因爲順性立的這樣一個誓願,所以他就有這樣的耐心與作爲,無量光壽。因爲我們知道順性才有無量光壽的契合,要不然他沒有這個無量光壽的作爲。因爲我們是違性的,所以我們生活在無常的現業中、煩惱中、造作中、來去中、增減中、垢淨中、對待法中,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個意識作爲結果中,那麼佛以無量壽光的耐心,以這樣的順性誓願來饒益十方衆生,令衆生畢竟成就。

  

“令”衆生畢竟成就,這是真實不虛的。你說我們現在都可以成就,也是真實不虛的。那你現在還不能契入,還不能去了解,還于此法不能生歡喜,那也是種下一個畢竟成就的種子。所以這個教法指導我們學習,指導我們自尊地面對,指導我們自身作爲的價值,我們用一生多生,乃至累劫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畢竟是一個究竟圓滿徹底的教法,饒益有情而無所障礙。正因爲于此,大家這個學習是有價值的!我們就是無量劫以後相遇相見,我們這一段的東西都不會辜負,或者從本質上來說不會後悔,因爲它畢竟會給我們帶來一個究竟的圓滿的真實利益!所以這是一個令衆生究竟成就的徹底的教法,因爲順性,它有徹底究竟這樣一個圓滿,這都不是過譽之詞,都是很如實的一個描述,此處方說徹底、圓滿、究竟,因爲它是順性的,都是真實不虛的。佛教很多名詞,比如圓滿啊、究竟、清淨、安樂啊,大家就把它當作一個一穿耳過的東西,象業風一樣,但你要是認真了解了,你就知道他這種安穩衆生的誓願是順性的作爲,是以無量壽光來饒益有情的,所以他畢竟是圓滿衆生、徹底地成熟衆生的、無有遺漏的大悲大智大勇。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寶之取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