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净土这个教法源远流长,在无尽的刹土中,我们生活在阎浮提的众生能闻到这个教法,实是诸佛的威神善巧与悲智,而不是其他的方便。

  

佛性是一个总源,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基础,虽然它被埋没在业习的海底不能起用,但它毕竟是无生无灭的,它不以来去相安住,不以大小凡圣相安住,所以说如此佛性一切众生所具有,不可泯灭。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基础,阿弥陀佛乃至说十方诸佛出世,为这一个因缘,来使我们埋没在业力海底的摩尼宝得以起用。为什么称它“摩尼宝”呢?它能出生一切功德、善巧、方便,能具足所有的福慧、戒定等等。怎么来成熟这个东西呢?在佛教里有许多方法,八万四千法中,净土这一个法是一切法的归趣。我们要了解这个归趣,即它必然地成为一个事实。所以此法如大海,含纳一切法则,就如百川的归趣是一样的。

  

我们若是了解了这个,那我们学习净土、认识净土或者择取净土这个法就有一个唯一性。这个唯一性,是一个认知的抉择,不是我们脑子一热,来做一个盲从或者一个迷信,是通过我们意乐的观察、顺性的观察、顺着佛愿的观察而认知、择取的。这个归趣有唯一性,所谓唯一性就是只有这样是一个圆满的归趣,所以这个唯一性也就是抉择。若认识到究竟,那么他就充分抉择了。若我们在究竟意义上真正能认识到——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的最终归趣,或者说必然归趣,那我们就对其他所谓委曲的修法或者不了义的修法,或者种种参差的杂缘,我们就会有处理的方便。

  

因为每个人的这一生中,就有无量的业交织,无始以来的业交织在一起,你很难肃清,你要去纠缠这里面的是非善恶,用业力来平衡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的交织,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我们这一段学习提出来,包括现代语言,说打包也好、压缩也好,等于把这无始以来的业做一个压缩性的处理。处理什么呢?——在这一念间,我做一个彻底的意识的清除。你说能不能清除掉?你先不要管这个,你先学会清除,学会删除它、打包,你要学会这个东西。学会这个作为了,那我们就了解自己的业力原来是心作心是的作用力,那我们压缩、打包、把它删除掉,这时候的举心动念的心作心是就能表达出来。因为心里已经有空净的缘起,这时候现前这一念就会产生事实。所以在空净法界中,我们现前一念心作心是。你就能感觉到在心作心是的方便上,或者在愿生即生这个事实上,我们就会有一个真正的认取,而不是盲从,不是假设、推测或想象,那会产生一个如实的利益。这个如实的利益是我们通过观察,思维,通过法则的实践,通过顺性的意乐、顺佛愿的这种推动,产生的一个不可违背的事实的作用力。

  

我们这样做一个念佛者,这一生来欲除生死,出离生死困惑,或者一生于无上道有一个真正的皈依或成就,那是没有什么难事的。但我们要是没有这个压缩、打包、删除的能力,由于无始以来业的交织,我们扯出来一个业就会有无穷的业伴随着而来,就会纠缠不清。当然一些不了义教的修持,不了义的一些法则的修持,一样可以使你纠缠不清,因为啥?它没有肃清你心地的本源,就是说没有起用你埋在业力海底的摩尼宝,那出生一切功德的善巧你不能掌握,你在这个无尽的生死大海中就头出头没的,不知道怎么得自在?怎么把我们无尽的业力海,在一念之间化作智海,化作光明海、福德海。这个摩尼是随心、满足心愿所成的。为什么呢?它是佛性,是本质的。

  

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知是十分的重要,也是十分的要负起责任。这个责任就是真正的信仰。这个信仰是有力的,这个信仰不是世间的麻醉剂,它是一个真正的令我们身心自在的清晰的、智慧的法则。

  

我们在五念门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第五门,是特别的突出的,反馈表现出来三世圆满于一念之中,一念能圆满三世,三世能入一念,一念能入三世这样一个善巧。——实际三世是人所舍,三世是人所摒弃,三世——人自己可以把它契合起来,三世人可以把它圆满,实际这个三世是无量世,我们说“三世”是对过现未来的一个简称罢了。我们简称它,主要是为了认知它。

  

