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寶之取用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寶之取用

  

淨土這個教法源遠流長,在無盡的刹土中,我們生活在閻浮提的衆生能聞到這個教法,實是諸佛的威神善巧與悲智,而不是其他的方便。

  

佛性是一個總源,因爲我們有這樣一個基礎,雖然它被埋沒在業習的海底不能起用,但它畢竟是無生無滅的,它不以來去相安住,不以大小凡聖相安住,所以說如此佛性一切衆生所具有,不可泯滅。

  

正是因爲這樣的一個基礎,阿彌陀佛乃至說十方諸佛出世,爲這一個因緣,來使我們埋沒在業力海底的摩尼寶得以起用。爲什麼稱它“摩尼寶”呢?它能出生一切功德、善巧、方便,能具足所有的福慧、戒定等等。怎麼來成熟這個東西呢?在佛教裏有許多方法,八萬四千法中,淨土這一個法是一切法的歸趣。我們要了解這個歸趣,即它必然地成爲一個事實。所以此法如大海,含納一切法則,就如百川的歸趣是一樣的。

  

我們若是了解了這個,那我們學習淨土、認識淨土或者擇取淨土這個法就有一個唯一性。這個唯一性,是一個認知的抉擇,不是我們腦子一熱,來做一個盲從或者一個迷信,是通過我們意樂的觀察、順性的觀察、順著佛願的觀察而認知、擇取的。這個歸趣有唯一性,所謂唯一性就是只有這樣是一個圓滿的歸趣,所以這個唯一性也就是抉擇。若認識到究竟,那麼他就充分抉擇了。若我們在究竟意義上真正能認識到——極樂世界是一切衆生的最終歸趣,或者說必然歸趣,那我們就對其他所謂委曲的修法或者不了義的修法,或者種種參差的雜緣,我們就會有處理的方便。

  

因爲每個人的這一生中,就有無量的業交織,無始以來的業交織在一起,你很難肅清,你要去糾纏這裏面的是非善惡,用業力來平衡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的交織,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我們這一段學習提出來,包括現代語言,說打包也好、壓縮也好,等于把這無始以來的業做一個壓縮性的處理。處理什麼呢?——在這一念間,我做一個徹底的意識的清除。你說能不能清除掉?你先不要管這個,你先學會清除,學會刪除它、打包,你要學會這個東西。學會這個作爲了,那我們就了解自己的業力原來是心作心是的作用力,那我們壓縮、打包、把它刪除掉,這時候的舉心動念的心作心是就能表達出來。因爲心裏已經有空淨的緣起,這時候現前這一念就會産生事實。所以在空淨法界中,我們現前一念心作心是。你就能感覺到在心作心是的方便上,或者在願生即生這個事實上,我們就會有一個真正的認取,而不是盲從,不是假設、推測或想象,那會産生一個如實的利益。這個如實的利益是我們通過觀察,思維,通過法則的實踐,通過順性的意樂、順佛願的這種推動,産生的一個不可違背的事實的作用力。

  

我們這樣做一個念佛者,這一生來欲除生死,出離生死困惑,或者一生于無上道有一個真正的皈依或成就,那是沒有什麼難事的。但我們要是沒有這個壓縮、打包、刪除的能力,由于無始以來業的交織,我們扯出來一個業就會有無窮的業伴隨著而來,就會糾纏不清。當然一些不了義教的修持,不了義的一些法則的修持,一樣可以使你糾纏不清,因爲啥?它沒有肅清你心地的本源,就是說沒有起用你埋在業力海底的摩尼寶,那出生一切功德的善巧你不能掌握,你在這個無盡的生死大海中就頭出頭沒的,不知道怎麼得自在?怎麼把我們無盡的業力海,在一念之間化作智海,化作光明海、福德海。這個摩尼是隨心、滿足心願所成的。爲什麼呢?它是佛性,是本質的。

  

我們對這個地方的認知是十分的重要,也是十分的要負起責任。這個責任就是真正的信仰。這個信仰是有力的,這個信仰不是世間的麻醉劑,它是一個真正的令我們身心自在的清晰的、智慧的法則。

  

我們在五念門的學習過程中,尤其是第五門,是特別的突出的,反饋表現出來叁世圓滿于一念之中,一念能圓滿叁世,叁世能入一念,一念能入叁世這樣一個善巧。——實際叁世是人所舍,叁世是人所摒棄,叁世——人自己可以把它契合起來,叁世人可以把它圓滿,實際這個叁世是無量世,我們說“叁世”是對過現未來的一個簡稱罷了。我們簡稱它,主要是爲了認知它。

  

我們在學習佛性的使用的過程中,假設沒有參照,我們對它的認知是模糊的。這個模糊造成我們生活渾渾噩噩的這種業力的相續。我們在這裏面也試圖要掙脫這種業力的糾纏,掙脫這種無始以來的交織,希望自己的身心自由、豁達,使自己的生命變得燦爛,變得有意義,變得能把那些壓抑的迷失的掙紮的東西象垃圾一樣擯棄掉,或者說就此中能覺悟,化腐朽爲珍寶等等。

  

那麼這個第五門中,五念門中最後一門,所謂回向門。它的主題——不舍一切,我們昨天把這個“不舍一切”做了一切提示。不舍一切是比較好認知的,因爲它沒有加感情的色彩,不舍就是法性之周遍,一切即周遍的顯現與作用。所以這一切是作用相,那麼這個作用在一切,這是法性的一個表達。昨天我們把佛願給加上,說原來這個佛願表達了不舍一切的事實。佛願因爲是順性的作用,所以它不舍一切。阿彌陀佛的教法平等回施法界衆生,平等饒益一切,無所舍離。那我們就很容易看得到了——第五念門的修持,原來也就是用我們的思想、意識、念,來學佛、念佛,這個憶佛、念佛之憶念就是來學佛,感受佛陀的思想、佛陀的順性的作用。因爲要我們直接去順性地作用,我們不知道怎麼做?在這個憶佛念佛的過程中,我們就知道了順性的作用。這個順性的作用實際就表現在“不舍一切苦惱衆生”這樣一個方法上了。

  

這雖然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它是個法則。我們要把佛陀的教言當作一個法則來觀察,來學習,那就對我們的生命有著指導性的意義,有著指導性的作用。我們要是把它當成一種純粹的理論,或者言說,那就變成一種文字遊戲、人交流的談資,那就沒什麼實際利益了。所以這是個法則。

  

“佛願不舍一切苦惱衆生”,那我們在憶念佛的作爲中,我們在隨順著不舍一切苦惱衆生這樣一個言詞背後,隨文入觀,那我們也就了解了法性的作用。作用在什麼呢?——一切苦惱與衆生,這是現緣說,這個現緣就是我們看到的煩惱與衆生,當然包括我們自身的意識、自身的作爲與他人的意識、他人的作爲。法性作用于現緣,就是不舍一切苦惱衆生,這就是佛願所顯。我們憶佛念佛,用佛願來印契自心,那麼這就是印契自心,不舍一切苦惱衆生。我們有這樣的心念,那我們就能體會到法性周遍的作用,在現實中的作用,什麼作用呢?——不舍。不舍者,不增減于此,那我們在煩惱中不增減,在衆生面前不增減。我們都知道的,所謂“八不”是描述法性的——不來去,不增減,不生滅,不垢淨。這“八不”是對法性的具體描述。那我們知道——原來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就是法性的作用,作用什麼?周遍的作用,在一切時處,在一切煩惱現緣中,不來去,不增減,不垢淨,不生滅。

  

我們如實地這樣觀察,心地休息,所以實爲安心處。這樣你再讀安心,再讀平等,再讀佛願,基本上你能讀得懂了。要是我們沒有前一段的引導,直接把“八不”一提出來,很多人就沒辦法去理解、去感知它。你沒辦法去了解,怎麼能了解呢?有一種空泛的東西。那我們通過這一段學習,我們了解了——原來此處是歇心處,安心處,也是真正的平等清淨的真實所在。世間有情所學到的東西,認知到的東西是增減的,是垢淨的,是生滅的,是來去的,是對法所生,就是對立、對待所建立,這裏是無對無待,所以是無對待光,是清淨光,是智慧光。

  

那麼第五門的回向門中,原來此“回”有返回之回,所以稱爲返相。過去人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個返相就是回頭之處。回什麼呢?也叫回心一念。這一念幹什麼?——我們了解了安心的處所,原來極樂世界是徹底的性德的一個彰顯,它沒有其他作用。

  

前四門入功德,使我們漸漸地心休息下來——身業禮拜阿彌陀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在這個意故、故意中,這個本來往生、本家本國的這樣一個揭示中,我們有了一個暫時的休息、短暫的休息。那麼口業贊歎,與彼光明相應,我們又一個短暫的休息。心常作願,令一切衆生畢竟往生彼國,我們又得到相對比較長的休息。當然我們在這個休息的過程中,逐漸地對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有一點點的不是體會的體會,我們再說體會就沒問題了。因爲你說願一切衆生往生彼國,止九界之差別,同歸于一真。這一真實在無法以來去說,無法以增減說,無法以生滅說,無法以垢淨說,故稱極樂,故稱無量壽,無量光。

  

我們在前叁門中雖然少有體會,我們沒有細致的觀察,所以第四門,智慧門中,就讓我們通過二十九種莊嚴的觀察——十七種國土的無情的觀察,八種佛陀作爲的觀察,四種菩薩正修行的觀察,來了解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作用力,它並不是一個名字撂在這個地方了,不是一個空泛的東西,它是有作用的。什麼作用呢?——清淨,二種清淨,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清淨,清淨莊嚴具足,所以在法性海中具足清淨莊嚴…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寶之取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