我们在学习佛性的使用的过程中,假设没有参照,我们对它的认知是模糊的。这个模糊造成我们生活浑浑噩噩的这种业力的相续。我们在这里面也试图要挣脱这种业力的纠缠,挣脱这种无始以来的交织,希望自己的身心自由、豁达,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灿烂,变得有意义,变得能把那些压抑的迷失的挣扎的东西象垃圾一样摈弃掉,或者说就此中能觉悟,化腐朽为珍宝等等。

  

那么这个第五门中,五念门中最后一门,所谓回向门。它的主题——不舍一切,我们昨天把这个“不舍一切”做了一切提示。不舍一切是比较好认知的,因为它没有加感情的色彩,不舍就是法性之周遍,一切即周遍的显现与作用。所以这一切是作用相,那么这个作用在一切,这是法性的一个表达。昨天我们把佛愿给加上,说原来这个佛愿表达了不舍一切的事实。佛愿因为是顺性的作用,所以它不舍一切。阿弥陀佛的教法平等回施法界众生,平等饶益一切,无所舍离。那我们就很容易看得到了——第五念门的修持,原来也就是用我们的思想、意识、念,来学佛、念佛,这个忆佛、念佛之忆念就是来学佛,感受佛陀的思想、佛陀的顺性的作用。因为要我们直接去顺性地作用,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在这个忆佛念佛的过程中,我们就知道了顺性的作用。这个顺性的作用实际就表现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样一个方法上了。

  

这虽然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是个法则。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言当作一个法则来观察,来学习,那就对我们的生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我们要是把它当成一种纯粹的理论,或者言说,那就变成一种文字游戏、人交流的谈资,那就没什么实际利益了。所以这是个法则。

  

“佛愿不舍一切苦恼众生”,那我们在忆念佛的作为中,我们在随顺着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样一个言词背后,随文入观,那我们也就了解了法性的作用。作用在什么呢?——一切苦恼与众生,这是现缘说,这个现缘就是我们看到的烦恼与众生,当然包括我们自身的意识、自身的作为与他人的意识、他人的作为。法性作用于现缘,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就是佛愿所显。我们忆佛念佛,用佛愿来印契自心,那么这就是印契自心,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们有这样的心念,那我们就能体会到法性周遍的作用,在现实中的作用,什么作用呢?——不舍。不舍者,不增减于此,那我们在烦恼中不增减,在众生面前不增减。我们都知道的,所谓“八不”是描述法性的——不来去,不增减,不生灭,不垢净。这“八不”是对法性的具体描述。那我们知道——原来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就是法性的作用,作用什么?周遍的作用,在一切时处,在一切烦恼现缘中,不来去,不增减,不垢净,不生灭。

  

我们如实地这样观察,心地休息,所以实为安心处。这样你再读安心,再读平等,再读佛愿,基本上你能读得懂了。要是我们没有前一段的引导,直接把“八不”一提出来,很多人就没办法去理解、去感知它。你没办法去了解,怎么能了解呢?有一种空泛的东西。那我们通过这一段学习,我们了解了——原来此处是歇心处,安心处,也是真正的平等清净的真实所在。世间有情所学到的东西,认知到的东西是增减的,是垢净的,是生灭的,是来去的,是对法所生,就是对立、对待所建立,这里是无对无待,所以是无对待光,是清净光,是智慧光。

  

那么第五门的回向门中,原来此“回”有返回之回,所以称为返相。过去人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个返相就是回头之处。回什么呢?也叫回心一念。这一念干什么?——我们了解了安心的处所,原来极乐世界是彻底的性德的一个彰显,它没有其他作用。

  

前四门入功德,使我们渐渐地心休息下来——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在这个意故、故意中,这个本来往生、本家本国的这样一个揭示中,我们有了一个暂时的休息、短暂的休息。那么口业赞叹,与彼光明相应,我们又一个短暂的休息。心常作愿,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彼国,我们又得到相对比较长的休息。当然我们在这个休息的过程中,逐渐地对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有一点点的不是体会的体会,我们再说体会就没问题了。因为你说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止九界之差别,同归于一真。这一真实在无法以来去说,无法以增减说,无法以生灭说,无法以垢净说,故称极乐,故称无量寿,无量光。

  

我们在前三门中虽然少有体会,我们没有细致的观察,所以第四门,智慧门中,就让我们通过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十七种国土的无情的观察,八种佛陀作为的观察,四种菩萨正修行的观察,来了解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作用力,它并不是一个名字撂在这个地方了,不是一个空泛的东西,它是有作用的。什么作用呢?——清净,二种清净,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清净庄严具足,所以在法性海中具足清净庄严…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